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请不要这样做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9:26:00 体裁作文
请不要这样做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朋友请不要这样(文明卫生城市主题作文)

朋友,请不要这样!

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四(8)班 王昱恒 指导老师:严继侠

最近,我们泗阳也和其他城市一样创建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了!但我们看到了和卫生城市“极不和谐”的情况,使我高喊一声:“朋友,请不要这样!”

在繁荣路的边上,有一家正在经营的水果店,有一位身穿西服的男士,走了进去。大约过了五分钟,那位男士拿着一把香蕉,出来了。他剥开香蕉皮,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吃完了,他经过一个垃圾桶,我原本以为他会扔进去,他竟然随手一扔,扔在了地上,不慌不忙朝一家小吃店走去。在他后面,还有一个腿脚不便的老爷爷,他望着街上的风景,一摇一晃地向这边走来。我还没来得及喊“注意”,老爷爷便摔倒了。是的,他踩到了香蕉皮,一阵痛苦的声音进入我的耳朵,望着老爷爷痛苦的表情,不由得使我高喊一声:“朋友,请不要这样!”

在森林公园里的亭子的柱子上,有一位年轻人拿着小刀,把自己的“大名”刻在了上面。再看旁边,有一块草地,绿茵茵的,一年四季都这么郁郁葱葱的。可这些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追逐打闹,践踏着草坪,把草坪折磨得像个泪人似的。那边还有一个小朋友爬上了树,站在上面,来了个“金鸡独立”,这不但很危险,而且还伤害了树木!看到这些情况,我不由得在心里叹了口气,不禁高喊一声:“朋友,请不要这样!”

同学们,你们不要学他们呀!如果想让我们泗阳变得更美好、更文明,就和我一起高喊:“朋友,请不要这样!”

篇二:老师_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老师 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

中共辽宁省委机关报《辽宁日报》早前派遣一批记者,奔赴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大学,用半个月时间旁听近百堂专业课,总结出三大问题于13日在该报曝光,呼吁全国教师停止抱怨、对国家负责。该封由编辑部所写、题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公开信,在《辽宁日报》A4以全版篇幅刊登。信中称,调查发现大学课堂上存在教师“呲必中国”的现象,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是满怀敬畏地在写这封信。

大学老师这个岗位太光荣、太特殊了。

大学是教化人的地方,我们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因为大学的涵养。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学的教育,正是要研究和探索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法路径,正是要构建符合世界先进潮流的文化体系,正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承去承载中华民族的未来。因为特殊的职业身份,老师不再普通,也不能普通。你们不是在公园的人群中随意褒贬时事的那个人,更不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灌水拍砖的那个人。课堂上两个小时讲授的内容,比不得酒桌上面红耳热的谈资,也比不得信手转发的一条微信。大学课堂是答疑释惑的地方,你们是传播知识的人,我们要的是教书育人。 一想到将要提出的问题,我们笔端滞重、内心复杂。

这个策划,缘起网友的一则留言。今年10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开展征集,后台共收到300多个微故事。一位叫Kiko的大学生的留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如果中国真像老师们讲得这么灰暗,我们毕业之后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个社会?谁来给予我们建设这个国家的信心和力量?”

多么重大而现实的提问!

中国成为大学课堂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这是个别,还是普遍?我们用新媒体手段做了调查,结果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对国家和社会的“描黑”让学生们都看不过去。法律、行政管理、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尤为突出。

我们忍不住要写这封公开信,是想与老师们探讨这样几个问题:应该怎样在大学课堂上客观准确地讲授中国?如何把光明的心态跟专业的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怎样在回答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研究老师的问题,我们选择再老老实实地当一回学生。辽宁日报的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大家被老师们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自觉的责任意识所感动。但同时,“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整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大致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

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

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

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求教于老师时,不管是博导、教授,还是讲师、助教,主流的回答都是旗帜鲜明的:不能这样!但也有老师如此质问:

“课堂怎么讲老师说了算,你能干涉我的学术自由吗?”

“对社会现实问题避而不谈,这课还怎么讲?怕发牢骚,这个社会也太脆弱了吧?” “党和政府要善于听群众发牢骚、讲怪话,否则社会压力怎么排解?”

一个普通的张三李四是可以这么质问的。但亲爱的老师们,因为你们职业的高尚,因为大学课堂的庄严和特殊,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清晰的来路。历史的发展是延续的,每一个时期都不是孤立的片段。当今的中国,其政治形态、社会结构、观念习性,都受到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必然烙下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评说中国,不能只看地理的横坐标,更要看历史的纵坐标。中国所走的路,由来长矣,可能与别人平行,也可能与别人交叉,但绝不会重合。中国的路,肯定不会笔直,势必遇到沟坎,但借别人的尺子来规划、用西方的刻度来丈量,是行不通的。大学的老师,当然懂得这个道理,应该把这个道理传授给学生。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整体的模样。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客观真实,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是值得提倡的,这是解决问题的始点。除了问题,中国也有成功的案例,也有需要总结的做法和经验。“问诊”中国,需要给出全面准确的报告单。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国情的了解还不深刻,老师有责任讲述中国整体的模样。完整的中

国,绝不是灰暗的,而是色彩斑斓的;绝不是消极的,而是坚韧昂扬的;绝不是迷茫的,而是目光四射的。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光明的未来。文学家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学生们都是“向日葵族”,习惯朝着老师转。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

老师们,在大学课堂上如何讲中国,我们冒昧提出这样的建言:

在你们编写案例的时候,请善待身处其中的中国。可以端出中国的问题,但端出来要讲清楚、讲明白,讲过了要作客观理性的评价,评价之后要回到原点,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别把中国当做靶子,随便拍打,随意责骂,谁都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痛。

在你们发表看法的时候,请注意语气和分寸。敢讲不是个性,会讲才是本事。说一些激愤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一时兴奋,但真正能让学生一生记取的,能够赢得尊重的,还是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是经岁月检验后沉淀下来的思想和智慧。

在你们比较中外的时候,请多一份历史的眼光。短短几年的留学,所见所闻可能是浅层次的,常挂嘴头的未必是“真经”。即便是西方制度的优越之处,也不能简单复制。我们从根本上都是文化层面上的中国人,了解自己的传统,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找到最无悔的道路。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随意被抹黑,一些老师在讲台上牢骚失控,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在整个社会,都潜藏着类似的情绪。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职场人天天发牢骚,生活越来越好,牢骚却越来越多。大学课堂,是当代中国社会宏观景象的一个投影;身份特殊的大学老师,也有着作为社会一员的普通身份。只不过,那么多牢骚和消极,在最不该反映的地方反映了。

心理学家说,抱怨是人的本能。抱怨带来的轻松和快感,犹如乘舟顺流而下,那是因为我们在顺应自己负面思考的习性。而停止抱怨,改用进取的态度去思考光明,却需要意志力。

社会是不完美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克服很多困难,不顺心、不如意在所难免。人,要以建设性的姿态去生活、去工作,要有去改变、去改革的激情和热情。不抱怨、不牢骚,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我们要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事情,也要有韧性去适应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并有智慧地区分两者的不同。小到个人和单位,大到社会和国家,都需要这种精神,也匮缺这种智慧。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是特殊的。你们在讲授知识,也在传播思想;你们在研究当下的中国,也在影响未来的中国;你们在讲台上散发着学识和修养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相信你们乐于接受这份特殊,能够对学生负责,能够对事业负责,能够对国家负责。那么从今天起,在课堂上讲好我们的中国吧!

多么希望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为了社会健康地前行,为了中国光彩的明天,拜托老师们,谢谢老师们!

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

马修老师来到一个被称为“死亡池塘”的学校,那是一个汇集了所有“不安分学生”的学校,组建起了一个合唱团。学校发生意外,马修被迫离职,并且要求不许和孩子们告别。马修老师离开时,一片片纸飞机从孩子们被禁锢的高墙窗口飞出来,看不见孩子们的脸,却看见许多只手在挥。——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辽宁日报》与清议传统

这算是我的师姐让我写的命题作文吧。

最近我党宣宣的同志是越来越奇怪了,从禁言余英时,到发动中央级宣传机器为周小平助阵并在全网封杀反对声音,再到奇怪的中国新闻奖,最近又跳出了《辽宁日报》,13日用头版公告并在四版整版刊发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批判了如今高校教学“呲必中国”的现象,14日中国青年网又以“国平”的规格发表了评论《“呲必中国”不能成为课堂必备课》,两篇文章的知识水平与“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没有多大的区别,若从文笔上看还不及周小平。这件事可以视作周小平事件的余波。

中国自初,文化与政治就相互交融,难舍难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国知识分子中始终有一股强大的清议传统。书生迂腐、短视、不懂事,却往往决定着帝王将相的生前风评身后定论,这是历史给书生留了一点面子,你有你的法统,我有我的道统。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或入仕为官,成为了执政者的一员,或在野当一个忠实的谏诤者。

自清季以降,最后一批经天纬地的曾文正李文忠为士大夫政治打下历史句点,士从传统社会结构四民之首的中心地位退出,继之而起的现代知识分子迎来一个命途多舛的世纪。二十世纪的书生先是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失去方向,面临道德信仰和社会秩序的两重危机;而后新中国近三十年时间中彻底被边缘化。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重回社会的中心,

艰难重建了清议的传统,而大学成了那些在野知识分子呼朋引伴针砭时弊最好的堡垒。美帝那样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大学却是左派占据了绝对的主流,整个就是社会主义带路党,与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新保守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张力。每个社会,都需要大学这样的地方,为维持整个社会的平衡做出贡献,而不至于重演纳粹和“文革”。因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所以大学老师以学术为栖身,在野批评政府,并在将思想观点教给学生,早就有其历史逻辑与价值,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清议传统有过中断,却从未彻底消失,宣传机器试图用一两篇拙劣的文章去扰乱历史的惯性,是它不明智的地方。

《辽宁日报》不明智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根深蒂固于我们的执政传统与现实中,对清议的压制屡见于我们的历史,从孔子遭到驱逐,到党锢之祸,再到迫害东林党,还有许多例子。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当代中国高水平的知识分子,左派和右派的力量是非常不均衡的,左派势力远远强于右派。只不过当高水平的左派知识分子以内参的形式参与到政治决策,设计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的时候,右派知识分子以新媒体为阵地展开尖锐的批评,挟民粹主义之威舆论成名,所以看上去右派的言论甚嚣尘上,而左派只剩下迂腐僵化的宣传机器。

于是,我们这个时代崛起了一批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在中国语境下,特指的那些超出自己专业领域公开讨论更广泛的社会议题的右派知识分子,往往活跃于新媒体平台,呼唤自由民主的同时批判政府。但我们也会发现,人民自有其判断力,只要假以时间。就像过了这今年的新媒体洗礼,公知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褒义词了,虽说还没转化为脏话,但也差不远了。我的老师胡泳曾写过一篇博客《“公知”的污名化及其背后》,文章说:

公知被进一步同流氓和汉奸划上了等号。公知=流氓以及公知=汉奸的等式被设定以后,倒公知成了倒伪民主,一场冗长的滑稽剧就此达到高潮。

这出戏的代价是,本来就混乱不堪的中国观念市场更加混乱,知识分子在这个社会中的话语权与公信力更加下降,社会更加撕裂,共识付之阙如。唯一一个可能的好处是,知识阶层的祛魅加快公众的觉醒,不再指望“公知”的代言和带路,而是自我做起一点一滴建设公民社会。

北大也活跃着一批“公知”老师,就在《辽宁日报》所说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课堂上,我知道发牢骚几乎是古往今来知识分子的通病,个人也并不喜欢那些“终于有老师说真话啦快看再不看就要被和谐了”的网帖。这些老师中的一部分确实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有着深沉的爱,由爱而愤怒,因愤怒而批判。高中生在经历十数年的官方意识形态灌输后,对洗脑教科书背后的话语霸权已经厌恶到了极致,到了大学乍一听到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学说,一种

篇三:妈妈请不要这样

妈妈请不要这样

妈妈请不要这样

母爱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母爱就像绵绵不断的细雨;母爱就像辛勤的园丁爱着我们。在我的家中有一位美丽、善良、体贴的一个人。没错那就是母亲。上午上班,下午回来还帮助我和弟弟一起辅导功课。我妈妈对我和弟弟的学习一向严格。

妈妈,特别爱打扮自己,烫了一个中卷的黄发,在一双大眼睛上面画上了一层妈妈喜欢的眼影,在嘴唇上画上了一层樱桃般的口红,带上一副墨镜。在远处看像一名大明星一样吸引人。

妈妈真是太严厉了。

第一次我语文考试考了满分,第二次,考了97分我本想告诉妈妈,结果我还没吃晚饭,就被发现了害的我被说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我想给妈妈道歉谁知道妈妈6点半就走了。

还有一次,弟弟也太不小心了也被老妈说了一顿。

弟弟把作业丢到家里了,就一次嘛,可没想到老师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到了家弟弟被妈妈打了一顿。

哎,妈妈我和弟弟太粗心了我也怨自己,可您给我们留点面子,不能说您是妈妈就可以也不给我们面子了吗?

妈妈,请不要这样。97分和100分不就差3分吗?你这样不但会让我失去细心,还会伤害我那幼小的心灵。在说了弟弟才刚上一年级难免有些小马虎,你何必跟一个小孩子斤斤计较呢?弟弟现在还小,还不懂事您应该可以体谅他,他以后不会这样了。妈妈我想对您说:“请您尊重我们一下,给我努力的空间。 我们知道母爱是伟大的。像这句话一样:母亲目光中的那份爱怜像影子一样跟着我,让我不再忍,也没有能力逃出那份温情。

天津静海县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六年级:马舒蕾

篇四:作文

七、范文:

亲情:

母爱无价

母亲,一个独特而神圣的字眼;一组辛苦而甜蜜的词汇;一句永恒而崇高的称呼;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物????

——题记

孟母三迁,育儿择邻。家喻户晓,久传不衰。

岳母刺字,教子报国。妇孺皆知,脍炙人口。

并非每位母亲都有过这样家喻户晓,千古流芳的壮举,但他们为儿女时刻挂念的那份情愫,在爱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母爱缠绵,似涓涓细流,母爱温馨,似和煦春风。母爱是殷切的目光,是幸福的怀抱, 是热情的吻别。在遭受挫折困窘落魄是,谁不期望母亲那关切目光的鼓舞,语重心长的扶持;在阔别家乡衣锦还的时候,谁不希望与母亲深情的拥抱,真情的倾吐;在辞乡投异的送别时,谁不渴望母亲那深深的吻别,殷殷的叮咛。母亲,就是给你鼓舞,给你关怀的那个人。她的爱给人以归宿的温暖,拥抱的快乐。

母爱无私,母爱伟大。母亲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女人。无须胭脂水粉,自然超凡脱俗。母亲,就是帮你换尿布,送你上幼儿园的人,是你沉沦迷惘时为你打气的人,是你事业有成时为你祝福的人,是你百忙工作后为你准备好晚餐的人。她是你的生命给予者,也是你的终身维权者,在强敌入侵你的时候,她不惜豁出自己的老命来使你获得重生。而这一切一切,当你不经意撷起往事里的一粒沙尘,细细回味,它已变得熠熠发光,俨然珍珠的光泽。

母爱真诚,母爱永恒。母爱就像一个圆圈,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没有棱角,可以包容你的好与不好。她永远记得作为胎儿的你调皮的用小脚揣她的肚皮,也永生难忘你牙牙学语,第一次喊她作“妈妈”的兴奋与激动,你成长的一幕幕就像好看的电视剧一样在她的脑海里常年上演,让她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在你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她就认定了你是她的世界,是她的希望,是她的永恒。这就是母亲,一个给你乐土,并永远为你撑开人生旅途上的一片绿荫的人,一个为你导航,并永远为你展出一片供你遮风避雨的港湾的人!

人世间最割舍不断的情感莫过于亲情,而凌驾于亲情之上的莫过于母爱。因此,母爱伟大,母爱永恒!

1

大爱无言

王小贤

有人常说,母爱如春天的花朵;母爱如冬日的暖阳;母爱如黑暗中的灯火??母爱是无私的爱,甜美的爱!可有一种爱却总被人遗忘,那就是——父爱。

——题记

父亲通常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严肃、苛求的。从小时候开始,爸爸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凶的,不太敢与爸爸说话。父爱是无声无言的,他不太喜欢表露自己的感情,所以我和爸爸坐在一起的话,几乎没有话可说!这天,我刚刚上完学回家,爸爸突然心血来潮说要叫我做数学题,我本来还快乐轻松的心情,从高处跌倒了谷底,心里充满了恐惧,生怕出个差错就会被爸爸批评一顿。我紧张得连气都不敢出一声,空气仿佛都冰结了。

我把书包放在了沙发上,乖乖的坐在了椅子上。我拿出奥数书,掀开第一页,爸爸开始给我讲起来。可是,由于爸爸是一个爆脾气,我心神不定的时候做错了一道题,爸爸开始训我了,我不由自主地眼泪就夺眶而出,可是爸爸看到我这副模样并没有心软,反而骂得更凶了!我只好憋住,把眼泪给憋吸了回去。可我的身体还在颤抖。接下来的事就更惨了,爸爸追着我满屋子的打,我一边哭一边躲,可最后还是被抓到了。

那件事后,我更加怕爸爸了,可是有一天晚上,我在爸爸妈妈的房间门口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那天真不应该打她!”爸爸说道。

“算了吧,都过去了。”妈妈说。

“那天的火气实在是太大了,本来也不想再发火了。”爸爸说,“以后,应该多关心她,她也大了,不应该再去打她了!”

“别自责了??”

回到房间后,我总感觉心口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后来,爸爸打我的时候就少了,最多也就是唠叨几句。

后来,我也越来越明白,父亲的爱,不善于流露。平时,虽然他总是严肃的对待你,可是其实在他心中你比什么都重要。有一种爱叫做父爱,虽然他不如母爱亲切,但是它依然是一 2

种最伟大的爱。也让我明白了,最深的爱它不会用很多语言表达,只会默默的支持你。大爱无言,请不要忘记,有一种最深的爱叫——父爱!

慈爱深深

陈艺文

点了痣之后,我的生活没有了色彩:没有辣椒,没有酱油。每一次,我都忍不住想吃辣椒,毎遇到这种情况,奶奶的话便在耳边响起:“你吃啰,吃了以后留下一个难看的疤痕,丑死了!”可有时也会忍不住“犯忌”,犯了以后又懊恼不已。

回到学校,我有些心烦——要怎么吃饭?中午,学校吃蒸蛋,还好;可晚餐呢?没想到奶奶竟送菜来了。我知道,她在家里很忙很累,却在百忙之中为那个认为奶奶偏心的孙女送菜。我心里知道,奶奶是爱我的,不会因为又一个孙子的出生而转移。闻闻饭盒里浓郁的香气,刚准备抬头说声“谢谢”,却看着她那微笑的眼睛而无法开口,那微笑的眼睛像菜香一样,浓浓的,浓浓的??

之后,除了那个一见面就对我唠叨不停的星期一,其余每天中午,奶奶都会提着佳肴,站在寄宿部的铁门之外,生活老师去帮我拿过来。想到这些,我一阵揪心,奶奶提着饭盒为我送菜,站在铁门之外的画面,我真的不敢看。奶奶吸烟,按照她吸烟的年数,我愈发为她担心。在家里,经常听到她的咳嗽声;奶奶的眼睛也不好,到菜市场买菜,奶奶连钱都看不清,面对菜老板的轻蔑和不耐烦,我有些生气,再三劝说奶奶不买了,她却说:“你和弟弟还得吃饭呢”!有许多次,我试图让奶奶去检查身体,她说:“你奶奶身体好着呢”!

奶奶一辈子没有过过什么好日子。她还在她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差点坐了牢,当时,是鬼子侵略中国的时候,奶奶一家被鬼子抢得干干净净??奶奶从出生到后来抚养爸爸叔叔,一直过着艰苦的日子,还好挺过来了!现在,爸爸走出家乡,进城干出了一番事业??

直到现在,她还是辛辛苦苦地抚养我和弟弟,她只希望我和弟弟开开心心的,还一个劲地为家里省钱,卖废纸,卖瓶瓶罐罐,每换回钱后便抓着零零碎碎的钱像个小孩子似的对我呵呵地笑。

母爱似天空,父爱似大海,可对我而言,怎及这奶奶深深的慈祥之爱???

3

4

友情:

友 谊

罗姚

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成一串璀璨的项链;友谊如日记,我们一起书写,留下一行行美好的回忆;友谊如长河,我们携手走过,溅起一朵朵欢乐的水花。

——题记

快临近毕业了,在我这六年中最记忆犹新的是我与一位叫“杨丽娜”的同窗产生的友情。我们俩是真正的朋友,因为我们不仅是生活上玩耍的伙伴,还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

在放学的路上,总能看到我们俩一蹦一跳的影子,路上你说我笑的,感觉好极了。我们家距离不是很远有时她来我们家来玩,还来到我家来参观我的房间——那是第一次有同学来我家。我们是形影不离的伙伴,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我们俩都不分上下。在学习上我们俩互帮互助,相辅相成。我们俩在学习上交流地尤为激烈。

快期中考试了,我与她都集中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了。在一次模拟考试她比我整整多了3分,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心想: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为什么我与她有这么大的区别了。她安慰我说:“你有什么不懂可以问我,当然你对我也一样。”我笑了笑,点点头。期中考试,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相信她也一样。这次考试老师说我们俩超常发挥,但是我比她高出了一分,可是她觉得没有什么的,还是一样落落大方、活泼,我是哦:“是你的优秀成绩才让我有了偌大的上进心。”她只是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后来我转学了??

友谊是沟通的桥梁,是雨后的彩虹,是永生的真情。

岁月如海,友情如歌

李颖

有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还不肯收;有一束花闻了很久,枯萎了还不肯丢;有一种友情,希望得到永久,即使青丝变成白发,也在心底默默地保留??

——题记

5

篇五: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五篇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五篇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的人是我们。气愤的是我们传统的端午节却被韩国人给申报为了文化遗产,这不的不说是一种耻辱。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盛行的今天,我觉得作为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更应该宏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抵制一些西方的腐朽文化侵蚀.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叫文化呢?在中国古代"文治教化"即礼乐和典章制度等。什么叫传统文化呢?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如历史典籍等.与精神文化如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

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请不要这样做作文

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愿意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我愿意多多地与朋友们分享中华文化的精华,愿意奋力探索已经被淡忘的远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个朴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视野纵贯千古,横及八荒,遨游驰骋,此乐何及?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

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正是中华美德给予我们的,一颗中国心。

想想这句名言吧: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如果你真的对中华美德弃而不管,你就等于背叛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这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是不是因为进步了,就可以把中华美德像扔垃圾一样遗弃呢?然后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国文化,而自己家乡的文化却遭到冷漠呢?那么,你到底还是不是龙的传人,还是不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如果是的话,你又怎能甘心,做一只外国驴呢?

啊!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吧,并且是一颗有着中华美德的中国心!要永远记住,你是个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美德!

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这是保护中国文化的一次行动,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不要让它日积月累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请不要只展望未来而忘记过去,过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回味的地方!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外面有许多“砰、砰、砰”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还到公园里观了灯。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