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成都人吃东北豆包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8:13:18 小学作文
成都人吃东北豆包吗小学作文

篇一:东北粘豆包制作步骤

“东北粘豆包”也叫“年豆包”,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包的年饽饽。尤其是农家,过去乡下过年,包豆包可是一年一盼的大事,大人孩子齐上阵。现在农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东西也多了,粘豆包在餐桌上也不稀罕了,倒是城里人越来越偏爱这一口。 如今一年四季,粘豆包满街都是,黄的、黑的、白的,包装精美,目不暇接。豆包外型大都一样,关键吃起来看口感,蒸熟后,用油煎上,金黄可口,蘸着白糖吃,甜甜糯糯。 东北粘豆包,大都是黄米面做成,馅是豇豆、红小豆或绿豆的。我偷懒买了袋装的豆沙馅,家里没有黄米面俺就用玉米面和糯米粉混合来代替,味道也很好。豆包的底垫有苏子叶、玉米叶、高粱叶和白菜叶等。农家最常用的是玉米叶做垫,秋天把玉米叶洗净一捆捆晾干备用,玉米叶垫干爽不粘豆包,一拎一拉豆包就干干净净落在碗里了。苏子叶和白菜叶比较薄,一蒸就和豆包形成一体了,不好揭,可与豆包一起食用。”

主料:糯米粉 (100克)玉米面 (100克)辅料白菜叶 (适量)豆沙馅 (适量)厨具无分类东北小吃 甜味 蒸 半小时 普通难度

步骤:

1.糯米粉和玉米面混合。

2.将酵母与水混合放置一会使酵母溶解,倒入面粉中和成软硬适中,不粘手的面团。

3.将面团放到温暖处发酵。

4.发酵好的面团分割成8等份。

5.包入馅料。

6.滚圆...。

7.白菜叶洗净沥干水份放入笼屉中。

8.将包好的豆包放在白菜叶上,蒸锅烧水,水开后将笼屉放入锅中。

9.中火蒸20分钟即可(依豆包的大小增减时间)。出锅后蘸白糖食用。

篇二:东北粘豆包做法

东北粘豆包做法

原料;皮料,黄米面,粘大米面,粘高粱面,大米面,玉米面,高粱米面;馅料;红小豆,豇豆;白糖。包皮;梳子叶。

做法;

1、发面,黏米面和其它面的比例100比75,面和陷的比例100

比25,发面时间,12小时以上,以发好为准。

2、烀陷,以烀烂,干一点为好,加上适量的白糖。

3、把梳子叶泡湿。10月1日左右掐下来的梳子叶,晾干,一般是用线串上。

4、把发好的混合面和好,拿适量的面拍成饼,放陷做成圆形,垫上梳子叶即可。

用锅蒸熟,起锅,放到外边冻上。随时蒸子吃。

前进

2013.11.11

篇三:东北人的生活特点

东北人的生活特点

过去有“东北几大怪”之说,什么“窗户纸贴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个孩子吊起来”等,这些事早已成为历史了。但“喜庆吉祥粘豆包”,“不吃鲜菜吃酸菜”遗风犹在。东北人爱吃酸菜,那是出了名的。一大盆酸菜粉条炖肉,那是待客的好菜。说起待客,东北人还有个习惯:盆里的菜要随吃随添,不能被吃光,以显示热情好客。东北的汉子各个善饮酒,几乎顿顿饭都喝,而且不用什么山珍海味佐酒,黄瓜,大葱粘酱足矣。东北人习惯睡大炕,冬天还可以烧热,一张炕桌,盘腿而坐,写字,看书,吃饭都可以解决。当然,这些情景都是指农村说的。大城市生活情况已无异于全国其他地方了。

东北人说话也很有特色。语音方面一般人分不清平舌音和卷舌音(如念绕口令“四(shi)是四(shi),十是十...")。但东北话(指辽沈一带地方)词语幽默,音调独特,随着赵本山等人表演的小品风靡全国,一些东北话的词汇也成为通用词了,如“忽悠(蒙骗)”,“好使(顶用)”等。冬天人们出门时要穿上皮衣,带上皮帽、手套、耳罩。为了保暖防寒,房屋的玻璃都是双层的。一家人围坐在少的暖烘烘的火炕上吃饭、唠嗑,其乐融融。农闲时,东北人喜欢唱起二人转

东北的气候特征

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东北地区在自然景观上表现出冷湿的特征,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区域,冬

季寒冷,高纬度固然是基本因素,但它的相关位置也有明显作用。它北面与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所在的东西伯利亚为邻,从北冰洋来的寒潮,经常侵入,致使气温骤降。西面是高达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也常以高屋建瓴之势,直袭东北地区。因而本区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陆低10℃以上。东北面与素称“太平洋冰窖”的鄂霍次克海相距不远,春夏季节从这里发源的东北季风常沿黑龙江下游谷地进入东北,使东北地区夏温不高,北部及较高山地甚至无夏。本区是我国经度位置最偏东地区,并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其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从小笠原群岛(高压)发源,向西北伸展的一支东南季风,可以直奔东北。至于经华中、华北而来的变性很深的热带海洋气团,亦可因经渤、黄海补充湿气后进入东北,给东北带来较多雨量和较长的雨季。由于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虽不十分丰富,但湿度仍较高。从而使东北地区在气候上具有冷湿的特征。东北地区有着大面积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草甸草原,肥沃的黑色土壤,广泛分布的冻土和沼泽等自然景观,都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关。

成都人吃东北豆包吗

篇四:东北十八怪

东北十八怪

过去,东北地区的气温,特别是最北部的地区和东部的一些地方的气温,和现在相比更加寒冷,冷的程度,不是亲身体验难以想象。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

二 草苫土房篱笆寨

草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东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然后在坯垒的房墙外面再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从附近的山林中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左右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草都是耐雨抗腐烂的,房屋和墙保暖性能好。现在这样的房屋很少见,土房早换成砖瓦房,墙也是红砖砌成或是都住在楼房里啦!

三 烟囱贴在山墙外

老东北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通常用铁片)。

四 除病驱邪萨满舞(俗称跳大神)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

种神灵附体。现在东北城乡连由此变异而来的“装神弄鬼”的都很少见,更别说萨满舞了。

五 火盆上炕烤爷太

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热”的要求。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所以早晚要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之类硬柴,然后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圆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么技艺,大人孩子都会。泥火盆保温效果好,搬动也不烫手,用料一般选黄土,到处都有。后来有铁的、铜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家有老人的,因为身体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参加户外活动,就坐在热炕头上,盘腿抽烟袋,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还用来烧烤一些食物,烧水,热饭等等。中年人和青年人火力旺,家有火盆的都要先让给长辈和年幼的孩子。现在的东北农村一般采用地炕(相当于楼房的地热)或者电暖气等,铝合金门窗封闭的更严实,废弃虽然暖和,但是翻动时,会让灰尘跑满房间的火盆,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儿了,不过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不是语言能描述的。

六 百褶皮鞋脚上踹

百褶皮鞋就是靰鞡,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块皮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鞋里面絮上靰鞡草,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这种鞋曾经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只在一些民间收藏家或者民俗村里能到真正的百褶皮鞋,也就是靰鞡鞋。

七 双腿没有单腿快

和“双腿没有单腿快”类似的还有“马拉爬犁比车快”等等,说的都是和东北的冰雪有关的“怪”。冰雪一直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

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人们便用“马拉爬犁”这样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通行的问题。“双腿没有单腿快”是描述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想出来的冰雪娱乐活动的一种。当时冰上滑具有双腿的小爬犁和单腿的划子,有些地方管划子也叫“单腿驴”,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只是材料是木头和厚铁片,人的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进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

八 冰上钓鱼单线拽

冬季凿冰捕鱼,在关东有悠久的历史,形式多样。有的在冰下撒网捕鱼,有的在冰下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冰上钓鱼单线拽”是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凿开冰面,和夏季在河边钓鱼一样,将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但鱼竿和鱼漂儿此时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只能根据每根线的蠕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钓上来的都是大鱼。

九 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货的季节,女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进山打山货,摘松籽,采猴头,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登高爬树的本领。她们的胆量和技能,令男人自愧不如。孩子们都是从小和大人们一起上山的,不分男女。所以在东北,有些地方女孩子爬树玩耍是很正常的事情。国内其他山区,也应该有这样的现象。

十 大碗白酒轮着喝

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过去关东的气候和人的性格有关。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碌一天,男人盘腿上炕,烫一壶酒,媳妇给炒几个菜,大口吃肉,和老婆孩子热炕头一样,是典型的幸福生活。

十一 嘎啦哈姑娘爱

抓嘎啦哈曾经是东北地区汉、满、蒙等民族比较流行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嘎啦哈满语发音,是一种用猪、牛、羊的蹄骨和一个布面内装粮食或者沙子的口袋来进行的一种游戏,口袋上抛过程中,以手翻动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时接住下落的口袋为胜负标准,骨头四面都有不同的累计标准,花样繁多,几人一起玩,乐趣无穷。过去嘎啦哈不仅仅是大姑娘喜欢,所有人都喜欢,也是进入冬季,北方室内活动中多人参与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十二 女人叼个大烟袋

这样的说法没“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或“小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更吸引人,但更贴近现在的生活实际,只是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稀少了。如今的农村姑娘抽烟的很少,倒是城市里的吸烟女子越来越多了。

十三 养活孩子吊起来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妇女生小孩难以携带,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这样的习俗被保存了下来。北方汉族也用这样的方式抚育孩子,只不过悠车挂在房梁上,孩子安全。悠车子摇起来,防苍蝇、蚊虫,有细微的风,孩子睡得舒坦。

十四 年节喜庆吃豆包

“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说的就是东北的粘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大小如鸡蛋,色金黄,有粘度,象征小日子团圆美满,所以过年时家家都要蒸上几锅。粘豆包皮用大黄米(学名糜子)面做成。也有用小黄米和粘玉米面做豆包,但都不如大黄米正宗。

十五 上贴饼子下炖菜

上贴饼子下炖菜这样的烹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锅出。锅里又炖菜又烀饼子,菜炖在锅底,饼子贴在锅边。多数一锅出里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块,铁锅的四周贴上玉米面的饼子。用料十分丰富,味道也一样,豆角绿绿的,绵而不过烂,土豆块已经到了被炖得没有任何棱棱角角的状态,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味道也不错。当然主菜

可以改成鱼、牛肉、排骨、鸡肉等等,也可在锅边贴上一圈白面小花卷,吃起来特别有味道。现在东北这样的烹饪方式在农村见到的不多,反而城里人喜欢。 十六 家家户户有酱缸

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用“酱缸帽子”(苇子编制,形状和过去土改地主头上戴的尖顶纸糊帽子一样)盖上,

“烀黄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大酱在东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干豆腐卷大葱蘸大酱、大酱炖豆腐、大酱炖小鱼、酱炖茄子、酱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酱等等,吃的赞不绝口、津津乐道/

十七 不吃鲜菜吃酸菜

过去东北冬天没什么新鲜的蔬菜,靠地窖这样的储存根本不够吃,因此用淹渍大白菜方法贮存,经发酵变酸,够一家人吃整个冬天。过去东北城乡几乎家家都有酸菜缸。

十八 南北大炕对脑袋

过去东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等。现在已经逐渐消失。

篇五:东北18怪——逐渐消失的东北习俗

东北18怪——逐渐消失的东北习俗

一、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东北地区的气温,特别是最北部的地区和东部的一些地方的气温,和现在相比更加寒冷,冷的程度,不是亲身体验难以想象。

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

二、苫土房篱笆寨

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东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

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然后在坯垒的房墙外面再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从附近的山林中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左右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草都是耐雨抗腐烂的,房屋和墙保暖性能好。

现在这样的房屋很少见,土房早换成砖瓦房,墙也是红砖砌成或是都住在楼房里啦!!

三、烟囱贴在山墙外

老东北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

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通常用铁片)。

四、除病驱邪萨满舞 俗称跳大神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

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现在东北城乡连由此变异而来的“装神弄鬼”的都很少见,更别说萨满舞了。

五、火盆上炕烤爷太

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 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热”的要求。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所以早晚要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之类硬柴,然后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圆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么技艺,大人孩子都会。泥火盆保温效果好,搬动也不烫手,用料一般选黄土,到处都有。后来有铁的、铜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家有老

人的,因为身体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参加户外活动,就坐在热炕头上,盘腿抽烟袋,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

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还用来烧烤一些食物,烧水,热饭等等。中年人和青年人火力旺,家有火盆的都要先让给长辈和年幼的孩子。

现在的东北农村一般采用地炕(相当于楼房的地热)或者电暖气等,铝合金门窗封闭的更严实,废弃虽然暖和,但是翻动时,会让灰尘跑满房间的火盆,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儿了,不过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不是语言能描述的。

六、百褶皮鞋脚上踹

百褶皮鞋就是靰鞡,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

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块皮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鞋里面絮上靰鞡草,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这种鞋曾经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只在一些民间收藏家或者民俗村里能到真正的百褶皮鞋,也就是靰鞡鞋。

七、双腿没有单腿快

双腿没有单腿快”类似的还有“马拉爬犁比车快”等等,说的都是和东北的冰雪有关的“怪”。

冰雪一直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人们便用“马拉爬犁”这样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通行的问题。“双腿没有单腿快”是描述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想出来的冰雪娱乐活动的一种。当时冰上滑具有双腿的小爬犁和单腿的划子,有些地方管划子也叫“单腿驴”,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只是材料是木头和厚铁片,人的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进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

八、冰上钓鱼单线拽

冬季凿冰捕鱼,在关东有悠久的历史,形式多样。

有的在冰下撒网捕鱼,有的在冰下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冰上钓鱼单线拽”是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凿开冰面,和夏季在河边钓鱼一样,将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但鱼竿和鱼漂儿此时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只能根据每根线的蠕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钓上来的都是大鱼。

九、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货的季节,女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进山打山货,摘松籽,采猴头,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登高爬树的本领。 她们的胆量和技能,令男人自愧不如。孩子们都是从小和大人们一起上山的,不分男女。所以在东北,有些地方女孩子爬树玩耍是很正常的事情。国内

其他山区,也应该有这样的现象。

十、大碗白酒轮着喝

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 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过去关东的气候和人的性格有关。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碌一天,男人盘腿上炕,烫一壶酒,媳妇给炒几个菜,大口吃肉,和老婆孩子热炕头一样,是典型的幸福生活。

十一、嘎啦哈姑娘爱

抓嘎啦哈曾经是东北地区汉、满、蒙等民族比较流行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

嘎啦哈满语发音,是一种用猪、牛、羊的蹄骨和一个布面内装粮食或者沙子的口袋来进行的一种游戏,口袋上抛过程中,以手翻动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时接住下落的口袋为胜负标准,骨头四面都有不同的累计标准,花样繁多,几人一起玩,乐趣无穷。过去嘎啦哈不仅仅是大姑娘喜欢,所有人都喜欢,也是进入冬季,北方室内活动中多人参与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十二、女人叼个大烟袋

这样的说法没“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或“小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更吸引人,但更贴近现在的生活实际,只是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稀少了。 如今的农村姑娘抽烟的很少,倒是城市里的吸烟女子越来越多了。 十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

妇女生小孩难以携带,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这样的习俗被保存了下来。北方汉族也用这样的方式抚育孩子,只不过悠车挂在房梁上,孩子安全。悠车子摇起来,防苍蝇、蚊虫,有细微的风,孩子睡得舒坦。 十四、年节喜庆吃粘豆包

在东北种植一种作物叫糜子(学名叫黍米),做熟后是很粘的米,也叫黄米。黄米按米粒大小还分大米和小黄米,因米色金黄,故称之为黄米。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时候,蒸上一锅粘豆包祭拜灶王爷,只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为粘豆包是粘的,意为灶王爷汇报工作的时候把嘴粘上,少说坏话。就有了过年要吃粘豆包的习俗。

由于黍米产量比较低,占东北农作物的比重越来越少,现在大部分被江米(即:粘大米)所代替,所以现在的粘豆包都是白色的。

十五、上贴饼子下炖菜

上贴饼子下炖菜这样的烹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锅出。锅里又炖菜又烀饼子,菜炖在锅底,饼子贴在锅边。

多数一锅出里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块,铁锅的四周贴上玉米面的饼子。

用料十分丰富,味道也一样,豆角绿绿的,绵而不过烂,土豆块已经到了被炖得没有任何棱棱角角的状态,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味道也不错。当然主菜可以改成鱼、牛肉、排骨、鸡肉等等,也可在锅边贴上一圈白面小花卷,吃起来特别有味道。现在东北这样的烹饪方式在农村见到的不多,反而城里人喜欢。

十六、家家户户有酱缸

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用“酱缸帽子”(苇子编制,形状和过去土改地主头上戴的尖顶纸糊帽子一样)盖上,“烀黄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大酱在东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干豆腐卷大葱蘸大酱、大酱炖豆腐、大酱炖小鱼、酱炖茄子、酱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酱等等,吃的赞不绝口、津津乐道。

十七、不吃鲜菜吃酸菜

过去东北冬天没什么新鲜的蔬菜,靠地窖这样的储存根本不够吃,因此用淹渍大白菜方法贮存,经发酵变酸,够一家人吃整个冬天。

过去东北城乡几乎家家都有酸菜缸。

十八、南北大炕对脑袋

过去东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等。

这是为了节约柴草,保持冬季室内有足够温度的一个办法,有时祖孙好几代都睡在一个屋里的南北大炕上。一般长者都睡在朝阳的南炕,少者在背阴的北炕。晚上睡觉,还要挂上帷幔,一般南炕老人的炕沿外挂蓝色的帷幔,北炕小夫妻的炕沿外挂红色的帷幔。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所以出现“南北大炕对脑袋”的说法。现在人口越来越少,基本都分家另过,没有一大家子人睡在一个房间里的情形了。火炕还有,但大致都是北炕,南面空出来,放点家具什么的,和城市里的卧室一样。过去取暖,主要靠烧火做饭产生的热量。现在的?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慷荚诘孛嫦乱踩缈灰谎罱ǎ烁删唬羁佣忌柚迷诜孔油饷妗?/p>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