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1:20:26 字数作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字数作文

篇一: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道德经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大小多少②。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③,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nán。是以圣人犹难nán之,故终无难nán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注释]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此句意为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

2、大小多少: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另一解释是大的看作小,小的看作大,多的看作少,少的看作多。还有一说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

3、不为大:是说有道的人不自以为大。

[引语]

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老子反对以烦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评析]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

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本章格言,对于人们来讲,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变的至理。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同时,我们也看到,本章的“无为”并不是讲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他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正是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老子的确是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的。

篇二:论老子“无为”思想

论老子“无为”思想

班 级

姓 名

学 号成 绩

汉语言111班 张倩 1130773136

论老子“无为”思想

摘 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

展具有深刻影响。本文从三方面着手,阐述老子的“无为”的涵义,无为的重要性及其与道德本质关系,其本意是顺应自然,遵循民意,天人合一,这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思想不谋而合。这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无为 遵循 规律 法则 道 关系 意义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这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而“道”以“无为”作用于天地万物,所以“无为”作为老子的核心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过去有人说“无为”是消极的,其实是小看老子,老子的“无为”其实是积极的,而且是最深刻的。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有为”,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研究老子无为的思想对于今天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仍然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老子“无为”的涵义

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第一章提出了,作为《道德经》思想核心的“道”的概念,其实质就是物质和规律的统一体,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①”也就是“有”和“无”的统一。老子把客观存在的基本物质称为“有”,把物质发展变化所依赖的结构、关系、秩序和规则等统称为“无”。更通俗一点,所谓“无为”就是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生产活动要顺应自然,不逆自然规律而妄为强为,“为无为,则无不治②”。对治理国家,管理来说就是要遵循民意,天人合一。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③”这段话表现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我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让规律发挥作用。“无为”的目的在于大有作为、无所不为。欲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采取辩证的观点。

“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④”在老子看来,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一种境界,达到“无为”境界即可“无不为”,“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正是从这一

⑤思想出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

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即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①

②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三章》

③ 《道德经.第二章》

④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二、“无为”的重要性及其与“道”的实质关系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创造天地,创造日月,创造万物,一切有生命物的生化衰灭,也都是遵循于“道”的法则和规律。对于“道”作用于万物的方式,《老子.六十三章》中提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即“道”的作用是非物质的,是不能凭常规感知能力去了解的,或者说是无形无质的,而“道”以“无为”作用于天地万物,事事处处,时时刻刻,无一不在无事不涉,故称为“无为而无不为”。

在《淮南子.原道训》中有这样一段话:“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②。”它所提出的是按照“无为”的原则而作为,符合“道”的法则,按照“无为”的原则而言谈,就是“道”的体现,简而言之,“无为”是按照“道”和“德”的法则和要求进行行为和思考的方式,是一个方法论体系。这里同时谈到“无为”与“德”的关系,不妨再提一点,老子对“德”进行了分类,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是自然界按照“道”的法则,所发生的各种事物的行为准则而在“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中,这里将“无为”理解成做事的行为,那么“上德”所对应的应该是无为之事。不能体现具体物质(有)的创造和增减,这也就体现了“无为”的另一种含义,即道于天地万物“有”的作为逐渐减少,发展成不可感知的作用方式,称之为“无为”。

在《淮南子.诠言训》中也直接提到“无为”与“道”的关系。认为“无为者,道之体也;执后者,道之客也。无为制有为,术也;执后之执先,术也。③”也就是说,“无为”是“道”的本体,可以了解而后实施“无为”,就是应用“道”的法则的实用体现。“无为”可以控制和指导有为,持后可以控制和指导在先已有的事物,这两点都是应用“道”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④”老子阐述了“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道”在老子提出中的四大中是第一位的,“道”取法于自然的,它纯凭自然并顺应自然界的发展。在道家的形而上认为,“道”作为本体,其实质就是“无”,本体的“无”的性质体现在道的功能和运作上,就是无为。“道”以“无为”的方式作用于“天地、自然之物、人”三个方面,而在这里“无”的概念已经超越了道创造天地万物之初所表现的存在概念,“无为”所行为的对象更广泛,更宏观,更抽象。也就是说,“无为”是通过对事物发展规律惊醒的研究并指导对事物的操作。

三、老子“无为”思想的重要性及价值意义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⑤老子对“无为”的意义作了总结,他说:通过分析,我明白了“无为”对自然,对人类,对社会有很多的启发和教益。其中最大的教益是,使人们悟到最真,最善,最美的法则,教给人们最无私,最真诚,①

②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淮南子.原道训》

③ 《淮南子.诠言训》

④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最智慧的行为,普天下还有什么能比得上“无为”的意义呢?就今天而言,“无为”有其学术意义,也有其社会意义。学术意义,主要表明“无为”是一种永恒,永在的高尚作为方式;社会意义在于其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规范和要求,所以明白“无为”的意义和准则,并按照无为的方式做事,才能使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有良性的发展前景。

“无为”是一种君道。“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封建统治者对国家的管理。“圣人恒无心,以百省之心为心。①”讲的是明主平日追求“无为”,以一再自我反省谋求“无为”,作为行止的指导思想,谋求“无为”,以德立信,可以使朝野上下和谐,邦国人治。老子“无为”在实质上首先是一种安邦治国的政治策略,即是针对统治者提供一种进行政权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统治术,一种理想的为君之道。但是,“无为”作为一种君道其本旨绝对不是为统治者提供一种权诈之术,它实际上是对统治者不善作为和现实政治中的强制干预政策的一种反动,从而主张放任无为。汉初统治者利用“黄老之学”,推行为政简朴,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治实践所取得的成功,是以“无为而治”为智慧而取得良好效果的最好证明。

②“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只有推行无

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现代社会所倡导和实行的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以及“小政府,大社会”,与民自治的社会管理模式也都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理想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也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变“权力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变“有 为”政府为“无为”政府,我们的国家正在走着一条“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科学管理之路。可见老子“无为”的思想对现在的人仍有现实意义。因此,积极开掘这一古老的智慧之源,为当代社会的民主化合现代化服务,是非常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意义。

再者,大学生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其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自身的未来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令人担忧。两多年来老子的思想影响和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思想精华对当代大学生人品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和认识老子“无为”思想对于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今天的社会,我们需要保持无为心态,更需要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以无为之心态,行有为有意义之积极事。 ①

《道德经.第十二章》

文献综述

一、老子“无为”的涵义

张国良的《老子无为思想的和谐意义》中解释到“无为”是“不为”中“有为”,“为”而“不违”,即顺任自然,不逆自然规律而妄为强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其本意是顺应自然,遵循民意,天人合一。

杨治刚的《老子“无为”思想及其伦理价值》以无为思想的要求解释道,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掉自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它要求人们以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不带个人偏见去对待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找出顺应的方法,融入自然和社会之中。

阎梦华在《老子“无为”思想探析》中从形而上的天道看,“无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道”特质,亦近似于老子的“自然”概念。

二、“无为”与“道法自然”的实质关系

张丽在《老子“无为”思想探析》一文一、老子“无为”的涵义中提到“无为”思想是是老子“道”的本质特性。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遗忘自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要求人们不带个人偏见去对待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以为由此才能实现“无不为”的目的。

耿加进在《 老子对“无为而治”的逻辑论证》提到:“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是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道生之,德畜之"的德性论是无为而治的人性前提;无私无欲的"圣人"是无为而治的关键因素;"小国寡民"是“无为而治”的必然归宿

马德成的《老子对无为而治的哲学证明》老子对自己的这一政治主张进行了本体论、辩证法、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和道德论等哲学上的论证说明。其中老子的本体论集中表达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无为而治”提供了超验信仰的支持;其辩证法集中论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的思想,为“无为而治”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其实践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经验验证;其认识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知识合理性论证;其价值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政治合法性证明;其道德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

马寄在《自性而化——老子“无为而治”刍析》一文中谈到“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以老子天道"自然"观为基础,可以看到“无为而治”的本真内涵是“自性而然”。在此论域下,“无为而治”区分为两个维度———上者的“无为”和下者的“自化”。“无为”与“自化”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了“无为而治”的本真意蕴

三、老子“无为”学说的重要性及价值意义

陈晓翔在《老子“无为而治”的当代启示》指出 “无为而治”是老子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要有两层意义:首先它是道法自然的引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殊而相通,主张以天道统摄人道,既可使天道与人道统一,又可使社会关系和谐。第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求在客观中显现主体的能动性,通过柔弱胜强之途,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这正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体现。“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理性自觉的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其“无为而治”被喻为“南面之术”而宝之,是很自然的。当今人类面临着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种种问题,自可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无为”、“不治”的主张,开启了“治”与“为”的另一扇大门,使管理者入乎其内,又出乎其上。

朱平安《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发微》指出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最为当代学者所病诟,被认为是消极,因循、保守、颓废和无所作为的混世哲学。

辛世俊,朱海风的《“无为而治”的启示》中说到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

篇三:无为有为之辩

道家思想贯穿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包罗万有。一个道字包涵了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等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养生,画符念咒、吞刀吐火、阴阳风水、看相算命、武功等等,无一不包括在内,都属于道家的学术,可以说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也因为如此,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只古今名家的著作就有数十家之多,各有个的说法,又各不相同,见解不一。到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也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本文从道家无为与无不为的思想这一角度试分析老子的智慧。

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翻看中国的几千年历史,每一个朝代,在政事治理上,按南怀谨先生的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中国的思想史上,老子以“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为主要的政治思想特征,有别于儒家的“德治”(或“礼治”),法家的“法治”。《老子》中老子对治国的理念有很多阐述。第三章曰:“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简而言之就是:无为而治。

道家的政治思想源于道生万物的宇宙观。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根”,是“天下母”。在第四十二章老子进一步说明了道生万物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将道的形态概括为“有”和“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在此基础上,老子阐释了道的运行方式——自然。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五十一章又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从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来看,老子的“自然”即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意思。王弼注《老子》“道法自然”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而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后人持有道家的这种宇宙观应用到政治上,就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方针。 无为而无不为

然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老子在第七十三章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淮南子》对此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李约瑟博士在讨论“为”字的翻译时则认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的译成‘行动’,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都错了。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扔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 ①在这里李约瑟将“有为”认为是顺着自然,顺着事物的天性去行动。

“无为”与“无不为”,如果把重点放在了“无不为”,往往导致有些学者把《老子》归于阴谋论,权术论一流。如钱穆在《庄老通辩》中就说:“??故曰无为而无不为,后其身而身先;又曰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着眼,完全在应付权谋上打算也。”又说:“??必至老子,乃始转尚实际功利,重权术,迹近欺诈,彼乃把握自然而玩弄之于股掌之上,伪装若无为,而其内心蓄意,则欲无不为。” ②郑良树据马王堆帛书《老子》说:“老子谈‘无为’,

谈‘无以为’,老子不谈‘无不为’。??大概《韩非子》在解释《老子》、利用《老子》之际,于老子‘无为’思想别有会心的瞭解,乃创立‘人君无为,臣下无不为’的政治法术。后人不察,竟以此权谋法术加在老子朴素的哲学上。帛书《老子》的出土,正可以澄清后人对老子哲学的误会,並可(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瞭解法家如何改变老子的思想。” ③老子哲学是否在汉初以前只谈“无为”不谈“无不为”暂且不论,但从这段话中看,郑树良对“无不为”也理解为权谋之术应该是不错的。 “无为”与“有为”的体用之辩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王弼注《老子》

④说:“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 韩康伯在《周易注》中说:“必有

⑤之用极,而无之功显。” 在王弼和韩康伯看来,“无为”为体,“无不为”为用,

两者是割裂开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如果理解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则身为体的“无为”与用的“无不为”就分出了层次,成了主要与次要,根本与从属的关系。然而这似乎并不符老子本意。老子在第一章论述“有”“无”的关系时说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在老子看来“有”与“无”是同源同生的。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谈到体用时说:“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可见在宋元时期发展起来的体用一源说更符合老子的论述。

无为无不为之间并无从属关系。“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为。体用一源说将本体与其现象之间统一起来,那么无为与无不为之间如何统一?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说:“‘无为’不是戒绝活动,而是戒绝某类活动。道家区分了两种活动:与自然和谐的活动和反自然的活动,‘无为’是戒绝反自然的活动。” ⑥把卡普拉“无为”是戒绝反自然的活动,那么 “有为”应该就是顺应自然的行动了。郭象曰:“无为之言,不可不察也。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为也。然自得此为,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 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然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自然已经顺其自然地在运转,如果人不算在这一自然系统中,一切行为岂不都是对这种运行的干扰,无为成了不为才最合适?如果人算在这一自然系统中,与花鸟虫曽一般,那么人的一切行为本身就是自然运转的一部份,又何必区分“无为”与“有为”?可以说,把“无为”单纯理解为顺其自然,“无不为”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无为而无不为:无私而无所不可以为

艾兰教授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中说:“‘无为’正如水之所为,它缺乏意识不能有行为,但其自然而然地流淌而需任何人为的努力??其是‘无为’的一个侧面,由于‘道’也是基于水的意向,故‘无为’亦是‘道’的体现。” ⑧艾兰教授对水的论述并没有具体谈到“无不为”,但给人以启发:水本身无意识,它自身的一切行为因此都是“无为”的,但在它流淌的过程中,它的行为又造成了一系列的“有为”结果。司马谈对此也有一个论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⑨在司马谈看来,“无不为”是有前提的,即“无成势,无常形,不为物先,不为物后。”

回到老子的原文,老子对无为的具体表象有着大量的论述:“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清静为天下正。”“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等等,可见在老子看来,“无为”即无欲,即清静,即无私、无名、朴。若失去了这些前提,做不到“损之又损”,“塞其兑,闭其门”以达“致虚极守静笃”的无私无欲,就真如钱穆所说,是圣人凭其所窥之天道,操弄天道以无所不为,为所欲为了,实有违老子本意。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可见在老子看来,美丑善恶是相对,并没有一定之规,从这个角度而言,“无不为”即是如有必要,一切皆可为。综合起来,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

篇四:第十一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命题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5~2016)题目

总主题:我成长,我担当

成长是中学生生活的主题。如果要问,当代中学生成长路上的困惑和烦恼是什么?答案也许千差万别,但角色概念的模糊无疑是最大的困惑和烦恼。有人说过,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难认识的,不是世界,也不是自然,而是自己。只有认清了自己,厘清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将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实际中,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而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

中国人崇尚君子,在短短两万字的《论语》一书中,“君子”一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在孔子勾勒的君子形象中,“担当”总是最为关键的人格标准。古时候是这样,当今社会也是如此。

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在这个国家和民族充满生机和挑战的时代,在机会和灾难并存、发展与抵制同生的时代,每一个学子都应该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自己担当的胸怀和勇气。何谓“担当”?担当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行为。作为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之一,面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赋予的使命,不躲避、不推诿,不迷失方向,胸怀坦荡,此乃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从另一个角度讲,只有勇于担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才能在成长的人生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初中组(共15题)

一、全命题作文

1.星空下的遐想

2.我给自己写封信

3.长大后我就成为你

4.相处有道

5.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有些事终究还是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人的成长是有阶段的。请根据你的体会和经历,以“成长的蜕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二、半命题作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再按题作文,不少于600字。

6.一路 (书香、成长、风景……)一路 (笑、歌、春风、风雨……)

7.就这样 长大(慢慢地、幸福地、痛苦地、奇怪地……)

8.我努力读懂 (包容、经典、自己、父母……)

9.我为 分忧愁

三、材料、话题作文

10.著名诗人汪国真在许多诗句中写了同一个主题,如,?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热爱生命》)、?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为了

让生命更辉煌。?(《旅程》)、?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只要明天还在》)

请阅读上述诗句,以“走向远方”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11.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奔驰的汽车嘲笑长年站在路边的路标:?世界那么大,你长年累月地站在这里,只能看到来来往往的车辆,永远也不可能领略世界的美好。?路标回答道:?到世界各处走走,见识不同的风景,确实是很快乐的、很幸福的。但我的责任就是为你们指示方向。虽然我不能像你们一样到处旅行,也不能见识各地的风景,但看到你们都在我的指示下顺利旅行,我也是很快乐很幸福的。?

全面理解材料内容,选择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立意,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上中学了,我几乎终日忙碌不停。如同电脑程序员一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茫茫书海,何处是岸?

又熬过了一个夜晚。

今天,我决定不再浪费这属于我的周末。扔掉书本,走出房间……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请发挥想象,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续写此文,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13.一根火柴可以带来光明,也可以毁掉财富。差别在于,你用它点燃什么?

请结合自身体验,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

请以“声音”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15.一位老农面对荒芜的田地问几个儿子:?如何除掉地里的杂草??儿子们回答说:用锄头挖掉,用火烧掉,撒上农药……老农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这里商议。?一年后,儿子们相约而来。他们看到的是荒芜的田地上长满了茂盛的庄稼,没有一棵杂草。顿时,他们明白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其实,人生,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呢?希望没有?杂草?,就该种上我们需要的?庄稼?。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高中组(共15题)

一、全命题作文

1.分享,还是分担

2.脚比路长

3.门外与窗前

4.逆袭

5.我们总以为,一切温暖来自我们体外。比如太阳、火炉,殊不知,我们的心就是一颗太阳,一只火炉。当我们处于寒冷、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自己温暖自己。

请以“有一种温暖来自自身”为题目,自拟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半命题作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再按题作文,不少于800字。 6. (搏、泪、笑、乐、爱……),我的年度汉字

7.给 (生命、爱好、自己、他人、健康……)留些空隙

8.周国平在《碎句与短章》中写道:?存在的一切奥秘都是比喻说出来的,对于听得懂的耳朵,大海、星辰、季节、野花、婴儿都在说话,而听不懂的耳朵却什么也没听到。?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和感悟?请以“听 说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材料、话题作文

9.中国古代有?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的俗语。

请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从“担当”“襟度”“涵养”“识见”中选择一个作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像一把刀子,锋利敏感;而生活像另一把刀子,厚重敦实。当这两把刀子对削的时候,青春这把刀子就会慢慢卷刃,而人也就在生活中慢慢成长。

读了这段话,你会有什么感想?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1.《菜根谭》中说:?仁人心地宽舒,便福源而庆长;鄙夫念头近促,便禄薄而泽短。? 请根据这句话的意思以“宽舒与近促”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2.香港的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说自己?一向观世如史,保持着‘超乎象外’的心态,从高处向下看,不局促于一草一木,四维空间,还有上下?。

请以“从高处向下看”,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主张的一种生活态度。意思是以无为当做作为,以无事来做事情,以无味当做好味。有人说这简单的九个字,凝聚了丰富的中华智慧。

请以这九个字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并结合你的成长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4.有经验的船长常常告诫自己的船员,船在负重时最安全,空载则最危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5.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前进就是倒退。

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篇五:古文释疑

多易必多难

轻易得到的许诺总是缺少信用,经常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一定有很多困难;轻易向别人许诺的人,不会守信用。

编辑本段出处

《老子》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编辑本段原文解析

释要

这一章连同下一章,其实是老子的运筹谋略学、危机管理学。告诫统治者从细小问题入手化解社会矛盾,以保持权势,谨小慎微防患于未然。 通解

以无为的态度而有所作为,以不滋生事端的方式去处理事务,在平淡无味中去体味社会氛围。以处理大事的态度来处理小事,以对待多数的态度来对待少数。用德政去化解民怨。

想解决难题,得从容易的时候入手。要完成大业,须从细微的点滴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刚产生时是容易解决的。天下的大事,刚起步时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圣人始终不贪大喜功,所以才能成就大业。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所以最终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事。

消逝的字符

今本《老子》第63章文字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校订后的砚本《老子》此章文字,与今本的出入只有一个"猷"字。是"圣人猷难之",而非"圣人犹难之"。猷,谋,考虑也。而通行本之"犹",音虽同,本义却丧失了。

"报怨以德"。不少学者疑其为原文错简。台湾的陈鼓应教授认为其在此章与上下文似不相关联,将其移至德经末章(通行本第79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后。谬矣。

《淮南子·主术训》曰:"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检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扰矣,俭则民不怨矣。下扰则政乱,民怨则德薄。"君主统治人民的方略,应用处静以修养身心,以检点节制表率属下。君主处静则不扰民,检点则民怨不起。民众受到扰乱则政局就混乱;民众怨声载道就会使君主恩德薄浅。--故老子告诫统治者 "报怨以德",这才是君人之道。

主旨大意

1.轻易得到的许诺总是缺少信用,多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一定有很多困难。

在“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中,老子提出了衡量是非标准的一个标准,在不涉及具体情节时,老子认为被轻易许诺的信用一定不充足,把事情描绘得过分容易,实际实施中,必然会困难重重。 2.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民无信不立",即是说信用对人非常重要。执政者有信用,市民便有信心;市民有信心,便会产生信任;市民有信心和信任,施政便事半功倍。

3.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中国有句俗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以为这句话作注。这句话劝告人们,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如果表面一套,心里一套,阳奉阴违,终究会露出马脚。

4.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出自《庄子。渔父》。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大意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中国有句俗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以为这句话作注。这句话劝告人们,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如果表面一套,心里一套,阳奉阴违,终究会露出马脚。就像《庄子》在这句话的下文所说,无论是“哭”是“怒”还是“亲”,都不能做作,要有真情实感,发自内心,这样才能打动人。 译文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的意思是:对人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译文: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

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道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

【原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怯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9;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先策划就会失败。说话预先想定就不会语塞中断,做事预先想定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预先想定就不会内心不安。执行规则预先想定就不会陷入绝境。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道理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道理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道理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孝顺父母。心诚是有道理的,不明晓善就不能使自身心诚了。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坚守不渝地实行它才行。要广愽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清晰地辨别,要忠实地贯彻。 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收获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清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不到忠实程度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到的,我用百倍的功夫,别人十次能做到的,我用千倍的功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注】

1、豫:同“预”,预谋。

2、跲(jia):窒碍,说话不通畅。

3、疚:内心不安。

4、顺乎亲:顺,使动词,使顺心、高兴。亲:父母亲。

5、不诚乎身矣:此处以上整段与《孟子·离娄上》篇中一段基本相同。这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易断定,据张岱年先生分析,可能是《孟子》引《中庸》。孟子虽然受业子思门人,但自以为“私淑”孔子,对子思并不敬重,故著书引《中庸》而不标明子思的名字。(摘引《中国哲学史科学》一书第36页)

6、诚之:使之诚,使自己做到诚。诚,是人生来就有的诚,是圣人的能力。诚之者,是人为的诚,是普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

7、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环。尤萦谐!!笨子贝锸瑁骸拔骄俣衅涑6取!绷硪凰滴婊翰黄取V械溃褐钢杏怪馈!睹献印ぞ⌒南隆罚骸翱鬃悠癫挥械涝眨俊闭葬ⅲ骸爸械溃姓蟮酪病!?/p>

8、固执:坚守不渝。执,握住。

9、弗措也:弗,不。措,废置,搁置。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