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12:12:09 优秀作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优秀作文

篇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昨天下午我和几个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张玉和我一块荡秋千,荡起来飘悠悠的,尤其是荡到最高处她用手推我一把的时候,我飞在空中成了小仙女,我们轮换着,真有意思。

荡了一大会,我们去了操场边的草地上,春天午后的阳光依然那么暖和,一排排杨树刚刚长出嫩嫩的树芽,杨絮在空中飘舞着,如同雪花,可它们落到地上时,被风刮得打起了滚,卷成条,挤在树后可像毛毛虫了,挺怕人的,我和张玉真害怕。树上真爬着一条“毛毛虫”,我们吓坏了。

几个小朋友都嚷嚷着说:

“高乐文身上有毛毛虫!”

小朋友们使劲喊,我吓哭了。

张玉伸长脖子打量我,一只手放在身后,另一支手的手指弹我的衣服,说: “高乐文,没有毛毛虫,是杨絮!”

我回过头来,看看肩上,把胳膊侧过来,都没有,我揉了揉眼,用手指着其他小朋友说:

“你们骗人!老师说骗人不是好孩子!”

身前身后的杨絮还是在风中飘舞着,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篇二:2012厦门卷作文指导及范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理解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一、题意简析

材料提供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针对的是生活中人们习惯于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人云亦云,提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说法。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五首之一)中说:“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种“矮人看戏”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自己并没有看见,却随人说短长,被他人的说法所绑架,结果丧失自我,徒留笑柄。

提倡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并没有错,问题是现实是复杂的,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有时恰恰背离事情的真相,如果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到了就一定是真的,则有可能远离真相,被假象所欺骗,从而影响自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确实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两种观点相比较,第二种观点显然是对第一种观点的修正和提升。人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但凡事不问青红皂白,以为只要自己看到了就一定错不了,就切近了事物的本质,那就不对了。在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之上,还必须用大脑去仔细过滤,用心去思考鉴别,应如鲁迅所说,涵养一双会看夜的眼睛,正面文章不妨从反面看,反面文章不妨从正面看,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一点质疑和批判,这样才不会陷入瞒和骗的泥淖。

生活中有很多成语、格言、警句,是某种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孤立地看有道理,但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则又显得荒谬,比如: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沉默是金//沉默不是金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孔子) ??

因此,这一类题的写作,有必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所谓思辨,并不是简单地、程式化地呈现结论,而是在具体问题的辨析中富有逻辑性地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展现出来。应该重视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思考的结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要亲自观察和发现,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能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体现了实证精神,是科学理性态度的反映。但是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究其原因,无非是:一,自己像那个矮人似的 确实看不到;二,自己可能并不真心想去看;三,自己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去看。如果是第一种原因,自己确实看不到是因为外部环境有意遮蔽和阻挡,那就有必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要去争取,不但不争取,反而跟着别人起哄,则是深重奴性的体现;如果是第二种原因,自己并不真心想去看,却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信口雌黄,则是别有用心,心地阴暗;如果是第三种原因,放弃自我的权益,用别人的眼睛去看,长久以来便会形成一种惰性和惯性,这是对自我的放弃和消解。

人不能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见的有可能是假象和错觉,容易被假象和错觉所蒙蔽。为什么纷纭万象,举目所见,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相呢?这有几种原因:一,

世界是复杂的,而真相却是唯一,人们不可能百分百地接近真相,只可能通过各种碎片的拼接,尽可能接近和还原真相;二,人们因偏见、成见、私心、虚荣、幻觉等等的影响,会被浮云遮住望眼,选择性地去观察事实,结果无法发现真相,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都是这样;三,真相被某种看不见的手有意地掩盖和遮蔽,或者被假象粉饰,“你所看到的是我想让你看到的,你所听到的是我想让你听到的”。因此,眼睛的观察与心灵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轻易地相信了自己的眼睛,没有心灵的参与,则无异于放弃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是对人的价值的戏弄和辱没。

第二,要有思考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文章要有现实感,要有对生活批判和反思的锋芒和锐气,不能没有观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联想要丰富;所谓深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要深入,要有理性。比如:

事先没有对作品进行认真地阅读和研究,就随众人漫无边际地乱说,不负责任地瞎说,文艺批评领域这种不相信自己眼睛的现象并不少见,赞同或者反对,首先都要自己去看,而不能把看的权利交给别人,这其实是缺失了踏实严谨的作风,缺失了起码的责任感和敬重感,这种现象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

实地观察体验,对于文艺创作或许比读书还更重要。从前中国文人喜游名山大川,一则增长阅历,一则吸纳自然界瑰奇壮丽之气与幽深玄妙之趣。其实这种“气”与“趣”不只在自然界中可以见出,在一般人生世相中也可得到。所以,文艺创作讲究要走向大地,走进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对于官场中的人来看,也是这样的道理。不被下面的人所蒙蔽,需要转变作风,踏实地走向基层,走向民间,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才不致于乱发号施令。

眼睛所看到的或许只是假象,要追究事物的本质,有必要对自己所看到的提出问题,加以质疑,不轻易相信也是一种可贵的品格。物质的极度繁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我们的心灵非常自由?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已经十分强大,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以备受尊崇?每年的出版物浩如烟海,文艺作品的产量一年多过一年,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出版已非常自由,文化已非常繁荣?衣着光鲜,风光排场,名车豪宅,极尽奢华,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生非常成功,自我的价值已经实现?我们的眼睛只看到舞台中心聚光灯下的荣耀与辉煌,然而那荣耀与辉煌的背后是否还有别样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品味???

二、写作角度

这种对立观点式的题目写作时可以先分后合。所谓先分,就是选择其中某一观点,结合实际去分析其中的道理;所谓后合,就是将两种对立观点综合起来作辩证分析。或小处切入,或大处着手,或正面落笔,或反面剖析,或分析原因,或阐明结果??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关键是有生活,有想法,有自己思考的过程。下面这些角度都可以视为切题: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不能满足于听,还要自己看

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

无论赞成或者反对,先看了再说

打破思维的惰性和惯性,自己去看

不要人云亦云,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要放出眼光,自己去看

走向大地,走进民间,实地观察和体验

??

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运用脑髓与放出眼光,二者缺一不可

人为什么会被假象所惑

执着追求,冷静理性,发现真相

要有一双会看夜的眼睛

不要被表面文章所欺骗

透过表象,探寻事物本质

善于拨开蒙在事物身上的浮云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被所看到的欺骗

打破妄自尊大的幻觉,平常地看待人我

??

三、文体选择

选择了什么文体,则必须符合该文体的基本特征。

记叙文要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融自己的思考于其中,不能缺少细节描写。允许适当、合理的虚构,但虚构必须有生活的依据。

议论文说理是其本质特征,要善于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提炼观点,能够有条理地议论自己的观点。在论述中,不止于“例证”,能展开“论证”,不停留于“怎么样”,能深入阐述“为什么”,辩证地分析、说理。论证须合理,论证方法应用得当,推理合乎逻辑。 下面的问题应视为议论文的硬伤:

1.观点不明或骑墙,没有自己基本的立场。

2.以叙代议,铺排罗列素材,没有基本的逻辑分析。

3.堆砌名人名事,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没有现实感。

4.过多地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甚至展开生动的人物对话。

5.在同一个平面上堆砌材料,只有例子,缺乏论证。

201203市质检优秀作文选

其一 莫让一叶障明眸

上帝赋予了人类一双明眸,给世界带来了五彩缤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了解时事变迁,世间冷暖。眼睛是我们最信任的朋友,却也是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欺骗是可怕的,唯有头脑清醒,明辨是非,才能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

被眼睛欺骗祸害无穷。因为信任,所以缺少防备,缺少“灾难”的天敌,后果可想而知。楚怀王只看见奸臣的唯唯诺诺,却无视屈原等忠臣的赤胆忠心,只看见天下太平而无视秦人的虎视眈眈,落了个国家灭亡而身陷囹圄的下场。前苏联领导人只看见兵强马壮,无视轻工业、农业的孱弱不堪,在美国总统里根“星球大战”计划的诱骗下更加穷兵黩武,结果亡党亡国,沦为笑柄。当人类被眼前景象蒙骗时,头脑不再清醒,行为再不理智,酿出大祸亦在情理之中。自康乾盛世之后沉浸在中央大国美梦中封关锁国的清王朝,无视奴隶制的剥夺人性和丧失人心的美国南方奴隶主,都难逃失败的厄运。

人类是聪明的,明眸是雪亮的,怎么这么容易被假象所欺骗呢?这是因为假象往往颇具迷惑性,就像外观鲜艳而内心腐烂的苹果,吃了才知道上当受骗。利比亚人看见所谓“民主”的苹果,在西方国家唆使下不计后果地加入“吃苹果”的行列,把这个曾经的非洲富国拖入战争的深渊。一年过去了,想象中的民主苹果不但不好吃,还会“拉肚子”,武装割据,国家分裂,社会秩序混乱笼罩着这个国家。利比亚人傻吗?不是,是因为所谓民主的诱惑性太

强,他们头脑一发热就被自己的眼睛骗了。中国人盲目追求洋文凭洋学历,被它们的优点所吸引,结果“赔了青春又折钱”,连工作都找不到。

所以,为了不让假象遮住了我们明亮的双眼,我们不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要善于总结历史教训,避免被相同的“叶子”遮挡眼睛。邓小平看出前苏联穷兵黩武的巨大弊端,不被强大的军力蒙骗,提出和平发展战略,还主动裁军一百万,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还使我国军队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唐太宗不被“贞观之治”所迷惑,居安思危,重用谏臣魏徵,给李唐王朝奠定三百年基底。无数的事实证明,“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反思历史,明辨是非,障明眸的一叶定会自动飘走。

莫让一叶障明眸,头脑清醒辨是非。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要相信自己理性的判断。做到了理性分析,汲取了前人的宝贵经验,我们就不必担心有物障目,我们的行为将更加理智,我们的成功指日可待。

其二

慧眼存真

拉封丹曾说:“天目,并非与生俱来,只因察世间百态而得。”有人相信眼睛,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之中,盲目的信任让他即使被骗也毫不察觉;有人不信眼睛,满腹的狐疑和猜忌让他变得敏感而多虑。

我们并非“生而知之者”,于是只能从过经验和教训中选择“信”或“不信”。然而,其实这本不是是否相信眼睛的事情,而是当你在面对事物的表象时,是否有一双“慧眼”,是否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拥有清晰的判断力的问题。

民国时教育部长陈立夫曾下行政命令,要求西南联大必须按照教育部长规定,开设课程、考核学生。这在当时,是“天经地义”,并被普遍遵守的规定。然而哲学家冯友兰代表西南联大师生上书教育部,其言“同人不敏,窃有未喻”,独具慧眼,不苟同教育部之令,而坚持大学应有独立自由的办学精神。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冯友兰教授始终坚持着的底线和原则——一方面他没有盲目相信所看到的其他大学在教育部勒令下唯唯诺诺办学的情形,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同人不敏,窃有未喻”;另一方面,他拥有一双慧眼,提出行政不干预教育的原则,为西南联大在抗战时一枝独秀作了铺垫。

人们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又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其实这两句话看似不同,实则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信任,而多了几分猜疑的想法。人们总是在担心自己被听到的话所欺骗,所以才有“眼见为实”;而又担心自己所看到的并非事实,又有了“不相信眼睛”。

究其根源,便是这物质丰富的社会有些人精于算计,而让公众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才会时刻

担心被骗。从掺假的毒奶粉,到“掺假”的学历;从伪造的虎照片,到被宰的游客??无不如此。

我们呼唤像冯友兰教授一样的人们,能在万目皆然时独具一双慧眼,参透现象,秉持正义;我们呼唤社会道德的回归,结束人们彼此之间的猜疑。不论相不相信眼睛,只要社会拥有正义与道德,我们总能有一双“慧眼”,去辨识,去存真。

拜伦说:“我用双眼感知世界。”的确,我们应存有一双慧眼,去感知,去改善这个世界,这个我们心灵栖息的世界??

其三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德国“视觉领袖”展览上,一幅倒置的美人肖像吸引众人眼球,而当它被正放时,观众一片惊呼,因那美人实际长得奇丑,简直是个“四不像”。如果说这是利用了眼睛的错觉,也有灵性大师奥修看似掌握真理,私下却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他利用人们对其表象的信赖,建立起与道德背道而驰的“王国”。

单纯的视觉假象使人落入圈套,而精密筹划的骗局更能将人玩弄于掌心。因此“眼见为实”的训条早已不再适用,你不见用科技手段造假造谣的事屡屡发生吗?眼睛是顾城寻求光明的工具,但在科技对真相的蚕食面前,真正应当被拿起的,是思想。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而怀疑的精神与不竭的思想,才能将人解救于盲目的迷信之中。孱弱的古人只能依眼睛而坚信“地正方圆”,难道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经历世代的彻悟之后仍执着于肉眼所“证实”的世界,以之为真相所在吗?肉眼往往将人限定于浅层的表相中,而通过思维的运转,人才会真正接近真相,接近真理。

所以,本雅明说:“笃信不具有创造力,怀疑才具有创造力。”所以,闭上眼吧,人眼前的假象如何扭捏作态,内心的思考才能予人答案。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看见的境界,并不是达到的境界。”而“达到”在哪呢?在于思考。

在思考中,人才能超逾现有的存在与限定,揭示荒谬,寻找真实的存在。卡夫卡曾说:与现实的直接联系使他不自由。因此他写《饥饿艺术家》,艺术家拒绝进食,拒绝他人的施予,即使在生命殆尽之前仍不退却,因为“没有适合的食物”。是的,因为人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些花俏“美味”的表面答案,人需要的是挣脱眼前的独立思考,在思考中构成个人价值体系,在思考中锻炼出真正的判断力与追求真相的能力,否则人只能像被囚禁于牢笼中的饿狮,等待喂食,失去真正的自主力。

篇三:趣作四(眼见为实)

趣味作文课(四)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内心的感受体验,并能详细地进行描写。

2、通过游戏,培养学生五官并用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引导他们看和听。

3、通过游戏,触发学生感受,体验快乐,联系生活并作文。

教学准备:两个信封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送词语:

神神秘秘、全神贯注、无精打采、目不转睛、无奇不有、恍然大悟 大声念叨、手舞足蹈,大呼小叫、唉声叹气 信心十足、后悔莫及

2、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没有仔细的观察,文章就不可能写得具体和深入,也不能形象和感人。但是要观察得科学,就得依靠你手下的“五员大将”,知道是哪“五员大将”吗?眼睛、耳朵、手、鼻子、还有舌头。

一、激趣导入

1、拆字游戏:师在黑板上板书“聪”,看看这个字,把它拆成几个部件,想一想它的意思。眼、耳、口、心并用,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2、师:耳朵旁占了“聪”字的一半,看来“聆听”真的很重要。“聆听”的意思就是“倾听”,也就是要“耳听八方”。科学研究证明耳朵所收集到的信息比眼睛要多得多,因此耳朵也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但有时,人们往往会有“听而不闻”的缺点。“听而不闻”是个成语,意思是指,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3、师: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考考大家的“听力”。教师取出两个不同的信封,一只大而漂亮,另一只小而普通,同时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并煞有介事地宣布:“谁能连续三次猜对钱在哪里,并能说出理由,就有奖励!”

4、用一个词形容自己此时的感受,写在稿纸上。

5、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心情和想法。

二、开始游戏,直击“体验”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1)教师放钱的时候,为公平起见,所有学生向后转过身子,只能用耳朵“聆听”,等老师宣布开始后方可转过身子。

(2)本次游戏分三轮进行,不管是否猜对都必须继续参加游戏,不可中场退出,但只有三次都猜对的同学才可以得到奖励。

2、第一次游戏

(1)学生向后转,教师往信封里放钱,发出“悉悉嗦嗦”的声音。

(2)教师宣布:可以转过身子来了,第一轮竞猜开始。让学生仔细观察信封,并反复追问:“钱在哪个信封里?”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做出的判断。特别引导学生发现大家不同的、有趣的观察方法。

(4)请学生上台揭露“谜底”。

(5)第一次片段练笔:写下自己在第一轮竞猜时的感受、心情。

(6)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点评,教师随机评点。

3、第二次游戏:现在可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了”,猜对的同学离奖励又近了一步,得再接再厉,猜错的同学也别灰心丧气,继续迎接挑战,看看自己会不会在下一次猜对。

(1)游戏过程与第一次相同。

(2)在揭露“谜底”后,教师采访几位两次都猜对的同学,引导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4、第三次游戏

(1)这一回教师避开大家的视线,不再将钱放在信封里,而是放在其它地方,学生等待的时间更长。师:别急,别急,这最后一次了,总该让我好好想想把钱放哪儿。

(2)最后一轮竞猜开始,教师反复追问:钱在哪里?让学生做出选择。(许多学生都会形成思维定势,仍然以为问的是“100元在哪个信封里?”也有学生

会放弃选择,保留意见。)

(3)让猜钱在信封里的学生上来揭露谜底,一个信封是空的。这时,猜另一个信封的同学必然狂喜,教师请一位同学上来进行采访,引导其余学生观察他的表情、动作,猜猜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4)请这位同学解开另一个信封,也是空的。停顿数秒,再次采访这位同学,引导大家观察他表情的前后变化。

(5)这时候,如有学生前两次都未作选择,则请他说明理由,并做出猜测。理由必须是听到老师的“问话”与前两次不同。如果没有学生不作选择,则教师在两张信封都拆开后,再次反复追问:钱在哪里呀?让学生顿悟,问话与前两次的不同。

(6)第二次片段练笔:把第三次竞猜的最精彩部分写下来,特别是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写,还可以写写自己的感悟。

(7)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评改。

5、为习作加个题目

师:课上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触,那就为自己的这篇习作加个题目吧,表达自己最深的感触。

三、总结、提升

1、课后整理一下自己课堂上所写的两个片段,把观察到的,体验到达情况写下来,再加上头、尾,注意过渡,那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了。

2、 看来,只有“耳闻目睹”才能“耳聪目明”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会让我们与很多的机会失之交臂。真正的“聆听”除了是听到声音,还要能听懂真正的含义,要有正确的听的态度。今天虽然没有同学拿到那金光闪闪的百元大钞,但大家得到的可是那一百元所买不到的“金玉良言”哪!

3、 课后还推荐同学们阅读一篇短文:《好的聆听态度,才能听到真言》,相信你们同样可以写出一篇很有意思的读后感。

附短文:

《好的聆听态度,才能听到真言》

造化者赋予耳朵的功能,意在作为言语的过滤器、知识的漏斗。耳朵内部的

构造错综复杂、迂回曲折,过旋环叠如同贝壳,高栏短墙又如堡垒,而这些是建造来利于节选语言、净化思想,以及让我们有时间辨真去伪。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该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一听完这童言童语,现场的观众哄堂大笑。林克莱特注视着这孩子,心里也想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孩子突然流下了眼泪。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孩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当你在听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明白了吗?你明白吗?如果不明白,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

听话不要听一半便断章取义,也不要把自己的立场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语上头。耳朵是一个被动的工具,所以听是被动的行为,但是积极的聆听态度会使整个活动变得主动。一个好的聆听行为,会让对方也专注于他自己所说出的内容,更会引导出真实的话语,如果你一开始就已经排拒不听,已经下判决,耳朵内只剩下噪音,你也听不见任何真诚了。

篇四:材料作文“该不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材料作文“该不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写作佳苑

2012-03-24 0645 5d56b7b40102dv9z

材料作文“该不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源自 王哲

材料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2012年3月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考试质检优秀作文)

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理解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一、题意简析

材料提供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针对的是生活中人们习惯于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人云亦云,提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说法。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五首之一)中说“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种“矮人看戏”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自己并没有看见,却随人说短长,被他人的说法所绑架,结果丧失自我,徒留笑柄。

提倡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并没有错,问题是现实是复杂的,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有时恰恰背离事情的真相,如果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到了就一定是真的,则有可能远离真相,被假象所欺骗,从而影响自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确实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两种观点相比较,第二种观点显然是对第一种观点的修正和提升。人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但凡事不问青红皂白,以为只要自己看到了就一定错不了,就切近了事物的本质,那就不对了。在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之上,还必须用大脑去仔细过滤,用心去思考鉴别,应如鲁迅所说,涵养一双会看夜的眼睛,正面文章不妨从反面看,反面文章不妨从正面看,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一点质疑和批判,这样才不会陷入瞒和骗的泥淖。

生活中有很多成语、格言、警句,是某种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孤立地看有道理,但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则又显得荒谬,比如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沉默是金//沉默不是金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孔子)

??

因此,这一类题的写作,有必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所谓思辨,并不是简单地、程式化地呈现结论,而是在具体问题的辨析中富有逻辑性地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展现出来。应该重视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思考的结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要亲自观察和发现,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能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体现了实证精神,是科学理性态度的反映。但是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究其原因,无非是一,自己像那个矮人似的确实看不到;二,自己可能并不真心想去看;三,自己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去看。如果是第一种原因,自己确实看不到是因为外部环境有意遮蔽和阻挡,那就有必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要去争取,不但不争取,反而跟着别人起哄,则是深重奴性的体现;如果是第二种原因,自己并不真心想去看,却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信口雌黄,则是别有用心,心地阴暗;如果是第三种原因,放弃自我的权益,用别人的眼睛去看,长久以来便会形成一种惰性和惯性,这是对自我的放弃和消解。

人不能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见的有可能是假象和错觉,容易被假象和错觉所蒙蔽。为什么纷纭万象,举目所见,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相呢?这有几种原因一,世界是复杂的,而真相却是唯一,人们不可能百分百地接近真相,只可能通过各种碎片的拼接,尽可能接近和还原真相;二,人们因偏见、成见、私心、虚荣、幻觉等等的影响,会被浮云遮住望眼,选择性地去观察事实,结果无法发现真相,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都是这样;三,真相被某种看不见的手有意地掩盖和遮蔽,或者被假象粉饰,“你所看到的是我想让你看到的,你所听到的是我想让你听到的”。因此,眼睛的观察与心灵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轻易地相信了自己的眼睛,没有心灵的参与,则无异于放弃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是对人的价值的戏弄和辱没。

第二,要有思考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文章要有现实感,要有对生活批判和反思的锋芒和锐气,不能没有观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联想要丰富;所谓深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要深入,要有理性。比如

事先没有对作品进行认真地阅读和研究,就随众人漫无边际地乱说,不负责任地瞎说,文艺批评领域这种不相信自己眼睛的现象并不少见,赞同或者反对,首先都要自己去看,而不能把看的权利交给别人,这其实是缺失了踏实严谨的作风,缺失了起码的责任感和敬重感,这种现象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

实地观察体验,对于文艺创作或许比读书还更重要。从前中国文人喜游名山大川,一则增长阅历,一则吸纳自然界瑰奇壮丽之气与幽深玄妙之趣。其实这种“气”与“趣”不只在自然界中可以见出,在一般人生世相中也可得到。所以,文艺创作讲究要走向大地,走进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对于官场中的人来看,也是这样的道理。不被下面的人所蒙蔽,需要转变作风,踏实地走向基层,走向民间,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才不致于乱发号施令。

眼睛所看到的或许只是假象,要追究事物的本质,有必要对自己所看到的提出问题,加以质疑,不轻易相信也是一种可贵的品格。物质的极度繁荣是不是就

意味着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我们的心灵非常自由?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已经十分强大,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以备受尊崇?每年的出版物浩如烟海,文艺作品的产量一年多过一年,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出版已非常自由,文化已非常繁荣?衣着光鲜,风光排场,名车豪宅,极尽奢华,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生非常成功,自我的价值已经实现?我们的眼睛只看到舞台中心聚光灯下的荣耀与辉煌,然而那荣耀与辉煌的背后是否还有别样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品味???

二、写作角度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文

这种对立观点式的题目写作时可以先分后合。所谓先分,就是选择其中某一观点,结合实际去分析其中的道理;所谓后合,就是将两种对立观点综合起来作辩证分析。或小处切入,或大处着手,或正面落笔,或反面剖析,或分析原因,或阐明结果??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关键是有生活,有想法,有自己思考的过程。下面这些角度都可以视为切题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不能满足于听,还要自己看

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

无论赞成或者反对,先看了再说

打破思维的惰性和惯性,自己去看

篇五:2015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说“眼见为实”

2015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说“眼见为实”

2015年安徽高考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室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示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满分作文展示】

说“眼见为实”

汉代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旨在告诫人们不要轻信传言,看到的才是事实,听到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这话听起来不错,可细细推敲,问题来了。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把“眼见为实”这一道理被推翻了。这不,

将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的翅膀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下一观察,蝴蝶的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这让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原来我们看到的只是蝴蝶的表象啊。看来眼见不一定为实。

在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很多,你的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确切的,我们切不可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自然界的罂粟花,开花时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美丽,散发着诱人的幽香,像黑夜中的一道光芒吸引着人们,人们都会情不知禁地向它走去,可就是它,引起了一次次的抢劫:是它,引发了一次次的杀人事件;是它,造成了无数个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可见,美丽的外表下不一定有美好的本质,我们要擦亮眼睛,看透事物的本质。

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孔老夫子,孔子在各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被困在陈、蔡之间,七天七夜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后来颜回好不容易讨回了一些米,当饭快要蒸熟时,孔子远远看见颜回在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也权当没有看见,可当颜回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却起身说:“我梦到先祖了,还是让这些清洁的食物先祭祀我们的先祖吧。”颜回忙说:“不行啊!刚才有灰尘掉到锅子里去了,我觉得扔掉总不太好,抓了起来自己先吃掉了。”孔子道:“原来相信亲眼见的就是事实,谁知实际上眼见的也未必可信!”孔子能说出这样的话,除了感叹,还有反省。看来要看懂一个人的确不容易。

我们必须放远眼光,窥探其本来的面目,多多了解事实真相。面对事物,做到孔子所说的“目不可信,心不足恃”,那么,我们才能

真正领略到大千世界的奇妙。

【名师点评】

1.“意”高一筹。本文论证论点时,先从材料出发,围绕刘向的话,提出自己的疑问,接着运用科学实验、孔子的故事来加以论证,很好地揭示了中心。此文立意“目不可信,心不足恃”,与众多考生相比,“意”高一筹。

2.富有思辨色彩。考生在对“目不可信,心不足恃”进行探索分析时,处处体现了思辨色彩,如文章第一段对刘向所言的推敲以及罂粟花这一素材的选用,还有对孔子错怪颜回的事例的叙述,无不具有思辨的特点。

3.结构圆合自然。开篇由所给材料引出论题,紧接着围绕“目不可信,心不足恃”摆事实讲道理,最后照应开篇,结构圆合。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