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关于蒋介石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9:23:20 作文素材
关于蒋介石的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毛泽东与蒋介石比较 英文作文

Mao Zedong and Chiang Kai-shek: A Study in Contrasts

Mao Zedong and Chiang Kai-shek, behalf of different parties,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Not only were they opponents in the same century, but they were the contemporary great me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y had something in common and something on the contrary.

One the one hand, both born at middle-class family, they were rebellious and had a strong self-esteem. It was said that when Chiang was a kid, he jumped the queue where many children were waiting for the candy of the elder, only to being push out. Then he ran to outside to daub mud all over himself and jumped the queue again. Everyone looked him so dirty that let him go. As for Mao, hardly did he obey his father’s instruction, even he talked back to his father in front of everybody. One typical thing was once a time he threatened his father that he would jump into the pond if his father dared to beat him. In the end, he made it: his father did not hit him with a worry that he would jump into the pond. Mao and Chiang were of resistance since childhood, and it was this rebellious spirit as one of factor that made them become the highest leader of their representative parties in the later.

On the other hand, their education level were medium,

neither of them went to college. In addition, inevitably they were affected by new ideas at that time, especially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in 1919 when most Chinese young intellectuals were affected by the thoughts of socialism. While influenced by the same radical socialist thought, they chose totally different roads from each other to go ahead. What was the reason of this phenomenon? Because they join different parties whose guiding ideology, social foundation, policy objective and interests were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What’s more, Mao and Chiang had complete difference in personality and temperament. Mao was quite extroverted and didn’t stick at trifles. His daily work followed his inclinations; he disliked wearing the formal clothing with hook and eve and setting a timetable of what things should be done at what time, with a reason that he wanted to live and read books freely. These were why we could see chairman Mao wearing pajamas in the bedroom or in the study when he summoned the political leaders, even greeting the guests who were the highest leaders from other nations in the world. In contrast, Chiang was fairly introverted and strict with himself. His party retinues recalled that Chiang’s life was always simple and rigorous, with a regular schedule. He was bound to get up between five thirty

and six o’clock everyday, and do some exercise and reading. Except the necessary speech, he always rarely speak when listening to report or having a meeting, only sitting there majestically. Although their personality and temperament we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y were both known for filial piety to their mother. Jiang himself selected a good place for his mother cemetery, and asked Sun Zhongshan to handwrite “Jiang’s Mother’s Tomb” in his mother’s tombstone. While Mao wrote a long elegiac address filled with feeling to mourn his mother’s death.

However, their lifestyle and eating habits were also absolutely opposite. Mao loved excitant food like pepper and pork braised in brown sauce; Mao’ sleep was rather irregular, sleeping late and getting up late; Mao also liked smoking and drinking tea. But to Jiang, his flavor was relatively slight; he was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he hated the smell of cigarette smoke most and did not drink tea but boiling water. Maybe Jiang’s good living habit was the reason why he could live more five years than Mao.

There still may have many other same thing or different thing between Mao Zedong and Jiang Kai-shek. Yet it’s not doubt that they were excellent leaders in China, having

considerable effects on China. They won’t be forgotte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篇二:蒋介石军声杂志六篇文章

军声杂志发刊词

——中华民国元年于东京——

(一)列强以我国为竞争之焦点,国人若不自强,难免覆亡之祸。

(二)清代积弱腐败,非革命不足以振衰起弊。 (三)发愤为雄之道:

鼓吹尚武精神研究兵科学术

详议征兵办法讨论国防计画 补助军事教育调查各国军情 今日之世界,非所谓武装和平之世界乎? 向使各国均以民生为前

题,知国际纷斗戕贼夫生灵,侵略主义有背于公理,而由均势以进趋于

大同,则五洲统一,中外无分,合黄白红黑各色种族建造一世界共和大

国,各联邦中但能多设警察,防卫内寇,已足以弭乱,而练兵命将之权统辖于中央,邦与邦或有争〔 第2页 〕端,诉之于中央仲裁裁判,以解决其曲直,如此则海陆各防,永可裁撤,养兵巨费,改归实业,嗣此以往,由一世以至万世,同守此大同主义,历久勿失,则兵争永息,民无惨祸。 德儒康德、英儒边萨马等,倡议永久和平者,至此而实行,是岂非吾人之所馨香祷祝,希望其有此灿烂光明之一日乎? 虽然,此犹为理想之谈耳,而以论今日之大局,则尚非其时也。 巴拿马运河开,而东西之海防益加其设备;西伯里铁路通,而欧亚之陆防

愈严其守御;各国抱殖民政策,而以权利为主体,以遣使为间谍,以贸易为先锋,以兵力为后盾,二十世纪以后,太平洋沿岸将成为各国驰骋角逐之场,若英若美若俄,三雄鼎峙,旗鼓相当;法人怀蹴踏全球之想,对于亚洲大陆,风驰电掣,捷足争先;德国则野心勃勃,飞扬跋扈,又有睥睨一世之概。 十年以来,亚东三岛所谓武士道大和魂者,挟其短小精悍之伎俩,急起直追,骎骎乎竟欲夺世界诸大帝国之座席。 试横

览泰东祸机之萌,急于眉睫,介居其间者,欲图保国,不思所以防御之,弱之肉而强之食,覆亡之患,其能免乎!

夫太平洋沿岸,其为万国竞争之焦点者,独我中华土地耳。 何以故? 美洲既卵翼于美国门罗主义之下,他国莫敢垂涎。 澳洲则为英国势力范围之所及,国旗所指,令人望而生畏。 非洲之南端已为英所攫取,其北之摩洛哥,亚昔里,阿比西尼等,又隶法、意诸国之版图。 至

于小亚细亚及印度之北陆,无甚价值,列强尚置为缓图。 则其鹰瞵鹗

视,倡议瓜分,而以利益均沾为饱欲之计者,心目中已早无我支那人种

位置之地矣。 西人有言曰:两平等之国,论公理不论权力。 两不平等之国,论权力不论公理。 夫既以权力为胜负,则俾士麦所倡铁血主义,

正我国人所当奉为良师者也。 我国此次之革命,名为对内,实〔 第3

页 〕为对外。 盖数千年专制之政体,以天下为君主一人之私产,但求国内无反侧之徒,即以此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矣。 故君主之暴戾者,

焚书坑儒以愚黔首;其狡黠者,复以诗赋制艺取士,使天下之豪杰,皆消磨束缚于科名文字之末,而武备废弛,民不知兵,岂特一朝一夕之故哉。 满清入主中夏,仍蹈前弊,迄于末季,内政腐败,军事不修,国内人才益流文弱。 凡胶州旅大威海各军港,天险门户,均让人据,割地输币求和之议,习为故常。 将帅无能,英雄短气。 黄帝以来,四千余年文明之裔胄,均降为碧眼黄髭之奴隶,痛何如之! 此革命之潮流所以愈后而愈烈,而爱国志士愿掷头颅至死不悔者,岂有他哉! 盖不破坏;此专制萎靡之政府,无以建设我共和强大之国家,若仅以种族革命

目之,尚未窥见其真相者也。 信如是言,吾国对内问题既已解决,其对外问题,自今以后正为开始之时期矣。 对外问题最重要者为军事,凡讲信修睦,缔结条约,皆借此为干城者也。 吾国人今日对于军事所最宜注意者;一曰鼓吹尚武精神也。 二曰研究兵科学术也。 三曰详议征兵办法也。 四曰讨论国防计划也。 五曰补助军事教育也。 六曰调查各国军情也。

1 / 20

夫优胜劣败,天演公例。 孱弱之至,种类殄灭。 则尚武精神,固有不可不鼓吹者。 以我之长,攻人之短。 兵机百变,运用在心。 则兵科学术,固有不可不研究者。 兵民分途,久成习惯。 旧制顿革,易起猜疑。 则征兵办法,固有不可不详议者。 立国要素,根据土地,外界侵入,主权蹂躏。 则国防计划,固有不可不讨论者。 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将不知兵,以兵予敌。 则军事教育,固有不可不补助者。 知己〔 第4页 〕知彼,百战百胜,敌情不悉,应变无方。 则各国军情,固有不可不调查者。

以上诸纲,均为军事之关键,而列强所恃以雄视世界者,其大端实亦不外乎此。 本社同人编辑军声,将欲揭破各国之阴谋。 而哓音瘏口,警告国人以未雨绸缪之计者,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关于蒋介石的作文)

军政统一问题

——中华民国元年载东京军声杂志——

(一)军民必须分治,否则必为野心家所操纵,而酿成唐代藩镇之祸。

(二)军政必须统一,在全国范围内分设各级管区,层层节制。 中央集权地方分治之说,澎湃沸腾,喧哗嚣张,几成为今日各国政论家无关紧要之口头禅。 南北统一,政府成立,已将期年,国家政策社会事业宜乎方针早定,得所借手矣。 乃竟纷纷扰扰,是是非非,卒无一大政治家出而次大难,定大计,而演出此一种不三不四之国家,无

声无臭之政府者,何哉? 由于军政扰乱,故直接间接影响于国家社会焉耳。

吾不知今之所谓分权集权者,果指何权乎? 将指内政外交财政交通警察诸权而言之乎? 抑指军政权而言之乎? 吾宁谓指其前者诸权为客体,而以后者为主体耳。 果尔,则吾知其所争之权不过如是如是云尔。

假以军政而分权于各省,则当先解决各省都督为中央简任或各省民选,与各省都督独任军政或兼任民政乎? 吾知谈地方分治者,必曰都督民选,自应兼任民政也。 果如所言,则各省各成一半独立国,如美国之各州,而都督之地位,无异于中央之总统耳。 然欧美各国宪法,无论其为君主民主,断未有以军〔 第6页 〕政权而付之于民选之长官者也。 惟考吾国历史之事实,唐之节度使,清之督抚,以地方分驻长官而兼管民政军政,即行省为国家最高行政区域,乃以一官而兼两权也。 然唐清不因之而亡乎? 至于都督民选与否? 当待决于政论家,本报为军事专报,而记者亦非政治专家,非特不遑论,亦不敢论也。 惟都督不能兼掌军政之理由,略述数端如左:

各省财政不一,物质不同,边省财薄物鲜,而军备较多者,其一省之财之物,每不能充一省军备之用,是一省之军备,不能为一省都督所私有者,此其一。 各省之军备,当就全国之国防而定,不能畛分域限,此疆尔界,蹈前清恶习,以致要政不举,指臂之使不灵;如甲午之役,南洋舰队坐视不顾,广甲被虏,而乃有我非北洋舰队乞恕放还之说也。 是一省之军队,不能供一省都督之私用者,此其二。 军权既归于都督,则军政重要问题,中央不能解决,而政治运动自必分趋于都督,是不特军政为都督所专制,即政治亦将为都督所蹂躏矣。 是一省之军备不能为一省都督所专制者,此其三。 民国成立未逾一载,而各省都督统制,横暴骄淫,矜功盗名者,何啻一二,自今以往,虽难预断此种现象之有无,万一为一二野心家所操纵,则非徒扰害共和,或且演成寡人专制之恶习,小之糜烂于一省,大之酿成战国唐末之祸,速列强之瓜分,是一省之军队不能为都督所节制者,此其四。 各省地势不一,营制各别,各省军队既直辖于都督,则都督意见不同,即可任意改革,而间接之军

2 / 20

部,必鞭长莫及,则求军事之统一进步,岂非缘木求鱼哉? 是一省之军队,不能为都督所直辖者,此其五。 前清征募新军,不下十载,迄其末季而各省不特营制不一,甚至军装口令兵语学科之最便易之事,亦有所不同,此皆直接于各省督抚各自〔 第7页 〕为政之弊也。 是一省之军队不能为都督所自制者,此其六。 就此以论,则吾国之军制,决难使都督直接,而袭前清之稗政而以狃现今之恶习也。 或曰,以子所言,集权中央,防范都督,法非不良,意非不美,然用之于开明专制时代,固无不可,而行之于民主共和政体之下,则未免有戾于其性质也。 凡共和各国,如美如法,皆限制中央,分权地方,建国数十年而共和政体得以奏巩固之效者,岂容此中央集权,而反蹈寡人专制政治,俾第二之拿破仑复出现于吾中华民国乎? 噫! 是何言欤? 吾见今日吾国之政论家谈及共和宪法,未有不将法美二国为榜样,讨论引证,源源不绝,以吾国政体非依样葫芦,则不足以制定,至于彼我之历史,今昔之状况,亦未始不略述其一二,而其建国之真相,当时之事实,果能窥其一般乎? 吾今先诘数语于吾国之政论家曰:世界共和各国之陆军总长,其必以武官充任乎? 而反观于今日吾国之真象,其果能破除此范围耶? 吾亦知其钳口结舌而不能自圆其说矣。 吾以为今日欲谈建设真共和真民主,必先破除此范围,然后再论其他,不然,无亦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矣。 当美国建国之始,超然立于欧洲国际团体之外,无人干涉,而吾国能之乎? 其独立之前,十三州各已成为独立之后,无大总统以为之统治者几六年,而吾国能之乎? 吾国三千余年之历史,凡其间能维持统一而不致分裂者,未尝非恃统一政府之能力也。 此历史昭昭,自古已然,况今日之列强虎视眈眈,跃跃欲试,其思分割此一片干净土者,不啻一二,使非恃此一强有力之政府而为之对抗,岂能人自为战乎? 故今日之军政集权于中央者,其对内所关尚浅,而对外所关尤重也。 今日之政客,苟不度势揆时,而乃胶柱鼓瑟,徒欲效美法共和之皮毛,吾未见其有成也。 吾尝以为中国果欲建设强大之共和国,当此十年之内,必不可徒效美法共和〔 第8页 〕之皮毛以为之治理,而且绝对的当用开明专制之精神以为之规划耳。 倘正式大总统果有革命之精神与民主之思想,则吾必以其为具华盛顿之怀抱,而用拿破仑之手段,以建造共和民国之模范;

否则政党私见不能消,都督野心不能戢,藩主暴乱不能平,而民之憔悴于水火之中,终无光天化日之一日,窃恐共和民主之效未见,而豆剖瓜分之祸已成矣。

夫各省都督,无论为委任,为民选,其兼辖军队弊端之明而且甚既如此,则都督不能兼管军政,可一言而决矣。 然吾国版图辽阔,几占亚东大陆十分之九,而道途梗塞,交通不便,如远疆边藩,尤为濡滞,倘各师直接于军部,每年派一二大使,分往各省,为之检阅,有非累月经年,不能复命,则全国之军队检阅训练诸要务,不几运掉不灵乎? 信如是也,则中央政府既不能直接,而各省都督又不能兼管,果当如之何而可乎? 势不能不权其形势之轻重,量其状况之缓急,将全国军队,破除省界,分为数大管区,每管区设一节制长官以为之督责,如美国之军事行政,分为四大管区,其以太平洋沿岸以及大西洋北方与西南方为三管区,又以菲律宾为独立管区,其间各管区更分为二三师管区,以图行政上之便利,后改四管区为九管区,除菲律宾为三管区外,均以其节制长官直隶于陆军总长,即考之各国军制,如法如德如英俄,其大略皆以军师旅团所在之地,制定管区,以统属于其管区之司令长官,乃称之曰某军师管区,其各管区之司令长官,皆直隶于中央政府,从未闻如前清之督抚,与今日之都督,以省分民政之范围,而兼管军政者也。 或以为管区之制,乃图行政上之便利,固非不可,然于战术上,不无运用之窒碍也。 虽然此吾乃为行政上地方的区分,至于战术的区分,则师旅团队之制,毫不变更,是无妨于战〔 第9页 〕术也。 吾今以为管区之制,适用于吾国者,约有数端,聊述如左:

(甲)以都督而兼军民两政,其弊在于不专其责耳。 各省都督中,军人政治家固不乏人,而其端务纷繁,不能自理,势不得不借一二幕僚以为之左右,于是诸弊丛生,如是者见不一见,而其余之非军人非政客者,既不知军政之利弊,又不知民政之损益,更无论矣。 倘军民分治,各管区设节制长官,专督军政,则检阅考察命令报告,无所窒碍,而军事之统一可以图矣。

(乙)军政关系于一国,至重且大,非民政可比,彼其行政之结果,动为全国之影响,若其归辖于一省,则军队徒知为一省之军队,而

3 / 20

国家之观念因之薄弱,于是此疆彼界,各省互相抵制之恶习,愈久而愈深,愈深而愈烈,势必致各省独立,或互相残杀,而指臂之使不灵,是国家之军队,不特不能借其保护,而且反增行政上之障碍也。 若破除省界而直辖于管区,则军队无界限之见,而命令有统一之效也。 (丙)各省之物质不均,地理不一,而军队之多寡不定,或以一省之物质,不能养一省之军队者,其弊端已如前所述,不惟此也,且边省藩疆人口稀少而军备较多者,或以其程度不到,或以其资格不足,每有定所驻兵额,其土著不足应当征之数者,势非另征他省之兵以补足其额不可,果如所言,则管区之制不立,省界之见不除,将猜疑嫌忌逃亡散漫之弊,由此丛生矣。 反是则集数省之财力与人民,挹彼注兹,互相补充,而军队之规划,可以统一矣。

(丁)兵器贵乎统一,又当讲求独立,此夫人而知之也。 吾国兵器不一,南北悬殊,又须仰给外人〔 第10页 〕,而无独立能力,此为吾国军政无上之缺点,而推本导源,其罪当归于荣禄,倡议海军经费为改修颐和园之用,于是南北制造各局因之废弛,而贻今日无穷之害,然各省各自为政,不能集资合力共同整顿,而每省之财力又不能自行开办,徒致虚靡经费,一无所举,是亦未始非一绝大之远因耳。 倘管区制定,则各管区集数省之财力,设立数个大兵器厂,制造修理,更新除旧,一切兵器,皆仰给于是厂,则平时可节国家多数之经费,战时可脱外人束缚之范围,于是兵器统一之效,亦可以收矣。

巴尔干战局影响于中国与列国之外交

——中华民国元年登军声杂志——

以的利波利之权利,而引起意土战争,以马西顿亚之自治,而促进近东联盟,积数百年来不阴不阳巴尔干之疑问,将死未死土耳其之处分,而乃解决之于二十世纪开幕之时期,是乃世界之一大快事,亦一大幸福耳。

虽然其疑问,其处分,皆将由此入于解决之时期,其解决之手续,之真象,果为如何? 未免令人重为踌躇也。 使果恢复平和,维持现状,关系各国,融和意见,战胜四国,均沾利益,固为大幸,否则联盟各军,互相冲突,关系诸邦,惹起反感,不惟巴尔干纷纭扰攘,终为干戈飞舞之场,即东亚和平,亦恐受影响而不能终保,关系于吾国更不知为何如也。

当意土讲和之际,俄国嗾使巴尔干诸国启衅,以彼为巴尔干战争之主动,固早知其事之难免,于是先其事之未发,协同英国,相继干涉吾国蒙藏,条件是其急吞蒙古,然后并力西向,以为扩张巴尔干势力范围计也。 不料塞土开战于意土讲和之先,蒙古问题尚未?落,而巴尔干战斗已难中止,于是又不能不注重巴尔干以偿其彼得大帝数百年相传之蛮以上数端之利弊,不过举统御上要者而论,则吾国之军制,自非破

除省界,设立管区制度,断无统一之效,已可见其一斑矣。 至于营制、志,然俄国近年政略,专志东图,不遑西顾,凡主要军队移扎极东,而

其本部军队虽有三十军之多,仅防范其国内,尚忧不足,何暇分兵南下教育、经理、卫生等项,则所关尤大,姑待续论。 总之吾国今日之现

乎? 矧际此近东启衅,又不能不急撤驻东军队,调回补助,然而其要状,非破除省界,集权中央,不足以固共和,非改设管区,统一军政,

求于吾国之条件,尚未答复,彼乃不能不用其虚声恫〔 第12页 〕吓尤不足以导共和,故中央集权之要键,关于军政统一问题为尤切耳。 不

然则军政纷乱,漫无收束,而财政人口物资之流弊,更不知伊于胡底也。 之惯术,以赞助蒙古独立,而自为其蒙古问题之?落,及乎巴尔干战争

之时期愈深,而其责任愈重,决战之时期愈近,而其关系愈切,迄今阿

德利亚有陷落之报,则君士坦丁堡包围之敌师,业已齐集,城下之盟,

虽未实行,而其势已成,奥塞二国于溪库海港之争,亦渐入于旋涡之中,

而俄国声威之隆衰,即由此而决,是其规画东欧之局势,正当旁午吃紧

4 / 20

之际,东顾之志,抛弃殆尽,已不待言,彼其不顾吾国之抗议,置之不覆,是犹与吾国不答其要求之理由无异,顾前思后,量此度彼,不禁增记者无限之感慨也。

由此可知前之英俄,相继要求于我者,不过英受俄国怂恿,被其一时之愚蒙而已,及乎巴尔干战争启端,英乃忽然自悟,声明其对藏政策,不加干涉,且撤退驻藏英兵,归还印度,而其对于巴尔干之态度,甚为混沌,凡关系列强,终不能探得其意向之所在者,无非愤恨俄国之欺罔横暴,观其此后之动静,以定应付之筹策耳。

盖英防俄之南下,恐绝其印度之连络者,已非一日,故太鲁太之海峡,迄今犹依然封锁,不使俄国自由出入于巴尔干,是为其最明而易知者也。 故英俄之感情,无论其如何融洽,而其天然之纠葛,万难消灭,此所以三国协商之破绽,日见暴露,而难能维持也。 日前英国议会,失败于爱尔兰自治案,世人不识,徒以为财政上一方面之关系,而不知其保守党愤慨自由党内阁压迫土耳其扩张俄罗斯之势力,而不加限制,乃欲取而自代,以贯澈其党纲之目的,是亦英国民心对于俄国反响之一斑,即其对于巴尔干之意向,亦不难窥察而知矣。

〔 第13页 〕

以上所论,不过英俄二国,由巴尔干战争影响于吾国之一端,吾今进而略述巴尔干战争与列国之关系,以推定吾国国际上之地位也。 欧洲列国,其对于巴尔干之关系最切者,莫如俄奥,而英国亦不能作壁上之观,于是法国为三国协商之主动,德国三国同盟之中心,亦皆不能袖手旁观,以藐视一切也。 观近来之报章,以法国为土耳其处分案之首唱,巴克雷氏以同盟军所占领地域,认为政治上之变化,而残存君士坦丁堡附近地域,属于土耳其皇帝之主权等事,开催欧洲列国会议,要求巴尔干诸国出席,不料为德奥意三国所反对,以致其提案立归泡影。 盖法为俄之同盟,而其提议必为俄国所嗾使,固无待疑,俄国图扩张巴尔干势力起见,故不能不扶植同盟军诸国,以分割其所占领之地域,而乃奥国拟并诺卫等州于赛鲁卫亚,更扩张其领土于溪库海岸之宿望,是其万难承认法国之提议,乃理势所必至,而无怪其然也。 夫赛鲁卫亚

之地,本属俄国之势力范围,而其蓄志并吞,已非伊朝夕矣。 当奥国合并波海二州之际,惟恐妨害其赛鲁卫亚之势力,故极力反对,顿呈其两国间险恶之现象,不幸为德国所干涉,而俄国卒归蛰伏,致未爆裂。 令则诺卫等州既为同盟军所占领,复得侵略亚鲁伯亚,而溪库海岸之港湾,不难一举而得,是乃俄国当局者之意向,所早已发表者也。 回忆其数年前斯拉夫线铁道,要求土耳其政府之承认一案,即由尼西而横断马西顿亚,延至溪库海岸一港之路线,无非其为接续于罗马尼亚,更连接其本国内地,以联络斯拉夫民族诸国之基础也。

然而奥国以伏斯捻南端,由卫亚津而纵断诺卫马寨鲁州,以连接美德禄槐之铁道,通于塞络尼克,〔 第14页 〕以直达意城海岸之计画,已为牢不可破之计。 况意国对于阿鲁拔尼亚亦包藏野心,以其亚林台西对岸阿鲁拔尼亚之阿卫那港,经奥库利湖畔而达莫那斯丹一线,敷设铁道,通于塞络尼克之志略,亦万难排解,于此可见奥意二国利害关系之急切,不能不防俄国于赛鲁卫亚之进路,此所以两国态度,而出于示威运动也。

俄奥之现状,已呈骑虎之势,而两国动员之消息,亦日有所闻,于此而当欧洲外交中心之英国,其意向果为如何? 是又不能不再为提及,而一加研究也。 夫英俄之关系,已如前所述,则其两国之纠葛,万难断绝,而土耳其今日之处分,要不能不依英国之意向,为之进行。 盖英之于土耳其,为最有力之同情国也,当三十年前俄土战争之际,逊斯坦发诺条约,惹起英国之反对,故于柏林会议,遂得取还其欧洲领土之大半,是即今日俄国所提议分割于同盟军占领之大部分也。 夫昔既保全土耳其之领土,为近东政策之根本方针,今断不能轻视土耳其之处分,以赞成俄国之提议。 况英国属地之人民,如印度埃及之回教徒,常怀英国统治不快之念者,方利用此机为煽惑人民之举,已于十月上旬乘巴尔干之战机,开催回教徒大会,通过猛烈之决议,以破除耶苏教国扑灭回教国之阴谋,卒致巴葡利之教徒,与可拉根之教徒,发现其大示威运动,此中险象,实亦有不可测知也。 故英于土耳其之处分,尤不能不慎重周虑也。 由此观之,英国之于土耳其,万不能凭同盟军之分割,以赞同俄法之意向,而反与奥意之倾向相吻合,是三国协商渐疏,而三

5 / 20

篇三:关于蒋介石

关于蒋介石

燕山讲堂81期实录 杨天石 蒋介石其人

蒋介石生于戊戌变法前10年,去世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前一年(1975年)。他活了88岁,应该说是一个长寿老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蒋介石曾经是中国的第一把手,他有一个职务叫总裁,是国民党的领袖,所以叫蒋总裁;又有一个职务叫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是当时中华民国军事上的最高统帅。还有两个职务:开始是叫蒋主席,他曾是国民政府的主席,后改为总统制,他成为中华民国的总统。所以这四个头衔(总裁、委员长、主席、总统)加起来,说明蒋介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集中了中国党、政、军三个方面的最高权力。可以说,近代中国从辛亥革命一直到国民党退守台湾,许多重要的大事他都是参加者、决策者、领导者,但是对这么一个人,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是评价悬殊,高的高在天上,低的是在十八层地狱下。

我在演讲之前,有一个听众问我,说现在是不是没有人用一批老红军、老八路军、老新四军、老解放军的名义来控告我了?我跟这位听众讲,现在告状的人、控告我的人好像没有了,但在网上骂我的人还有相当一部分。2003年我在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叫《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这批秘密档案是蒋介石在上世纪30年代交给他的秘书,也是他的老师——毛思诚的。1949年以后,毛思诚的后人将这批档案秘密的藏在墙壁里,文化大革命时全国各地抄家,宁波的红小兵到毛思诚家里,将墙壁凿开,发现了蒋介石交给他秘书保存的大量档案。我的书就是根据这些秘密档案写的,所以书名的上一半叫“蒋氏秘档”,下半段叫“蒋介石真相”,这是经过新闻出版总署、中共中央统战部审查同意出版的,介绍蒋介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003年,我不知道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用一批老红军、老八路军、老新四军、老解放军战士的名义给中共中央领导人写信,说社会科学院有一个研究员叫杨天石,居然吹捧蒋介石是民族英雄。蒋介石什么人?在我们看来,蒋介石是头号战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杨天石把这么一个人吹捧为民族英雄,是严重的问题。写信的人很会写,说如果蒋介石是民族英雄,那么我们这批老革命是什么?(因为他们用的老红军、老八路军的名义)我们成了反动派?如果蒋介石是民族英雄,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英雄纪念碑岂不是应该推倒吗?然后他们在一个网站上长达两个半月批判我、攻击我。这种现象最近几年没有了,但上网的朋友注意看的话,认为蒋介石是卖国贼、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的言论还是存在的。

正确评价蒋介石关系到中国近代史的书写

前一段时期一些网站出现了攻击我的许多贴子,不瞒大家讲,这些贴子大部分并不讲道理,而是骂,骂我是“混帐、混蛋、卑鄙、可耻、人渣、叫兽”。对蒋介石的评价到现在为止还是两极分化。过去国民党吹捧蒋介石是“民族救星”、“世界救星”、“千古完人”(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的吹捧);另外一种评价是“头号战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人民公敌”。“人民公敌”是源于陈伯达写的一本书《人民公敌蒋介石》。台湾方面本来意见一致,但自从民进党上台以后,台湾方面也出现了对蒋介石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评价,民进党认为蒋介石“元凶首恶”。对这么一个人物应该怎样正确评价?这不是一个小事,是一个大事。这是关涉到中国近现代史应该怎么写的问题,如果不给蒋介石一个实事求是、科学的评价,那么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国共关系史、抗日战争史、台湾史都没法写,甚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没有办法写。

比如说讲到抗日战争,过去我们对蒋介石的评价通常是八个字:“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假定我们今天还用这个调子来写抗争史,那这部抗战史显然是不真实的。大家可以到卢沟桥抗战纪念馆去看,展牌上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换成了“正面战场,积极抗战”,完全颠倒过来了。

所以能不能正确评价蒋介石,能不能给他一个科学的定

位,牵涉到能不能给我们的民族、子孙后代留下一部真实的、科学的中国近代史来。

正确评价蒋介石关系到两岸关系的未来

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关涉到海峡两岸和平关系的建立和发展。2005年大陆举办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中共方面做了一个很勇敢、人性化的举动:邀请台湾和海外的抗日有功人士、将领或者其后人到大陆来参加纪念活动。受邀人之一是张灵甫的夫人,张灵甫是在解放战争之孟良崮战役中被解放军打死。为什么要把他的夫人请来呢?熟悉历史的网友可能了解,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是一位英雄。

***在人民大会堂作了评价抗战的报告,其中有一段话:“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分别承担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共同构成了对日斗争的战略态势。”***同志这一段话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同志讲了两个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把中国国民党放在前面,这个次序不一样;第二,承认这两个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分工合作,一个是正面战场,一个是敌后战场,共同构成了对日斗争的战略态势,既肯定了国民党,也肯定了共产党。***同志这个评价在中共领导人里面是第一个,代表了中共新一代领导人对抗战史的新评价。我看了这个报道以后很高兴。

一个月之后,我去参加台湾方面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60年学术讨论会。会议中午,马英九到会议场看望学者,马英九走到主席台发表了一个15分钟的即席讲话,马英九讲,“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现在连北京的***总书记也肯定国民党领导抗战的功绩了。”马英九批判民进党,因为民进党宣传“台湾地位未定”。马英九说,“不对,台湾地位不是未定,而是已定,早在开罗会议上,国际上就肯定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应该归还中国。”

从我刚才讲的这两个事例里,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如果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是科学的、正确的,那么台湾人民、包括领导就会很高兴。如果我们的评价有偏差,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那么台湾地区的领导人就不高兴。我们常讲,要争取台湾的民心。争取台湾民心,争取两岸和平关系的建立,争取海峡两岸和解和谐,不仅仅是靠做生意。做生意确确实实让人感到大陆对台湾的友好,但还要让台湾人心里面感动。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评价蒋介石,评价国民党的历史功过,对争取台湾的民心,包括世界华人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同志一再讲,要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温总理也多次讲要捐弃前嫌。前一段时间,温总理引了一段古语:“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我们和台湾之间虽然有矛盾,过去有冤仇在里面,但还是一家人,是好亲戚。这也让我想起多年以前廖承志在给蒋经国

篇四:毛泽东与蒋介石共观《穆桂英挂帅》

毛泽东与蒋介石共观《穆桂英挂帅》

1945年8月,蒋介石为欢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假座中央干部学校举办为期三天的文艺晚会,特邀请在重庆的各界人士参加。第一天晚上招待美国大使赫尔利;第二天晚上招待英国大使许阁森;第三天晚上招待苏联大使罗申,并邀请了毛泽东。晚上六点半左右,毛泽东与罗申大使乘坐的轿车停在中央干部学校大礼堂门前。蒋介石即从休息室出外迎接毛泽东和罗申大使。当毛泽东与蒋介石步入剧场时,全场起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开演前,蒋介石上台致欢迎词,毛泽东致谢词。那天晚会演出的是京剧《穆桂英挂帅》。毛泽东坐在蒋介石与罗申大使中间。周恩来与宋美龄均未出席。

九时许,舞台休息,毛泽东与罗申大使离座告辞,蒋介石亲自送他们上车,尔后又返回座位继续观看京剧。

篇五:蒋中正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1世纪,对于上个世纪中国风云人物如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的评价渐渐有了不同的声音,尤其在民间,各种声音更是有许多版本,当然,这其中也许有个人感情和泄私愤的原因。丁丁作为经历两个世纪的普通人,也经常看到各种不同版本对上个世纪风云人物的评价,认为他们的评价既有中肯的,也有牵强附会的,还有发泄个人恩怨的,丁丁在这里,只想对蒋介石谈点个人的看法,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 在丁丁受到的教育中,传统的观点是蒋介石是个反动派,但反动在哪里,似乎没有多大的依据,只有空洞的口号和对共产党的严酷镇压,随着丁丁阅历的增加,更由于丁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热爱,丁丁渐渐的形成了对蒋介石另外一种评价,抛开政治斗争,丁丁认为,蒋介石在中国历史上至少有五大历史功绩谁也无法抹掉,也否定不了,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前进,他的历史功绩将会更加清晰,至少,现在的中国还在受益他的历史功绩。

一是统一了中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当时的中国被袁世凯窃取了胜利的果实,随着各地纷纷讨伐袁世凯,袁世凯象跳梁小丑一样气急败坏的离开了人世,随着袁世凯离开人世,中国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军阀各据一方,互不买帐,内战不断,从1916年到1928年,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达到140余次,这时,历史的重任落在了蒋介石身上,面对军阀割据,蒋介石通过北伐战争和争取、收买等有效的运动,终于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保持了中国领土的基本完整,尤其是对新疆、西藏的有效控制,对于现在中国版图的基本完整,蒋介石的历史功绩谁也无法否认。

二是主导了抗日并取得了抗日的伟大胜利。对于抗日战争,一般人普通的观点是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迫抗日,并非其本意。其实不然,蒋介石的心中抗日肯定是头等大事,外国侵略中国,对于执政者蒋介石来说,肯定是不能容忍的,要不然,国家没有了,他还当什么总统?但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有共产党的“动乱”,外有日本的侵略,是先平息“内乱”,还是先抗日,蒋介石举棋不定,西安事变只是促使蒋介石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意,领导了这场抗日战争,如果没有蒋介石的全面领导,单凭共产党的抗日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从整个抗日战争过程来看,国民党的军队作出了伟大的牺牲,从台儿庄战役,到南昌会战,到湘北大捷,到桂南会战,到昆仑关大战,再到宜昌大反攻,再到长沙会战,无不是用国民党军队的鲜血来完成,还有远征军的跨国大战,无不显示了蒋介石抗战到底的决心。可以说,没有蒋介石的领导,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正是由于抗日战争,共产党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壮大,为最后与国民党的决战奠定了基础。

三是决不出卖国土。打开中国地图,中国在东北没有出海口,只能通过渤海绕道出海,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们往往把责任归咎于清朝,正是由于清政府的无能,让俄罗斯侵占了中国大片国土,据统计为220万平方公里,其中自然包括海参崴,当然,这是事实。但是,在国民政府时期,为了收复被侵占的领土,国民党政府作了百不折不饶的斗争,经过和苏联政府的坚决谈判,终于迫使苏联政府归还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东北东部大片领土,也迫使苏联政府不承认蒙古自治,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惜的是,谈判条约刚签完,国共内战正全面爆发,来不及实施,蒋介石就跑到了台湾。所以,在台湾“中华民国”的地图上,蒙古、东北东部依然是中国的一部分。

四是始终只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蒋介石逃到台湾之后,依然自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大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同样为中国,在台湾,有人建议蒋介石将台湾独立,此时的蒋介石表现出来了伟大的民族气节,始终不肯独立,只承认中国,所以,直到今天,台湾依然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台湾和大陆实际上是分治状态,但正是因为蒋介石的民族气节,才成就了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也有了两岸实际和平统一的可能,虽然道路极其艰难,但前途可以构想。 五是突出发展经济为大陆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在大陆,由于抗日和内战,蒋介石无法施展他的经济治理能力,所以,在政治的宣传中,蒋介石是个草包,不会发展国家经济,但蒋介

石逃到台湾后,痛定思痛,总结失败的原因,懂得了政权的稳定必须依靠人民,所以,发展经济成为蒋介石治台的首要任务,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带领蒋经国全面发展台湾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80年代,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无不显示蒋介石发展经济的能力。80年代,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发展经济,实际上借鉴台湾成功的经验,才有了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今天,现在,在经济总体方面,中国成为世界老二不能不说是蒋介石为大陆提供了经济治理的经验。

被扭曲的伟人:民族英雄蒋介石功绩不容抹杀

我从小在台湾长大,祖父曾是国民革命军蒋中正先生嫡系部队第88师孙元良部524团的一名上尉连长,后调102师任中校团副、72军上校团长,独立21旅少将旅长等职;曾参加过凇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西南会战和远征缅甸等战役,毙敌无数,在缅甸战役中,所部512营遭到日军猛烈的炮击,损失惨重,自己也身负重伤,后被授予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乙级”勋章,他在世时,给我讲述了很多关于抗战和蒋介石独载政权的故事,我都深受感动。

自从随父母迁居大陆后,我所接触到的抗战历史与祖父和台湾所描述的却大不一样,在大陆,我听到最多关于国军抗战的评价是“消极抗日、被迫抗日、积极反共、投敌卖国”等,让我难以接受。尤其是对民族英雄“蒋中正”先生的描述更是离谱至极,“被逼抗日、投降卖国、奸诈狡猾、祸国殃民”等,这些描述与事实根本不符,本人非常愤慨。

自九一八至七七抗战全面爆发,蒋介石独载政权与国民政府一直在抵抗日寇,只是没有正式宣战而已。廿一年调精兵第五军至上海参加一二八血战,毙敌近万,迫使日军三易主帅;翌年三月调关麟征部参加长城抗战,廿四年调十三军入绥远收复百灵庙,都是蒋委员长亲临前线指挥的,他还计划反攻商都和察北,以肃清绥远敌氛,进而巩固整个西北之门户。不幸西安事变将整个计划破坏无遗,一切国防大计、经济建设等均因此变乱或延缓或停顿。鉴于济南惨案之痛,中枢曾有训练卅六个师国防军的计划,冀以此新军作爲抗日基本力量。当时训练计划由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将军协助进行,装备弹药也向德国采购。西安事变爆发时,整训的军队只完成了一半,订购的军事设备大部份未运回,甚至连囤积起来准备打半年仗的粮秣弹药也只储下不足三份之一数量。假如抗战的爆发再延迟五年,征召的新兵已经练成,工业建设与备战工作初具规模,到那时才对日抗战,配合太平洋战争,那麽中国绝不至于单独对法西斯作战,断不会损失公私财産一千多亿美元、十亿亩耕地被破坏六亿亩、沿海区工业设备全部毁灭!

八年抗战中,蒋介石独载政权组织了廿二次大型会战、一千多次重要战役和一万三千多次中小战斗,阵亡将士高达340余万,单阵亡将军就多达208位,其中还包括了2位集团军总司令,如此巨大的损失,还能说蒋介石独载政权和国军消极抗日吗?若非拼死抵抗,怎能有如此之具的损失?所以,说蒋介石独载政权和国军消极抗战是在亵渎历史。

1974年1月18日,越南政府不顾中国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国西沙永乐群岛,并与守岛民兵发生冲突。从而展开了西沙海战的序幕。南沙海军火速支援,无奈越南舰队吨位和火力都有绝对优势,虽然中国海军浴血奋战,但是渐渐力不能支。紧要关头,中央火速调动东海舰队支援。然而,东海舰队必然要通过台湾国民党海军封锁的台湾海峡,如何安全通过,成为了中国海军的一个难题。

中国人民海军通过台湾海峡的消息很快被台湾国民党得知,当台湾海军司令唐x林向蒋介石独载政权请示如何应对时,蒋介石独载政权说了一句很闪光的话:“你不知道西沙吃紧吗?”毕竟蒋介石独载政权明白,国共之争属内斗,在外敌入侵的时刻,中国人还是会团结一致的。唐x林欲领命而去,蒋介石独载政权又指示说: “你们要一路护航,保证舰队安然通过。还有准备补给船,给前线送给养。”

结果,出乎东海舰队意料。国民党海军不但大开绿灯放东海舰队过海峡,而且一路护航,保证了舰队的安全。此外,几十艘台湾补给船开赴西沙前线,为前线的解放军战士运送食物和淡水。

蒋介石独载政权即使放弃反攻大陆的机会,也绝不愿意灾难降临到自己同胞头上,他的民族感情超越了一切。 1959-1961年中国大陆发生大饥荒,蒋介石独载政权号召国际社会及海外华侨尽一切可能救助大陆饥民,并施放物资气球到大陆沿海给大陆同胞输送食品、药品等物资。 种种事实都说明了,先总统蒋介石独载政权是何等的伟大?是何等的豁达大度?对于失去的江山,蒋介石独载政权默认了,没有派兵反攻大陆,陷人民于战乱中,在美国提议让台湾加入联合国的时候(加入联合国就意味着独立建国),遭到了蒋介石独载政权严词拒绝,他说道:“中共既然已经是中国的政府了,他们进去了(指进入联合国了),那我们就退出来嘛,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此气度,谁人能比?在我看来,从19世纪到现在,恐怕没有哪个所谓的伟人能与蒋介石独载政权相媲美。

蒋介石独载政权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伟人,他带领黄埔军校的学员们十年北伐统一了中国,八年抗战使中国不受灭顶之灾,他带领中国人民首次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击败了世界头等军事强国,光复国土,销毁历史上那些不平等条约,他的功绩不容抹杀和扭曲、他的功绩将被后人所牢记。

历史终究会还蒋介石独载政权一个公道的。

中日两国在1937年军力对比

中华民国.....................................日 本

陆 军 1 9 3 7 年 1 月

1 7 0 万....... 现 役 兵 ....................3 8 万

无...........预 备 役 兵.................7 3 . 8 万

无 .........后 备 役 兵................ 8 7 . 9 万

5 0 万........ 补 充 兵.................... 2 4 8 . 4 万

2 2 0 万.........总 计 ................4 4 8 . 1 万

师 级 单 位 装 备 状 况 1 9 3 7 年 7 月

11000 人 .......... 人 员 ................... 2 2 0 0 0 人

无 ( 自 备 不 计 ).. 马 匹 ...... 5 8 0 0 匹

3 8 0 0 支......................步 枪............9 5 0 0 支

3 2 0 挺 .................. 机 枪............. 6 0 0 挺

4 6 门.......................火 炮................1 0 8 门

无 ...................战 车...................2 4 辆

海 军 1 9 3 7 年 7 月

6 万 吨..................( 1 : 3 0 ) 1 9 0 万 吨

空 军 1 9 3 7 年 7 月

3 0 0 架................( 1 : 9 ) 2 7 0 0 架

中日两国军备生产能力对比

中国年钢产量4万吨 日本年钢产量580万吨

中国年造坦克0辆 日本年造坦克330辆

中国年造汽车0辆 日本年造汽车9500辆

中国年造大炮0门 日本年造大炮744门

中国年造飞机0架 日本年造飞机1580架

中华民国有陆军220万,海军舰艇6万吨位,空军有飞机300架(中国方面这300架还包括教练机和不堪作战的飞机在内,据当时陈纳德的估计可以担任作战任务的军机不及100架,这些飞机还是向好几个国家东拼西凑分批买来的杂牌军,也就是说砸了一架就少一架。)。日本呢?它拥有陆军448.1万,并且他的一个师的装备相当于我们一个师的三倍。中国士兵三个人伙用一杆枪的情况比比皆是。日本的海军舰艇吨位已达190万顿,1933年世界海军会议时,美、英、日海军吨位之比,就已经是5:5:5了。日本还拥有2700架飞机。 1941年1月10日成都上空,中华民国空军第五大队的34架飞机,被日本的12架零式战机击落13架、击伤11架,第五大队从此被撤销番号,改称是无名大队,所有队员在他们胸前佩戴了一个字“耻”。

从晚清开始太平天国、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入侵,民国初建,袁氏篡国、张勋复辟、军阀割据,北伐、闽变、中原大战、九一八,宁粤分裂,苏俄侵略、日本入侵、伪南京国民政府(汪兆铭)、伪广州国民政府(汪兆铭、李宗仁)、伪满洲国、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晚清开始中国每天都在打仗,而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家迅速现代化,国力的悬殊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一)是抵抗,不是不抵抗

九一八不抵抗事件,可以看看国内公开出版的《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和国务院文化部直属的历史杂志《炎黄春秋》2004年1月号。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张学良明确说是他自己判断断失误不是任何人给他下的命令,并彻底否认了教科书中的“蒋中正不抵抗主义”。

节选:

=========

“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张学良说:“那个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冲突,他来挑悖,你离开他,躲开他。”他解释当时他为什么下令不抵抗:因为过去对日本的挑悖,一直“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当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没有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指用武力侵占整个东北——引者注)我对这件事情,事前未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张学良说明:“这就是我给你的解释。不抵抗,不能把这个诿过于中央。”

唐曾笑着对张感慨道:“我们听了五十多年了都说是蒋公打电报给你,说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民族国家于不顾。又说你拿着个皮包,把电报稿随时放在身上。”张学良回答说:“瞎说,瞎说,没有这事情。我这个人说话,咱得正经说话。这种事情我不能诿过于他人。这是事实,我要声明的。最要紧的就是这一点。这个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个儿的事情,是我的责任。”

早在两蒋早已过世的1990年6月8日,张学良在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时,就已经明确地说过:“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

当日军进攻锦州时,蒋委员长连发封电报命令张学良“坚决抵抗”,张却一枪未发地席卷着他的数十万东北军逃之夭夭。

东北沦陷后,蒋中正立刻向德国购买了一亿金马克的武器装备,并聘请德国军事顾问训练军队,打算装备八十个精装师。但因西安事变导致日寇提前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而没有来得及

完成,只装备了四十个师。其次,在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前,南京政府就已经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省的五个战区先后修建防御工事约4900座,被称为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二)是安内攘外,不是只安内不攘外

在中国共产党对蒋中正的深仇大恨之中,大概除掉1927年的“清党”,就要算是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决定的“安内攘外”政策了。但是,只要把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在外患内忧交相进攻之下所决定的安内攘外国策,和当今中共在改革开放的一片大好形势之下所坚守不移的“稳定压倒一切”的国策,进行一番对比,我们就自然能够发现,蒋中正的“攘外安内政策”或曰“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的完全正确性。

因为,正是“军阀残余之残余”(陈独秀语)的武装叛乱,才破坏了北伐成功、中华民国南京政府重建之后,整个国家的初步和平统一局面,也才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实际上是苏联命令中共在中国发动武装暴动、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好时机,甚至给了日本敢于侵略、占领我国东北的机遇和胆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这一国难的发生,正在南昌指挥剿匪的蒋中正,立刻停止对中共的第三次征剿,转身回京处理日本侵略之事。其结果就是中共“欢呼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并在九一八事变仅仅发生两个月之后,听从苏联的命令,为彻底推翻我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以分裂中国为手段,在江西瑞金篡立了“伪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并宣布一切少数民族地区都可脱离中国。

1933年春,日军为侵占我华北、企图西进长城沿线攻城略地之时,正在对江西红军实行第四次征剿的蒋中正,又立刻罢兵北上,亲自指挥了热河、榆关、和长城三大战役,艰难地保住了华北。可是,江西红军却乘机在苏联的命令和指挥之下,发展到了三十万人,占领了四十五个县城,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终于将赣东到闽西的“白点”——即国民政府的统治区域,全部拔除,把他的苏区——也就是苏联在中国的武装统治区域,从江西到福建连成了一线……。就不说其间由他们策划的“闽变”和由其它分裂势力所发动的“粤变”,又给国难当头的中华民国带来了怎样的痛苦了!

正是鉴于种种腹背受敌、交相压迫的情形,1932年六月,本着“为不使国家于忧患苦痛之中增分崩离析之惧”,为“不完成国家统一、乃不能攘外”这样一个至理,也就是“家不和外人欺,家乱外人更欺”这样一个人人皆能够明了的道理,蒋中正才在庐山会议上颁布了安内攘外的国策,“冀消除我民族根本之大患”。就是必须消除“中共在前苏联直接命令和指挥下对中华民国的武装叛乱和疯狂颠覆这一背后威胁”。因为,不论是日本侵占了中国,还是苏联侵占了中国,对我们所有的中华儿女,都是同样的痛苦,除掉甘当马列子孙的中国人以外! 比较一下国民党的“安内攘外”国策和共产党的“稳定压倒一切”国策吧!前者是为了“卫国攘外”而不得不求“内安”;后者,则是为了“维护专制”而绝不容许五十余年来毫无民权的人民对现存的极端反动统治表现丝毫的不满。而我“民族的大患”——赤祸,就是俄祸,倘若当真被当年国民政府“安内攘外”的政策所扫荡干净了,又何来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人民无边的血腥和苦难!

所以说,蒋中正的攘外安内政策,不论是从当时看,还是从今日来看,都是正确的。因为,历史的事实告诉了我们,他,“不是只安内不攘外,而是既安内又攘外,安内更是为了攘外”!

(三)是积极抗战,不是消极抗战

蒋中正不但不是消极抗战,而且从来就是积极地在准备抗战。1932年蒋中正就已经告诉记者说:“万一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我们就把首都迁往四川,以应长期抗战。”1935年蒋中正在另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又说:“即使是我们中国关内的十五个省份都被日寇占领了,只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