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3:30:50 作文素材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作文素材

篇一:VB课程作业

作业一

例9.1没有对菜单项的有效性进行检查,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通过菜单进行运算。请对该例进行修改,要求:如果未在两个文本框中输入运算数,则计算加减乘除的4个子菜单无效,不能进行计算;输入运算数后有效。 解答:

编写程序代码:

Private Sub Add_Click()

X = Val(Num1.Text) + Val(Num2.Text)

result.Caption = Str$(X)

Label5.Caption = "+"

End Sub

Private Sub Four_Click()

Call Div_Click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MouseDown(Button As Integer, Shift As Integer, X As Single, Y As Single)

If Button = 2 Then

PopupMenu Calc4

End If

End Sub

Private Sub Min_Click()

X = Val(Num1.Text) - Val(Num2.Text)

result.Caption = Str$(X)

Label5.Caption = "-"

End Sub

Private Sub Div_Click()

X = Val(Num1.Text) / Val(Num2.Text)

result.Caption = Str$(X)

Label5.Caption = "÷"

End Sub

Private Sub Five_Click()

Call Clean_Click

End Sub

Private Sub Clean_Click()

Num1.Text = ""

Num2.Text = ""

result.Caption = ""

Num1.SetFocus

Label5.Caption = ""

End Sub

Private Sub Mul_Click()

X = Val(Num1.Text) * Val(Num2.Text)

result.Caption = Str$(X)

Label5.Caption = "×"

End Sub

Private Sub Num2_Change()

Call Num1_Change

End Sub

Private Sub one_Click()

Call Add_Click

End Sub

Private Sub Quit_Click()

End

End Sub

Private Sub Six_Click()

Call Quit_Click

End Sub

Private Sub Three_Click()

Call Mul_Click

End Sub

Private Sub Toolbar1_ButtonClick(ByVal Button As MSComctlLib.Button) Select Case Button.Key

Case "a"

X = Val(Num1.Text) + Val(Num2.Text)

result.Caption = Str$(X)

Label5.Caption = "+"

Case "b"

X = Val(Num1.Text) - Val(Num2.Text)

result.Caption = Str$(X)

Label5.Caption = "-"

Case "c"

X = Val(Num1.Text) * Val(Num2.Text)

result.Caption = Str$(X)

Label5.Caption = "×"

Case "d"

Call Div_Click

Case "e"

Num1.Text = ""

Num2.Text = ""

Label5.Caption = ""

Num1.SetFocus

Case "f"

End

End Select

End Sub

Private Sub Two_Click()

Call Min_Click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Load()

Add.Enabled = False

Min.Enabled = False

Mul.Enabled = False

Div.Enabled = False

one.Enabled = False

Two.Enabled = False

Three.Enabled = False

Four.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1).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2).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3).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4).Enabled = False

End Sub

Private Sub Num1_Change()

If Num1.Text = "" Or Num2.Text = "" Then

Add.Enabled = False

Min.Enabled = False

Mul.Enabled = False

Div.Enabled = False

one.Enabled = False

Two.Enabled = False

Three.Enabled = False

Four.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1).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2).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3).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4).Enabled = False

Else

Add.Enabled = True

Min.Enabled = True

Mul.Enabled = True

Div.Enabled = True

one.Enabled = True

Two.Enabled = True

Three.Enabled = True

Four.Enabled = True

Toolbar1.Buttons(1).Enabled = True

Toolbar1.Buttons(2).Enabled = True

Toolbar1.Buttons(3).Enabled = True

Toolbar1.Buttons(4).Enabled = True

End If

End Sub

设计过程

作业二

仿照本章中的例子,设计一个“百战奇略”程序。该程序由6个窗体组成,其中第1个窗体是封面窗体,第2个窗体是列表窗体,在该窗体的列表框中列出前4个“战”的名称,其余4个窗体分别用来显示4个“战”的内容。程序运行后,先显示封面窗体,然后显示列表窗体,如果双击某个“战”的名称,则在某个窗体的文本框中显示该“战”的内容。

“百战奇略”前4“战”的名称的内容如下:

篇二:烛之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教学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谋略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计谋就可以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古语说:“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比如,《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称赞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还有像双腿残废的孙膑、轻摇羽扇的孔明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谋略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了解一下发生在被孔子称为“无义战”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烛之武是如何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就使秦、晋军队撤退的故事。

二、预习检测

提问,检查学生对本单元涉及的史传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三、介绍《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或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以《春秋》为本,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经文考》

四、结合《春秋形势图》简介《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背景

这是秦国,这是晋国,这是郑国。你们看: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需要怎么样?(越过晋国)。”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xiǎng,从前;旧时)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熟悉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明确句读

1.听课文录音,明确生字词读音。

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杞(qǐ)子 不知(zhì)

2.齐读课文,感知句读,注意语气。

3.明确课文内容层次。

(一)晋、秦围郑(1段)

(二)烛之武临危受命(2段)

(三)烛之武说退秦师(3段)

(四)晋师撤离郑国(4段)

五、讲解课文第一、二、三段

1段“晋、秦围郑”(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晋侯、秦伯围郑,以(介词,因为)其无礼于(介词,对)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矛盾,为下文说退秦师设伏】。晋军(名词作动词,驻军)(于)函陵,秦军(于)氾fán南【“函陵、氾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占领,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两国军队未驻扎在一起,这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①佚yì之狐【乃慧眼识英雄之伯乐也】言(说)于(对,介词,介宾短语后置句)郑伯曰:“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武【“千里马”无疑!】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非常了解其外交才能;对郑、晋、秦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②公从之。③(承上省略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壮也(舒缓语气的助词),犹不如人【暗写其年轻时,未得重用,怀才不遇】;今老矣,无能为(做,干,动词)也已(文言文中语气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起主要作用的是最后一个)【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④公曰:“吾不能早用(任用。在这里应当是“重用的意思)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之过也【首先自责,情真意切,动之以情】。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后晓之以理】。”⑤许之(课本:代这件事;亦可讲成:代指郑伯)【以国家利益(其中也有自己的利益)为重】。

【参考译文】①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②郑伯同意了。③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④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后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⑤烛之武就答应了。

六、课文第一、二段涉及的一词多义知识整理

1.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捕蛇者说》)

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代词,这,这样,如此。《论语·宪问》)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烛之武退秦师》)

4.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选择连词,或,或者。《汉书·高帝纪》)

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桃花源记》)

1.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拒绝)《殽之战》

2.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文词)《送东阳马生序》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辩解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4.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5.停数日,辞去。(告别。《桃花源记》)

6.不辞劳苦。(推托)

○之

1.辍耕之垄上。(往,到。动词。《陈涉世家》)

2.子犯请击之。(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秦军)。《烛之武退秦师》)

3.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的。《烛之武退秦师》)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烛之武退秦师》)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师说》)

七、布置课下作业:预习课文第三段,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第二课时

一、请学生讲述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第三段情况。

二、讲解课文第三、四段。

3段.烛之武说退秦师:①夜(名词作状语,夜间,在夜间)缒zhuì(被人用绳子从城上送下来;书上注的是“缒”的本义)而出【郑国形势严峻,兵临城下,连城门都打不开了。照应前面“秦、晋围郑”,“国危矣”】,见秦伯,曰:“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一层:欲扬先抑,提出问题。先摆出弱者姿态】。‖b若亡郑而有益于(介词,对)君(介宾短语后置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以(介词,用,后面省略“之”)烦执事。c越国以(连词,而)鄙(名词作动词,以??为边邑,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郑国),君(对对方的尊称,您)知其(那)难也。d焉用亡郑以陪(陪:①上海教育出版社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下册P457,通“倍”,增益。②教材:增加)邻?e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二层:说明亡郑

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在国与国的关系中,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国家利益是最高利益”,烛之武在这里只字不谈郑国的利益,而从对方的利益谈起,可谓用心良苦】。‖f若舍郑以(省略代词“之”,指郑国)为东道主,行李(古今异义。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时携带的箱包、铺盖等)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缺乏的东西,形容词作动词),君亦无所害【三层: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g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承接连词,不译)夕设版焉(“焉”两种讲法:于之,兼词,在那里;助词,不译)(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君之所知也。h夫fú晋,何厌(满足,也写作“餍”)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i既(已经,??之后)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作动词,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若不阙【教材:jué,侵损、削减;《汉语大字典》:通“缺”,quē】秦,将焉(两种讲法:课本“哪里”;讲为“于何”,从哪里)取之?j阙(使动用法,使??减少)秦以(连词,来)利(使动用法,使??得利)晋,唯君图(想,反复思考)之【四层:指责晋国过河拆桥、贪得无厌,挑拨秦晋关系】。”│②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古代在神前立誓缔约。动词)。③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乃还【《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参考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臣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后,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据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定了盟约。并排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4段.晋师撤离郑国: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夫(fú,那)人【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曾经得到秦穆公(即晋文公的岳父)的帮助,并且娶了秦穆公将的女儿文嬴为妻,关系比较亲密】之力不及此(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失其(代词,自己的)所与,不知zhì(判断句);以乱易整(形容词作名词,步调统一,联合一致),不武(判断句)。吾其还也。”亦去之。【晋文公并未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反过来,说秦伯而退秦师,一箭双雕,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参考译文】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补注】秦晋之好(秦晋之缘):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世代互为婚嫁,后称两姓联姻的关系为“秦晋之缘”。《金瓶梅》一八回:“倘蒙娘子垂怜,肯结秦晋之缘,足称平生之愿,学生虽衔环结草,不敢有忘。”亦作“秦晋之好”。《三侠五义》四回:“他若将我孩儿治好,何不就与他结为秦晋之好呢?”

六、人物形象简析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七、写作特色归纳

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

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灭亡的郑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八、第三、四段涉及的一词多义归纳

○说

1.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说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捕蛇者说》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动词)《桃花源记》

3.神仙诡诞之说。(说法)《梅花岭记》

4.范增说项羽曰。(shuì劝说)《鸿门宴》

5.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喜欢,高兴。《烛之武退秦师》)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境;边远的地方。《为学》)。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目光短浅。《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

3.孔子鄙其小器(鄙视。《训俭示康》)。

4.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孔雀东南飞》)。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用作动词,把??当作边境。《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言语粗鄙。(粗俗)

○微

1.其文约,其辞微(含蓄。《屈原列传》)。文笔简约,词意精微

2.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篇三: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

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

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烛之武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自古有句话叫“一夫敌百万之师”。这当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智慧。明朝的刘伯温就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我们无不赞叹他们的大智大勇,今天我们要拜访一下烛之武,领略他的智慧与谋略。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二) 《左转》简介

1、文章选自《左转》,请大家看注释①。

2、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左传》因为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合称 “《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

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另外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写人简而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三)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诵,整体感受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断句。

(四)解题: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 意思是“烛地,名叫武的人”

翻译就直接翻译成是“烛之武”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五)讲解课文

讲解第一段。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以,连词,表因果关系;

其, 代词,代郑国;

“于”是介词, “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是古今异义。古指从属二主,今是“二”的大写,数词

“于”是介词,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秦晋为何围郑?

秦晋围郑背景补充: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另外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重点讲解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句)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总结: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讲解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重点讲解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翻译:佚之狐对郑伯说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

答应了。

总结:这两段主要讲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在郑国危在旦夕的时候,烛之武临危受命。

(七)作业

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

2、逐字翻译1、2段,写在课本空白处。

3、背诵1、2段,预习3、4段。

好了,以上是《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的讲授内容。

各位老师,我的试讲完毕,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谢谢!

篇四: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VB作业

作业一

程序代码:

Dim X As Single

Private Sub Add_Click()

X = Val(Text1.Text) + Val(Text2.Text)

Label4.Caption = Str$(X)

End Sub

Private Sub Clean_Click()

Text1.Text = ""

Text2.Text = ""

Label4.Caption = ""

End Sub

Private Sub Div_Click()

If Text2.Text = 0 Then

MsgBox "除数不能为0", vbOKOnly + vbCritical, "错误"

Else

X = Val(Text1.Text) / Val(Text2.Text)

Label4.Caption = Str$(X)

End If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Load()

Add.Enabled = False

Min.Enabled = False

Mul.Enabled = False

Div.Enabled = False

PopAdd.Enabled = False

PopMin.Enabled = False

PopMul.Enabled = False

PopDiv.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1).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2).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3).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4).Enabled = False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MouseDown(Button As Integer, Shift As Integer, X As Single, Y As Single) If Button = 2 Then

PopupMenu Calc4

End If

End Sub

Private Sub Min_Click()

X = Val(Text1.Text) - Val(Text2.Text)

Label4.Caption = Str$(X)

End Sub

Private Sub Mul_Click()

X = Val(Text1.Text) * Val(Text2.Text)

Label4.Caption = Str$(X)

End Sub

Private Sub PopAdd_Click()

Call Add_Click

End Sub

Private Sub PopClean_Click()

Call Clean_Click

End Sub

Private Sub PopDiv_Click()

Call Div_Click

End Sub

Private Sub PopMin_Click()

Call Min_Click

End Sub

Private Sub PopMul_Click()

Call Mul_Click

End Sub

Private Sub PopQuit_Click()

Call Quit_Click

End Sub

Private Sub Quit_Click()

End

End Sub

Private Sub Text1_Change()

If Text1.Text = "" Or Text2.Text = "" Then

Add.Enabled = False

Min.Enabled = False

Mul.Enabled = False

Div.Enabled = False

PopAdd.Enabled = False

PopMin.Enabled = False

PopMul.Enabled = False

PopDiv.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1).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2).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3).Enabled = False

Toolbar1.Buttons(4).Enabled = False

Else

Add.Enabled = True

Min.Enabled = True

Mul.Enabled = True

Div.Enabled = True

PopAdd.Enabled = True

PopMin.Enabled = True

PopMul.Enabled = True

PopDiv.Enabled = True

Toolbar1.Buttons(1).Enabled = True

Toolbar1.Buttons(2).Enabled = True

Toolbar1.Buttons(3).Enabled = True

Toolbar1.Buttons(4).Enabled = True

End If

End Sub

Private Sub Text2_Change()

Call Text1_Change

End Sub

Private Sub Toolbar1_ButtonClick(ByVal Button As MSComctlLib.Button) Select Case Button.Key

Case "first"

Call Add_Click

Case "second"

Call Min_Click

Case "third"

Call Mul_Click

Case "fourth"

Call Div_Click

Case "fifth"

Call Clean_Click

Case "sixth"

Call Quit_Click

End Select

End Sub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作业二

程序代码:

Function Pi(n As Integer) As Double

If n > 0 Then

Pi = Pi(n - 1) + (-1) ^ (n - 1) * 1 / (2 * n - 1) Else

Pi = 0

End If

End Function

Private Sub Form_Click()

Print "n = 100 ,π的近似值为:", 4 * Pi(100) Print "n = 500 ,π的近似值为:", 4 * Pi(500) Print "n = 1000 ,π的近似值为:", 4 * Pi(1000) Print "n = 5000 ,π的近似值为:", 4 * Pi(5000) End Sub

篇五: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 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姓 名:安玉婧

专 业:汉语言文学

联系电话:132 0961 6700

电子邮箱:

用心

,用情……

(温馨提示:本次试讲内容见于13、14、15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材分析】

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二单元,该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全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学习并理解烛之武精彩高超的说话艺术。

【学生准备】

1、学生参看课文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提前查阅《左传》有关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师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谋虑在一场战争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计谋就可以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明朝的刘伯温也曾这样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打开中国的谋略宝库,其能人志士不可谓不多也,比如双腿残废的孙膑、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了解一下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

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离间计,瓦解强大的秦晋联盟而使弱小的郑国得以保全的。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诵读

(1)听名家诵读

注意以下字音: 汜(fán) 南佚(yì) 之狐 夜缒(zhuì) 而出

亡郑以陪(beì) 邻 共(gōng) 其乏困

阙(quē) 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 孙

(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教师点拨字音、停顿)

(4)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

理)

2、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概括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退。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1段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