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赵家孤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19:20:22 字数作文
赵家孤儿字数作文

篇一:赵氏孤儿 《史记》选修

赵氏孤儿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韩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

去搜查。大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军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是大业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便说:“大业的后代子孙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就是赵氏吗?从中衍传下的后代都是姓嬴的了。中衍人面鸟嘴,来到人世辅佐殷帝太戊,到他的后代辅佐的几位周天子,都有美好的德行。再往下到厉王、幽王时昏庸无道,叔带就离开周王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他们世代都建立了功业,从未断绝过香火。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赵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希

望您考虑考虑吧!”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就把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随从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见面。赵氏孤儿名叫赵武。将军们不得已,只好说:“当初下宫那次事变,是屠岸贾策动的,他假传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如果不是您有病,我们这些大臣本来就要请赵氏的后代了。如今您有这个命令,正是群臣的心愿啊!”当时就让赵武、程婴一一拜谢各位将军,将军们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

到赵武行了冠礼,已是成人了,程婴就拜别了各位大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的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赵宣和公孙杵臼。”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

一)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同“腰”

韩厥告赵朔趣亡 通“促”,赶紧

而朔妇免身 通“娩”,分娩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同“现”,显现

2. 古今异义

至于成公,世有立功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3. 一词多义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表修饰关系(连词)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表顺承关系(连词)

而贾为司寇 (承接关系连词)

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 (并列关系)

臣有大事而君不闻 (转折连词)

若幸而男 (修饰关系连词)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的,结构助词

召而匿之宫中 他(代词)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是,表判断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就(副词)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 却(副词)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在(介词)

及至于景公 到(介词)

以致赵盾 用(介词)

以臣弑君 凭借……身份(介词)

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依照(介词)

吾先君以为无罪 认为(动词)

韩厥具以实告 把(动词)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来(目的连词)

然亦君之咎 但是(转折关系连词)

非然,孰敢作难 这样(代词)

请诛之 请求(动词)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请命(动词)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请允许自己做……(表敬副词) 今诸君将诛其後 他的(代词)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这(代词)

其赵氏乎 恐怕(表推测语气副词)

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确实(副词)

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复索之 一定(副词)

若幸而男,吾奉之 如果(连词)

即不灭若无声 你(代词)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出门(动词)

程婴出 告发(动词)

立孤与死孰难 跟(介词)

谁能与我千金 给(动词)

遂杀杵臼与孤儿 和(连词)

及索,儿竟无声 等到(介词)

及周天子,皆有明德 到(动词)

篇二: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人性新阐释

摘要:“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从《史记·赵世家》的最先情节建构,到后来的最具代表的改编本《赵氏孤儿大报仇》,以致现代剧作家们的诸多改编,我们可以看到在故事的流传中,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时代特色与人性色彩。同样是由史记改编而来,本文拟从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和2010年贺岁电影《赵氏孤儿》的比较来看“赵氏孤儿”故事在现代的新阐释。

关键词:赵氏孤儿;道德人性;

Abstract :"orphan" story circula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from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Zhao Shijia" the first plot construction, to later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adaptation of the "orphan of Zhao great revenge", so that many adaptation of modern playwrights, we can see in the popularity of the story, people give it different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humanity. From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is also adapted to, this paper from the comparison of Yuan zaju "orphan of Zhao great revenge" and 2010 New Year film "orphan" point of view "orphan" story in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dern.

Keyword: Orphan; moral humanity;

2010年的贺岁档无疑是风起云涌的,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作品《赵氏孤儿》能够在此大放光彩,不仅是自己所积累的名望,还有“赵氏孤儿”这个古老故事首次被搬上了银幕,用电影的手法来进行了新的阐释。

一、“赵氏孤儿”的主题变化

赵氏惨遭晋侯灭门的历史,最早记载于《左传》,直到《史记·赵世家》才出现了“护孤”的情节,这最终成为了“赵氏孤儿”的故事蓝本。

我们首先来看看,在《史记·赵世家》里的“赵氏孤儿”: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於宫中。夫人置儿绔中,??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景公问:“赵尚有後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於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於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司马迁著,顾颉刚标点,《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1783—1785 页。)

在《史记》中,屠岸贾可谓是十足的恶人,诛杀异己,消灭对手,斩草除根,绝不留情;而程婴、公孙杵臼作为赵家的门客,为了保存赵家最后的血脉,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和生命来完成自己的道义,他们用“他人婴儿”代替来保存赵氏孤儿的性命。程婴再带着赵氏孤儿隐居山林十五年后终于出来报仇,诛灭了屠岸贾全族。在这里,司马迁虽然不乏对程婴公孙杵臼为大义而舍身的赞誉,但是更过的是用近乎理性的公正的旁观者态度来记录这样一件历史事件。

而在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中,对这些基本的情节要素已然做了改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人婴儿”改成了程婴自己的婴儿。作为父亲,要用自己孩子的命来换取另外一个孩子的存活,是多么大的牺牲,又会有多么大的悲痛,文中有这样的描写:

??(屠岸贾怒云)我拔出这剑来,一剑,两剑,三剑。(程婴做惊疼科,屠岸贾云)??(正末唱)[梅花酒]呀,见孩儿卧血泊,那一个哭哭号号,这一个怨怨焦焦,连我也战战摇摇,直恁般歹做作,只除是没天道。呀,想孩儿离褥草,到今日恰十朝,刀下处怎耽饶?空生长,枉勋劳,还说甚防老???(程婴掩泪科)(正末唱)见程婴心似热油浇,泪珠儿不敢对人抛,背地里揾了,没来由割舍的亲生骨肉吃三刀。??程婴舍子救孤,心痛但又不能表现出来,在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后屠岸贾为感谢程婴而收他为门客,并且认赵氏孤儿为义子,这些都是在《史记》中所没有的新情节。程婴与赵氏孤儿在屠岸贾家二十载,程婴以书画向赵氏孤儿展示了曾经发生的家门惨

案,而赵氏孤儿最终也报的大仇。程婴与公孙杵臼的忠义被渲染到了极致,他们是整个剧作的中心,不仅穿起了故事,并且是作者最主要要表现的一种来自士大夫群体的“士为知己者死”,知恩图报,舍生取义这样一种精神的典型人物。并且也极力描写了屠岸贾的恶,杀贤谋反,心狠手辣,为了斩草除根情愿杀死全城的一月以上半年以下的婴儿,一个雄心勃勃的阴谋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在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被迫接受赵孤,在一系列的偶然之下,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与妻子而保住了赵孤的姓名,但是程婴本身已经是在复仇的信念的支持下抚养赵孤,对于庄姬所交代的平凡人的生活置若罔闻,他的复仇之心蚕食了一切,忠义已经荡然无存,他的身上所具有的仅仅是善良的小市民气质,他善良他也自私。而屠岸贾在电影中的恶则被大大的削减了,他的所作所为更多的是一种逼不得已,对赵氏父子咄咄逼人的一种反抗,只是这种反抗太过残忍,尤其是到了电影的后半段,他与赵孤的相处中,更添了父亲的严厉与温馨。在电影中,更多的给我们传达了一种宽恕,复仇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动力,也失去了目标,在犹豫与时间的夹击中,复仇者陷入了深深的迷茫,赵孤杀死了屠岸贾而程婴也死去,以这样的代价来复仇已然没有了本身的意义。

二、忠义的淡化

在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中,作者纪君祥更多的是为我们阐释一种来自春秋时期,自古而来的忠义观。所谓“忠”,就是忠于国家,

忠于人民;所谓“义”,就是讲究信义,不忘故主,有恩报效。“忠义”是儒家推崇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而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千年沉淀中,已然是读书人的思想根基,就算是像元代这样由异族统治的时代,它仍然是存在并且是深入人心的。赵盾亲民爱民的形象在开篇就有所描述,这正义的一方曾感化了屠岸贾派出的杀手锄麑,锄麑“触树而死”,曾让接受赵盾出于仁心救助的饿夫灵辄拼死相救,在赵氏家族遭受巨大变故的时候,还有诸多人来进行搭救。程婴虽然只是民间的医生,但是在面临赵氏家破人亡只剩赵氏孤儿的时候,毅然担起保护和抚养的责任,在得知屠岸贾要诛杀全城一月以上半年以下的婴儿时,决定将自己的儿子牺牲,保住赵氏孤儿也救下全城的婴儿;而旧臣公孙杵臼更是以死骗过屠岸贾,用鲜血保护赵氏孤儿,掩护程婴;将领韩厥在忠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了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并且在其后自杀明志。屠岸贾作为杀贤谋反的恶人形象,也是贯穿到底的。这些,都突出显现出了古时的忠义气节。

赵家孤儿

而电影《赵氏孤儿》对这种忠义气节做了淡化的处理。作为冲突的引发者,赵盾、屠岸贾没有明显的忠奸之分。赵盾应该是一个忠臣,他经常提醒国君要说“正经话”,要“圣明”,不要“辜负了一国百姓的殷切心意”;但他的强势也为君子所不齿,忠臣形象打了折扣:动辄教训国君,安排临产的庄姬送夫出征以造舆论(屠岸贾的门客评论:这不就是告诉大家,天下是赵家的),赵朔一打了胜仗就叫国君也去迎接;其子赵朔的强势更是不断在他的忠臣形象上抹黑。因为赵家父子的强势,国君显得很弱势,弱势到“羡慕”赵家,甚至到不敢

篇三:赵氏孤儿 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

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全剧以“存孤救孤”为线索,贯穿始终,情节安排环环相扣,集中展现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剧本的第三折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的巧妙安排、矛盾冲突的表现,都在此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所录《赵氏孤儿》的题目正名为:“韩厥救舍命烈士,程婴说妒贤送子,义逢义公孙杵臼,冤报冤赵氏孤儿。”从剧本的题目正名来看,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是韩厥、程婴和公孙杵臼,作者赋予他们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这些正面人物性格的完成,是在剧情的发展和尖锐的冲突中加以凸现的,因而显得尤为真实感人。例如全剧的核心人物程婴,最初受托救护赵氏孤儿时,仅仅是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氏孤儿,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了升华。在剧本第三折,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此作为试探。程婴为了保住赵氏孤儿,既要担上卖友

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尤其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氏孤儿的程子剁为三段。在严峻的考验面前,程婴强忍内心极度的悲痛,始终不露出丝毫破绽。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的忠诚大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守门将军韩厥深明大义,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己拔剑自刎;大夫公孙杵臼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这些正面人物悲壮的行为中融入了人格的崇高和生命的激情,数百年后读之仍旧令人热血沸腾。

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为《中国孤儿》,在英国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他在献词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之一便在于剧中有着“合情合理的许多细节”,这些引发戏剧矛盾的细节与戏剧关目有着相通之处,同时紧紧把握住人物之间的心理矛盾,使人物关系的变化充满强烈的戏剧性。剧本第三折中在处理程婴、屠岸贾和公孙杵臼三个人物时,忠奸的对抗显示了屠岸贾的残忍狡诈;公孙杵臼内心短时间的动摇、变化波澜曲折,也使得情节紧张、环环相扣;“背躬”方式表现程婴的内心世界,程婴的两段“背躬”表演抒发其丧子之痛,体现出强烈的抒情美典特质。

除了剧本情节本身所展示的浓重悲壮气氛,曲词中深沉抒发的忠愤也贯彻全篇。剧中主人公高唱“凭着赵家枝叶千年咏”,“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名标青史、万古留芳”等曲辞,凸显出儒家忠义思想的传承。朱权《太和正音谱》从曲词角度着眼,用“雪里梅花”四个字来概括纪君祥的创作,而《赵氏孤儿》曲词间弥漫的都是杀伐之声、决绝之气,更添其悲壮色彩,实现了人格完成的意义和崇高的悲剧美感。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著作之一,如今读来仍旧感觉惊心动魄,其悲壮足可称千古!

篇四:赵氏孤儿

著名法国文豪伏尔泰于1753~1755年对《赵氏孤儿》进行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随后,英国谐剧作家默非又根据伏尔泰及马约瑟的本子,重新改编了《中国孤儿》,在伦敦演出,引起极大的震动。所改编的《中国孤儿》,其故事情节与《赵氏孤儿》有所不同,但基调大致一致。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还有人把它同莎士比亚的杰作《哈姆莱特》作比较,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影响之大。

《赵氏孤儿》是一部杰出的悲剧。其全名为《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为《赵氏孤儿冤报冤》。译者是法国传教士马约瑟,他于1731年在广州把《赵氏孤儿》译成法文,原作是元代纪君祥(一说为纪天祥)所作,法译本取名为《中国悲剧赵氏孤儿》,1734年巴黎《法兰西时报》、翌年《中华帝国志》先后刊发,在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伏尔泰就是以马约瑟神父的法文本为素材创作出《中国孤儿》的。《赵氏孤儿》是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赵氏孤儿》播传世界有赖于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改编。

伏尔泰为什么要改编《赵氏孤儿》?有的说,伏尔泰“没有接受高等教育,见识不广,对《赵氏孤儿》的改编是猎奇之所为。”此言失于偏颇。

《赵氏孤儿》剧情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剧中描写的勇士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尽管身份不同,地位有异,但自我牺牲的壮烈精神同样震撼人心,他们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如《史记》所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其品德,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程婴是贯穿其中的主要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刻动人。他从知恩酬报到拯救无辜,从抚养孤儿到忍辱向仇人献媚。

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并非出于一时心血来潮,也绝非所谓“猎奇之所为”。从伏尔泰在剧本题目下着意所加“根据孔子的教导,改编成的五幕剧”一行文字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有三:根据孔子的教导之一,就是无征不信,“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也就是不凭造作,保持历史的真实性。伏尔泰编剧有一条宗旨,那就是“以前世历史事实感召后世人为力”。他非常讲求“以真实的历史事实感人”。将中国题材引入戏剧创作是出于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一贯的关切和向往。欧洲诸国喜欢收藏中国文物,其宫廷内外出现了一种对“中国风尚”的特殊嗜好,而这种“东方趣味”风行的迹象已为伏尔泰亲眼所见。当时,来自中国的丝绸布料早已成为贵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奢侈品,中国也因此在欧洲获得了“丝绸之国”的美誉。在悠长的岁月中,中国的典籍、火药、炼丹术、造纸术、航海术、雕版印刷术、建筑技术、医学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法国学者莫里斯·罗宾曾这样写道:“在古代欧洲和启蒙运动时代的西方,中国简直无所不在。”这股由法国兴起的“中国风”,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在欧洲大陆愈演愈烈,“中国兴味”正是欧洲人趋之若鹜的时代风尚。伏尔泰在这股劲吹的“中国风”之中,了解和熟悉了中国,并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哲学,曾说:“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由此萌发了创作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戏剧的心愿。正在寻访题材之时,读到了《赵氏孤儿》的译本,并认定,“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相关链接: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赵氏

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在元杂剧基础上,后被改编为京剧、潮剧、秦腔、豫剧、越剧等剧目。亦有改编为小说、话剧、电影等作品。

篇五:赵氏孤儿论文

浅谈《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摘要:纪君祥《赵氏孤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改变,将其悲剧性提升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高度,不仅在中国备受喜爱,早在是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传到了欧洲,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关键词:纪君祥 历史 悲剧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作为我国四大悲剧之一,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悲剧,它在戏曲史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国维曾指出,元杂剧中“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以为将此二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它因其独特而又浓郁的悲剧性而广为流传。

《赵氏孤儿》以历史为题材,主要通过春秋晋灵公时代文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两个家族生死斗争的描写,充分展示了正义与邪恶、忠良与奸佞殊死搏斗那悲壮动人的戏剧场景。全剧始终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所以,此剧产生几百年来,长演不衰,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给人以情感上的激励和艺术上美的享受。不仅如此,这部作品还在世界剧坛上产生过很大影响。早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便被译成法文介绍到欧洲,继而又有英文、俄文、德文等译本。尤其法国大作家伏尔泰,还把它改编成《中国孤儿》在巴黎演出,引起世界人民的重视。作为一部广受欢迎的历史悲剧,它的悲剧性必然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

一、 《赵氏孤儿》是故事之悲剧、过程之悲剧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氏家》记载的故

事改编的。“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於灵公,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史记》所记载的赵氏灭门惨案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起因大致相同,乃为文臣武将不和,帝王昏庸,奸臣残骸忠良。但是,纪君祥对《史记》中的故事做了改动。首先,程婴以亲子救赵氏孤儿;其次,韩厥自刎以保赵氏孤儿;最后,程婴以生父身份抚养赵氏孤儿并让其拜屠岸贾为父,遂在其长大成人后高其身世,即复仇。纪君祥对故事情节的大胆的改动,使剧本的戏剧冲突更加集中紧张。人物的关系也由此拉近了,近到养父与养子,义父与义子的亲情关系,从这一角度看,剧本无疑给奸臣屠岸贾极强的讽刺,屠岸贾培养了自己想要斩尽杀绝的赵氏孤儿,就等于精心磨制了自己的断头刀。

虽然,《赵氏孤儿》的结局是圆满的,“大团圆”式的。但是,为

救赵氏孤儿,韩厥自刎,公孙杵臼被杀,程婴舍子并伴在仇人屠岸贾身

边十六年,以抚养赵氏孤儿,就这情节本身而言,是悲的,因此,有人将《赵氏孤儿》称之为“大团圆式的悲剧”。

二、《赵氏孤儿》是社会之悲剧,时代之悲剧

在《赵氏孤儿》中,韩厥发现程婴偷带孤儿,并没有加以阻拦,他说道:“我若把这孤儿献将出去,可不是一身富贵?但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但是,韩厥是屠岸贾底下的人,我国古代讲究忠义思想,儿而含绝此时却是左右两难,在忠义不能两全之时,他选择了自刎。在大是大非面前,也能深明大义,不惜性命,放走孤儿,自刎明志。 程婴这位“草泽医生”,本应是过着为人治病的本分儿又受人尊敬的日子。但是,他却在自己的本分中——为人治病(只不过这个人是公主)走上了一条悲剧的人生之路,让自己的生活严重脱离了正常的轨道,最后,也是落得一个家破人亡。他救孤养孤,忍辱负重,皆是为了“义”字,皆是为了“恩”字,然而,自己眼睁睁的看着亲生儿子被斩成三段,妻子也因思念儿子而病逝。这就是,“恩”“义”的结果。

年迈的老忠臣公孙杵臼亦是如此,为“义”决然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在一个时代,当人们为了统治者所倡导的主流意识而不得不选择走上死亡的道路时,可见这个时代的悲哀。“忠”“义”“报恩”的思想,一直都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而倡导的正统思想,可是,韩厥——国家之武将,忠义不能两全;公孙杵臼——老忠臣因“义”而死;程婴——一个下层的小人物,为“义”为“恩”而死,除了最上层的掌权阶级之外,国家的人民都不能为正义而活着,而那些小人不仅活着,而且在上层很舒适的活着,最后造成了好人被害,小人得志的社会整体状况。这怎能不让人觉得悲哀呢,称之为社会悲剧一点都不为过。

王国维认为宋代以后角色分为三级,实际上有三种含义,“一表其人在剧中之地位,二表其品性之善恶,三表其气质之刚柔也。这是他首次从理论高度对戏曲角色命名的概括。”

作品中的主人公程婴等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正直品格,重然诺、讲信义、轻死生的道德伦理观念,以及在艰难困苦中奋斗不息和济困扶危的义烈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品格,也是这部作品悲剧力量所在

三、《赵氏孤儿》是命运之悲剧

我们这里所说的命运的悲剧不仅仅是针对赵氏孤儿一人而言的,也是针对剧作中的每一位悲剧任务而而言的。很多人都不相信命运,他们认为命运是什么,摸不着看不见,也没有证据显示它的确存在。但是,有时候我们的确受着命运的主宰,我们人类在某种情况下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是在是太难了。有些事不是我们说不想让它发生它就能不发生的,就像是安排程婴来运孤一样,就像是

运孤那天偏偏是韩厥当差守门一样,命运就这样安排了他们进入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就这样让他们不得不在两难的状态下做出艰难的抉择。

最让我们心痛的是赵氏孤儿的命运,他一出生就决定被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为整个家族复仇,他的身份就是赵氏孤儿,是屠案贾的义子。在这短短的一部戏中,虽然,中国的传统写法没有让作者纪君祥对赵氏孤儿的内心做任何描写,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养了自己16年的人,即使他十恶不赦,也是会有感情的。更何况,赵氏孤儿是屠案贾喜欢的义子,是屠案贾打算让他继承自己一切的继承者,而且,赵氏孤儿是在不知道事情的情况下长大的,要接受这样一个足以推翻自己走过的16年人生的事实真实难如上青天。不仅如此,他还要亲自手刃自己的屠案贾—,这个对自己而言有着双重矛盾身份的人,即养父和仇人。对一个仅仅16岁的孩子,实在是残忍。而造成这残事实的人,不仅仅是命运的不公,也有自己的恩人——程婴,一个为了自己舍掉亲生儿子的人,一个养了自己16年的人。这也更加剧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四、《赵氏孤儿》是生命之悲剧

生命是一个向死的路程,它以死亡为结局,其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程婴、韩厥、公孙杵臼、赵氏孤儿那死去的一家都是悲剧,他们中没有一个是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而死去的,要么被杀,要么被逼自杀,这种以人为方式结束生命的做法,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高尚也好、正义也好、自私自利也好,均是对生命的极度不尊重,对生命的亵渎。对生命而言,我们无法用世俗的眼光去评价它,生命无所谓优劣贵贱,对任何人而言它都是珍贵的,唯一的,失而不可再得的,即使是对品质恶劣的人,我们也不能漠视他的生命的存在。就像屠案贾一样,他的死去也是一种悲剧,对生命而言,也是一种损失,虽然他在众人眼中是十恶不赦的。

五、《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的之悲剧

元代英雄悲剧既与西方悲剧在人物、结构、冲突、审美等方面最为接近,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同时,它还带有鲜明的元代的时代和社会特征.元代英雄悲剧的产生,从发生机制上讲,有题材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针对性两方面原因.以历史上的忠臣良将、英雄烈士为悲剧主人公;以一悲到底为结构模式;着重表现紧张激烈的外部冲突;以崇高悲壮为基本的悲剧风格,是英雄悲剧的主要特征. 《赵氏孤儿》一剧就是这样紧紧围绕“搜孤”与“救孤”这一中心事件安排情节,组织冲突,并在激烈地冲突中刻画了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义士的英雄群象。

元杂剧《赵氏孤儿》一开始就在楔子中简要叙述了屠岸贾杀害赵盾一家三百余口的残酷事件,然后集中描写搜孤与救孤的尖锐斗争。搜孤者步步逼紧,救孤者处处设防。宫中搜,有程婴救出;宫门搜,有韩厥义放;普国搜,有程婴舍子,公孙献身。

忠臣义士在斗争中一个个为救孤而死,为剧情发展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气氛。由于正义者前仆后继的斗争,终于让杀人凶手把他所要追杀的孤儿抚养长大,又被孤儿亲手杀死。剧情寄理想于残酷现实,并寓有自设罗网自遭灾的强烈讽刺意味,使悲剧带有中国民族的特色。

《赵氏孤儿》是中国的赵氏孤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悲情节喜结局的中国式悲剧。我们自古以来喜欢团圆喜庆的结局,我们一直坚信在遇到事情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结果会是明亮的,即使结果不尽人意但我们一直拥有这份希望,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和努力。所以,戏剧家只能将悲剧着重在过程中刻画,而将结局设计成读者所希望的预期结局,在剧作结束坏人得到惩治时,使人心里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最后,使整个剧本达到一种“哀而不伤”的境界。 王国维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之说,曾将又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遍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并认为第三种悲剧比前两种悲剧要好,并把《红楼梦》列为第三种悲剧,对其大加赞赏。又说“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可见,此剧的悲剧之深刻。

《赵氏孤儿》这一部有别于西方悲剧的、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历史悲剧,其民族特性突出体现在其中所富含的伦理道德精神.悲剧主人公赴汤蹈火的就义送死行为源于他们内心自由意志的驱驰,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作品的崇高性、悲剧性.作者在故事中,将生命之悲、社会时代之悲、命运之悲都集中体现了出来,并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达到悲而不伤的境界,以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