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教学研究成果报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9:24:51 小学作文
作文教学研究成果报告小学作文

篇一:“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淮阴师院附小 丁素芬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原因

1.基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的文章之所以不吸引读者,就是因为作文中缺乏真实的描写,真实的情感。 语文教师对习作的训练往往缺少整体性和系列性,在习作教学中有很强的随意性,从而使作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生怕写,老师怕教的问题突出。因此,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让他们体验作文的快乐;尝试构建体验性作文训练模式,加强小学作文的整体性与序列化,让作文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习作中提高表达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2.基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作文真实性研究,在作文中寻求学生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基于学校作文教学特色创建的需要

我校近年来重视作文教学,简中兰老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挖掘学生的习作广度和深度,在全国、省、市级的习作教学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撰写的多篇习作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主持的市级课题《引进竞争机制,激发作文潜能》也顺利结题;张媛老师深入习作目标的研究,并以此作为华东师大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丁素芬、张芃、张竹芳等一批老师重视日常习作的教学与积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有很多青年教师开展了习作小课题研究,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校

的作文教学渐渐形成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能使以往学校的作文科研成果得以推广和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关键词一:“体验”。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强调亲身经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伴随实践产生的真情实感。

2.关键词二:“体验性作文教学”。体验性作文教学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作文教学模式而言。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弊端较多,常常驱使学生为“无米之炊”;而体验式作文教学以《课程标准》中有关作文的要求为目标,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作文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迁移感受,培养想象与思考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体验式作文教学注重为学生创造激发真实生活体验的作文情境,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使作文写作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的外在表达。作文不再痛苦,不再虚假,教学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筛选、提炼生活素材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构建一个和谐的作文体系。

3.核心语:“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遵循体验性教学的理念,运用体验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思考,抒写真实的生活感悟,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完成个性化作文写作;并从教学中总结出经验得失,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总结出一套健康合理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践与体验是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喜欢作文、乐于写作的情感,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

2.文学创作的萌芽理论

虽然小学生的写作不能和作家的文学创作等同起来,但这并不否认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写作可以看作是文学创作的萌芽阶段。若没有生活的积累,就没有习作的内容,我们的一切习作训练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和内容,才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

供了可能。因此,我们提出的情景体验性作文是从作文内容入手,通过创设情景,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小学生是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新课标的理论

新课标为“体验性作文”的教学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六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4.语文即生活的理论

我国一代宗师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强调生命的历程即体验的过程。作文是学生真实情感的再现,个体内在的感受体验,这些情景的再现,和体验的过程都离不开生活,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在生活中体验和成长的过程。 四、研究对象及目标

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六个实验班学生。

研究目标:旨在通过对低、中、高年段学生生活内容、作文情况的了解和研究,初步探索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的习作从被动、无奈走向主动和快乐,尽显童心童语,童真童趣,使作文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成为师生有趣的快乐体验,从而彻底改变“教师怕教

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被动局面,并努力将作文教学创建为学校的一个特色。

五、研究方法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相关文章资料,了解先行者进行作文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了解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般特点及所遵循的原则与规律,为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调查问卷法——了解学生自己对体验式作文的认识;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标》及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平台,脚踏实地地进行教学实践,并根据教学效果及时反思,继续深入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通过部分学生体验式作文写作的个案研究,总结出教学的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法——运用该方法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及评估体系进行研究。

研究措施:

作文教学研究成果报告

1.我们严格以“务实、精干、敬业、敢创”为基准选拔课题攻关小组成员。全体成员均为师德纯、师风正、勤学习、善反思、肯钻研、有闯劲、观念相对较新、能力相对较强、业务相对较精、能吃苦耐劳的研究型教师。

2.课题组定期举行学习与交流制度。课题组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举办经验交流研讨会,观摩课。每月举行一次课题研究论坛,进行实验结果的调查分析和个案研究,搜集了各班实验情况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及时对相关实验班级提出改进意见。积极推进理论知识的快速更新,层层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调查研究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兴趣、习惯、作文课的满意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学生作文簿、读书笔记、日记等办法写“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的阶段分析报告,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体验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引导学生在常规的作文教学课上体验、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体验,体验群体交往生活,体验家庭亲情生活,体验社区实践生活。

5.搭建多个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与不足。充分利用校刊、班级周报、文学社社刊、宣传长廊中开辟作文专栏、班级板报布置中设置作文角、淮安广播(电视)台、七彩语文、快乐作文小记者栏目、凤凰语文论中的投稿专区等阵地,给他们一次次作文发表的机会,以激励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6.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作文创设体验情景的探索研究,建构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体验——交流——习作——讲评。

六、实施过程

课题研究从2009年9月至今开展了两年,我们课题组老师和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围绕《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这一主题,选择切入点,通过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表达真实感受来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两年来,从老师们的交流,课题的研讨会和老师们的实验资料来看,几个实验班的同学对于习作的兴趣有了很大有大的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实验班老师的在习作教学兴趣、理论、方法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下面从四个方面对本课题的实验过程作如下总结:

(一)从活动中丰富体验,寻找习作的“源”

学生怕写作文,写假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太少了。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多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积累的素材自然不多。因此,设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是一条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1.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抓住日常素材。

学校每年都组织主题系列活动,如“红五月”赛歌会、“雏鹰争章”活动、广播操比赛、超级小歌手、舞林大赛等。各学科、各年级也会组织一些小型活动,读书交流会、书写比赛、文明礼仪伴我行、故事会、跳蚤市场等均是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大大小小的日常活动,都是宝贵的机会,参与这些活动,对学生来说,定能收获一份独有的快乐。在超级小歌手大赛中,我们班的郑天一同学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决赛。可就在决赛那天,他因为过于紧张,发挥不理想,他流下了难过的泪水。之后,他写了关于这次比赛的系列习作,孩子通过一次活动,成长了许多,真实的体验加上真挚的情感,也使习作异常打动人。跳蚤市场是孩子们最爱参加的活动,学校举行过很多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热情有增无减,在活动中的表现越来越有创意。这学期的跳蚤活动,我们班的孩子准备充分,活动前的人员组合、物品准备、广告设计、商品价格全部到位,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过足了买卖瘾。活动之后,学生在日记中写下了《疯狂跳蚤》《跳蚤市场,跳跳跳!》《不差钱》《快乐跳蚤节》《我挣钱啦!》《唉,不容易!》等佳作。

2.敢于放手班级活动,积累特色素材。

班级活动是班级每位同学共同参与的活动,班级活动通常由老师或班委组织 策划,同学们按要求参与活动,常常表现被动性。有的班级活动较少,只有在儿童节、元旦节等重大的节日中才组织活动,学生的体验不多,习作的素材也显得单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多组织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活动热情,并能舍得放手,给学生大量的自主策划活动的机会,让班级活动由一年几次转化为日常行为。秋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多变化,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变化,布置学生采集树叶,做有创意的叶贴画。学生对画很感兴趣,热情高涨,在观察自然、挑选树叶、创作贴画的过程中,对知名的、不知名的多种树叶有了细致的了解,采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创作时的构想、过

篇二:“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体验式习作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洛龙区第七实验学校《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课题组

内容提要 “体验式习作教学”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激发

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积极性的方法途径,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目的。课题组从课堂体验、日记体验、阅读和写字体验、家庭和社会体验诸方面实施研究方案 ,通过主要问题的解决,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提升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形成。

关键词 体验式习作 课堂体验 日记体验 阅读和写字体验 家

庭和社会体验

洛龙区第七实验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小学部是“洛阳市规范化学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校就曾经开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在小学习作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2年3月,我校申报了洛阳市《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针对传统观点的作文教学,我们开展了“注.提”教学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当时我们教研水平的局限和项目本身“水土不服”,教改实验没有达到相应的目的。应试作文

成为许多学校作文课堂上唯一的训练形式。教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有甚者,“以不变应万变”的训练方式也流行开来。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致使学生作文千篇一律,言之无物,废话、假话、套话盛行。写作教学失去了原有的生命活力,作文成了只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工具,以至于违背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性的需要。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学生写作热情更是偏低,作文课授课方式单一,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甚至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益。在此背景上,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提出“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关注农村学生语文作文兴趣,帮助教师认识理念,有助于教师认识到自身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水平。“体验式习作教学”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积极性的方法途径,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井体验到作文的快乐。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贯彻了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它的实施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通过主要问题的解决,为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形成。

三、主要理论依据

(1)、“体验”即“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生活(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即实践,认识,再认识,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最基本的就是要把教育与亲身体验结合起来,在亲身体验中教育,在教育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各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目标: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过去的知识权威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灵活的控制和评价。

2、通过研究提高课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努力探索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优化、体系开放的作文教学

结构,形成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样式及其策略。

3、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作文学习动机,发展个性,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适合小学生体验的活动体系;

2、小学体验式习作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研究;

3、小学体验式习作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研究;

研究思路:

实验研究中,建立新型、民主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出表现自己的机会,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实践中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要着眼于长远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而不是浮于表面,或只图课堂上的一时热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大面积提高,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实行优势诱导,鼓励学生冒尖,加强对落后学生的督促,分层次、分步骤提高要求。总之,要兼顾两头,抓好全面提高。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旨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改变教师敷衍塞责,为上课而上课或指导过细、过多,甚至包办、代替的现状,在教师中树立开放的、融合的、全局的、一切为学

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形成一种主动改革、自发研究的教科研氛围。

②改变枯燥无味、选材单一、穷于应付的学生作文现状,积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真正使学生写出血肉丰满、情感灵动的好作文来。

③提倡“我手写我心”,作文不再是东拼西凑,断章取义,生拉硬套的产物,而是学生个性在生活中得到体现的反映,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④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示范、学生复述;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现状。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⑤改变单一的作文写作形式,跳出“话题作文”等应试作文的框架,使作文形式变得多样起来。

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2012年元月—2012年2月)准备阶段,1、开题论证,修改方案;2、座谈法,学习相关理论,转变观念;3、了解现状,确定目标、方向,4、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开研讨会,明确研究任务;

5、阶段材料汇总。

第二阶段(2012年2月—2012年11月)实施阶段

第一步:1、课题组成员研讨交流思想,明确方向,协调研究,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通过研究,听取意见,采纳意见,争取配合,2、调查访谈,形成报告。调查访谈农村小学生语文习作个性心理,内容习作兴趣,习作自信心、作文质量,语言积累情况,学习习惯,学生对

篇三:研究成果报告

《有效地习作教学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报告

洛阳市吉利区冶戌小学课题组

内容摘要:

《有效地习作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教师们教学作文方法得当,形成了我校独特的教学模式;提升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实践水平;转变了学生的习作观念;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综合素养;总结了实用性较强的习作教学经验;建立了新的习作评价方式;师生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键词:习作 阅读 模式 评价 成果

正文:

写好作文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习作教学研究》能促进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转变习作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课题研究,能打破学生习作时出现的考试背范文、苦恼写作文、为写美文而假话、空话、大话连篇的现象。让作文成为学生的至爱,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吉利区冶戍小学实验成员们经过一年地探讨,在学生习作教学方面积累了经验,教师们大胆尝试,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师们教学作文方法得当,形成了我校独特的教学模式。我们课题实验组成员在教研活动中通过集体备课、课堂展示、专题探究,抓住课堂契机,课外实践,汇总集体智慧,解决了许多共性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参与活动,开放课堂,孩子

们都能够“我手写我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积累中积淀孩子写作的能力。并利用多个时间和空间练让学生练笔,多种方式激励和评价,培养学生写话的欲望和习惯。此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如今已形成我们教学习作的模式,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1、观察取材、引导构思、口述评改、起草评改

2、引导审题、交流选材、指导构思、口述评改、起草修改

3、出示题目、快速构思、即兴口述、快速成文

4、创设情境、观察情境、口述情境、评议口述、试写情境、导评提高

5、重温目标、例文评改、归纳方法、互评自改、精批评赏、再改成文

我们所确定的各种作文课堂教学模式,都强调学生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也特别强调学生的口语交流,这些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灵活的调整。

二、提升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实践水平。

全体课题研究者的工作视野进一步开阔,教学理念进一步创新,业务理论素养进一步提高,教学和教研尤其是习作教学方面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习作教学经验进一步丰富。通过对课题的实施,为学校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

三、转变了学生的习作观念,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综合素养。

1、习作观。学生们已经明白习作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即可。“至于修词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要

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叶圣陶语)①这种习作观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2、需要观。学生认识到习作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他们在习作训练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作文能直接展示他们的才情。学生们知道习作是学习的需要,写好了作文,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作文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作文一旦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

3、创新观。作文本身就是创造性劳动,学生知道“我手写我心”,怎么想就怎么写。在学生眼中,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单纯的,他们感到生活在童话般的世界里,心中有无限美丽的憧憬,无比奇妙的幻想,学生的奇思妙想原汁原味地通过作文表达出来,个性具有新颖性、独特性。

这些观念的树立,使学生们的畏作心理基本消除,习作兴趣日趋浓厚;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明显提高,持续发展后劲十足。学生们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并纷纷向各类报刊杂志投稿,摘金夺银成绩突出。

四、总结了实用性较强的习作教学经验。

课题组全体成员对课题研究过程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每个月均认真进行了阶段小结,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习作教学研究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为学校全面开展习作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为提高全校学生的习作水平积累了经验。

五、建立了新的习作评价方式。

通过探究我们形成了激励创新的评价方法。改革作文批改的现

状,变“背对背”的“暗中摸索”为“面对面”的“明中探索”,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作文批改中来。师评师改,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教师想方设法创设和谐开放的评改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评改的机会。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我们把作文评改的权力交给学生,通过这一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通过作文评改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生的求知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人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六、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校已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有效作文课堂模式;学生把阅读当成自己每天必要的精神食粮,朗朗的书香溢满校园;孩子们懂得把习作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章,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实验班的孩子们写起文章是如鱼得水,他们想写、愿写、能写,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学生在各类杂志、报刊上发表作品不计其数,已收集到的有:

获奖情况

篇数

CN发表 5 报刊发表 8 市级参赛 5 总计 18

课题研究开展一年来,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积累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随笔,撰写了教学案例、反思、以及课改笔记。制作了大量的教具、学具和教学课件。在各级部门组织的教学、论文比赛中,课题组成员老师积极参与,并且获得了省级论文一篇、国家级优质课一节、市级优质课一节。

七、课题研究中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的课题研究实施了一年,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新课标的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进行改进调整。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三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同时缺乏科学的阅读习惯。 四五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明确,但不少学生并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需要教师的指导。 男女生在阅读活动中存在一些差异,女生优于男生。 各学段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习惯存在一定差异,五六年级优于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学生自觉性好,大部分学生有自觉阅读的习惯。

总之,《有效地习作教学研究》课题在我们实验老师的努力工作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其中仍有许多可探讨、可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老师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留心总结、不断提高。

参考书目:《小学教学研究》、《我爱写作文》《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日记的重要性》、《大师是怎样写作的》。

注释①:《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篇四:小学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如东县掘港小学 何建军 执笔

一、问题的提出: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目标,已经作了一些探讨。这一课题的研究,强调确立新的学习观和学生观,提倡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因材施教。

基于“个性化教学研究”而提出的课题“小学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发扬光大。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说要针对学生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明代共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提倡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讲作文的个性化。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优化,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和课程目标而提出的,其中课程总目标中提出的“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是实现学生真实的体现,追求个人的发展,其目的也在于“人文精神”的构建。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作文个性化: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作文个性化是让学生各抒性灵,力求淡化教育者对学生所施的外在影响,凸显学生自身的自主效能,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作文个性化”,包括学生作文或教师的作文教学从非个性色彩的模式化向个性色彩的个体化、多元化转化的过程、转化结果的质变程度。“ 作文个性化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个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育中通过写作介质的反映。”

2.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这一课题以“大语文”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创新教育观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写作心理的一般规律,所探索的学生作文个性化的途径、方法及评价标准及作文个性化教学一般规律,能丰富作文教学理论,能有效地为语文教育理论建设服务,为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服务,为作为课改基地的我校的课程改革服务,以至于推动我县及更大范围的作文教学。

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引导学生追求人性之美,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引导学生感受习作中的真、善、美,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能起到一定作用,能为更多学生的最优化发展服务。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小学生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既培养学生具备社会需要的习作能力,又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人格的健全完善,使之能表达出真正反映心声的个性文章。

2. 通过研究,总结出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基本目标、内容组成、方法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操作性结论。

研究内容:

1.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基本目标。

2.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优化。

3.教师作文教学策略的个性化。

研究重点:

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优化。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2006.12------2010.06)

1. 研究的准备阶段(2006.06—2006.12):课题的申报立项;主持人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体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明确研究规范和各自的研究任务,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研究的实施阶段(2007.02---2009.12):

(1)(2007.02---2007.06):当前作文教学及学生作文的现状调查,揭示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内涵,制定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成果形式:调查报告、论文。

(2) (2007.09---2008.06):进行行动研究,探讨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成果形式: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课件等。

(3)(2008.09~2009.12):对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将学生作品与前期学生作文情况进行比较。 成果形式:教学论文

3.研究的总结阶段:(2010.01~2010.06)回顾课题的运作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并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并将已有的成果(调查报告、论文、学生作品等)结集准备出版,并做好其他类成果的归类整理,邀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在研究中将不断根据变化的情况与研究进程调整计划与方案,注意发现新的能促使研究不断深入的生长点,并及时将之概括为课题的子项目;使研究尽可能向预设目标靠拢;注意对一阶段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与行动。

(2) 个案分析:本课题研究比较重视个案的研究价值,注意两个方面个案的积累,一是教学个案,着重反映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并可从中归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二是学生个案,反映学生在作文个性发展上的轨迹,并可归纳出对其他学生具有指导价值的共性的规律。

(3) 资料分析:本课题的准备初期,研究者广泛搜集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论著,就其中涉及本课题的理论阐述进行学习与思考,为课题的顺利开题作了相应的理论准备;同时还搜集了国内关于阅读教学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的研究文献,丰富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资料。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

成果 形式 负责人

1.《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调查报告 徐利华

2.《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何建军

3.《作文个性化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案例 相关教师

4.《小学生个性化作文集》 学生文集 相关教师

5.《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文集》 论文集 相关教师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何建军 男 1970.3 副主任 课题主持人

陈伦红 女 1967.3 工会主席 组织管理

徐利华 女 1967.5 副主任 理论指导

陈小燕 女 1970.8 副主任 研究设计

沙秋平 女 1975.10 副主任 研究设计

蒋红梅 女 1971.3 教师 资料整理

刘晓军 男 1975.10 教师 资料整理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课题组核心成员中,有1人是江苏省优秀语文教师,5人是县级语文骨干教师,均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对于小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阅读等都有自己的研究。“十五”期间,课题组成员先后参与国家级子课题“WEB环境下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以及市县级有关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下方面加以保证。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组,并服从学校科研网络的管理,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

2.制度保证。根据学校制订的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开展研究课、观摩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促进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发展。运用激励机制,奖励科研成果,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3.经费保证。学校提供课题研究的部分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

4.技术保证。我们将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我校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重在提高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推荐参加各级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定期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交流研究情况,部署课题研究。

研究人员就目前所能检索到资料,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并学习了课题中的新理论、新观念,用新的前沿的理念武装自己,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课题组成员注意积累典型课例,利用“积累、分析、整合”的研究方法,对课例进行详细的分析,不断用新的理念来解读自己的课,以求稳定务实的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自身特点看,学生习作就是一种融语言文字和想象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习作的过程就是学习创造的过程。因此,以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但可能,而且必须。

我校一向重视作文教学,有一支素质较高的语文教师队伍,校园写作氛围浓厚,有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文学社各一个。2000年由百家出版社出版了学生优秀作文集《雨后彩虹》,在作文教学改革方面和全国各同行的改革步伐还是比较一致的。但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仍然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还缺乏进一步指导学生的习作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相联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与他们自己的心理实际相联系;机械地统一命题、统一要求,用同一种尺寸评估的现象时有出现。一句话,作文教学模式依然陈旧。所有这些大大束缚了学生以创新精神作文和作文的创新,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还不是很明显。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水平往往优于作文的水平,原因在于习作就是一种创新,比起单纯掌握语文知识难得多,而我们又往往忽略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技巧和创新能力,因此如果不对作文教学进行创新的研究,理论上作一个整体的、序列的和系统性的探索并加以实践,就难以进一步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的创新水平和学生的习作水平。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选择了“小学作文创新教学范式研究”这一课题作为作文教学的突破点,

旨在进一步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为创特色教学服务;同时探索一条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路子。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理论研究目标

在有关创新性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研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新观点、新理念;在作文教学新观点、新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实践探索,将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作文教学经验提升为创新作文教学的新理论。

2、实践探索目标

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改革作文教学实践,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密切结合,从中更新老师作文教学观念,形成新的作文教学范式;在以创新为核心目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更快地提高习作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是“小学作文创新教学范式研究”。教学范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本课题的研究运用当代创新理论和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理论、叶圣陶作文理论,重新规划小学作文教学过程,建构以创新为目标的系列性作文教学范式,通过教学,使学生爱习作、会习作、习好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课题内涵界定,我们确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内容:

1、 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思想及教学理论的研究

不同的教学范式反映着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迁移是建构小学创新教学范式的基础,它对小学作文创新教学范式的运行和范式功能的发挥有着龙头和导向作用。本研究要注意诸如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创造教育等教学思想如何在创新性作文教学中加以运用;要特别重视接受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指导,例如感悟他关于“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以及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等等有关创造教育的涵义并迁移到作文教学中来;特别重视叶圣陶关于“教是为着达到用不着教”等教学思想对作文创新教学的启迪。

2、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研究

教学目标是制定和实施教学范式的依据和“灵魂”,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制定作文创新教学目标体系的探索中,除了要站在创新的高度来审视之外,要特别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按照低、中、高不同年级构建递进层次目标。教学评价既是调控教学范式运行的手段,又是范式运行的支持环境,因此作文的教学评价也必须创新,要摒弃一切影响创新教学和学生习作积极性的评价方法,转变评价观念。

3、小学作文创新教学范式的研究

以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理论为指导,对低、中、高各年级及学生文学社的作文教学过程(包括作文前、作文中、作文后)及常规步骤(包括指导方法,训练方式,评议方式)进行改革,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小学作文创新教学范式,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落脚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研读创新教育理论,主要包括陶行知创新教育理论和最新创新教育理论;收集叶圣陶作文教学理论和相关最新作文教学信息;与新课程理念融合,形成合力,提升作文教学效果。

2、行动研究法:用创新教育理论和作文教学理论及新课程理念指导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作文创新教学范式,并围绕初步摸索的范式反复验证,主要通过课题组教师的日常教学、教研活动和公开教学,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作出分

析和控制。

3、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研究过程中对阶段性成果及时作出处理,写出相关随笔和论文。

三、课题的研究措施

1、 抓住作文创新教学的思想灵魂---理论学习与研究

理论学习与研究是作文创新教学范式研究的主环节。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为课题组的教师购置了大量创新教育理论、作文教学理论方面的图书,多次组织教师学习并进行研讨。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课题组的教师克服了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势,更新了作文教学观念;通过理论研究,课题组的教师树立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想,提高了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性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学范式与科学的评价方法的自觉性。

2、 抓住作文创新教学的坚实基础---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学生习作与创新的坚实基础。知识积累既包括与习作有关的知识积累,例如词语佳句的积累,写作知识的积累,也包括其他科学知识的积累。课外阅读是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措施,比如,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及时为学校图书室添购适合学生阅读的新图书;课题组还与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取得联系,要求各班成立“红领巾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和同学共享;大队部还组织各中队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课题组的教师还有的放矢围绕课题研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比如,在图书的选择上,指导学生读各种不同的图书,而不仅仅局限于优秀作文书籍;各年级段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指导学生读不同种类的图书,比如低年级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童话故事书,而高年级的教师则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校园文学。另外,我们还将2000年出版的自己学校的优秀作文集《雨后彩虹》作为校本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这一方面使学生从优秀作文中汲取作文知识的营养;另一方面,本校大哥哥、大姐姐的优秀习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兴趣。

3、 抓住作文创新教学的主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生习作离不开丰富的记忆表象,而这种记忆表象的积累离不开丰富的实践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说:“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实践活动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是作文创新教学的主渠道。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高年级子课题组的活动分为两块:(1)开展与教材作文有关的活动。根据教材中作文内容的安排,提前进行相关的活动。例如根据人教版十二册教材的作文内容,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漫画,理解寓意;收集有关克隆的材料,懂得克隆的知识;开展“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收集周围环境情况的材料。作前活动可归纳为“收集材料活动”、“采访活动”、“调查研究活动”、“实践操作活动”、“情感体验活动”等几种类型。这些作前的活动,为学生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文时不会为无内容而苦恼。(2)开展与周记相关的校内外活动。周记(每周一篇的小作文)是作文训练的重要渠道,实施研究的几年中,我们对周记练习极为重视,要求学生坚持训练。周记虽可以自由选材,但如果不提供一定的内容,学生就会感到“难为无米之炊”。为此,我们结合班队课、社会实践活动课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A、校内活动: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游艺活动、体育比赛等,如:讲述童年的故事、“爱祖国”演讲比赛、拔河比赛??B、校外活动:包括参观活动和游览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了工厂、家庭、书画市场、农贸市场等,了解家乡改革开放的巨变,激发爱家乡的情感。游览了木渎、 直、东山、周庄、同里等古镇和苏州园林,每年的秋季,都要组织学生游览天平山,赏天平红枫。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周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周记的质量自然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每周一次的周记训练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有了很大的提

篇五:初中作文三步法成果推广应用研究报告

初中作文三步法成果推广应用研究报告

为了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开展素质教育,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2003年6月我校开展了国家教育学会“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作文三步法”的研究实验工作。我们道南中学有七位老师担当了此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并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了中语会组织的专家验收,已经于2005年1月结题。

由于作文三步法实验效果显著,构思科学严谨、操作性强、易于推广,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所以学校决定在更大范围推广,并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日臻完善。2005年9月学校决定将作文三步法研究的优秀成果在全校部分语文老师中推广应用,我们原课题组成员义不容辞担当起了作文三步法推广课题的研究任务,现在把这次推广实验的情况形成报告,以期作文三步法的成果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一)作文三步法课题推广来源

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及操作体系(作文三步法)课题实验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道南中学承担了其课题研究,于2005年1月结题。作文三步法的操作在老师作文教学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通过实验,使语文老师们感觉到了作文三步法的可操作性,能在作文教学中推广运用。现在准备将这一课题的实验经验和实验成果在我校进行推广实验,以期更多的老师能了解作文三步法的教学理念,让更多的老师感受到作文三步法的操作系统。同时让更多学生感受到作文三步法给他们带来的创作愉悦,让他们找到一条攻克语文学科学习中作文难关的有效途径。更多的是给作文教学带来创新,向传统作文教学挑战,掀起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浪潮。

作文三步法是国家教育学会“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这些优秀的科研成果,完全可以用来指导作文教学,我们学校在实验结题的基础上,吸取了别人的作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并准备将这个优秀成果在学校部分语文老师中推广,期待作文三步法更加完善。

(二)作文三步法的部分理论解读 (引用作文三步法的研究成果)

为了向其他老师推广作文三步法的成果,我简单的将作文三步法的形成理论和操作理论解读一下,便于老师了解作文三步法的概况。

1.作文能力结构论

作文能力,就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价值判断在思维和情感的支配下 , 运用语言 文字进行表情达意活动的能力。作文能力由三种基本要素构成 : 感觉能

力、思维能力、情感能力。。三种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从而又形成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作文能力结构。 第一层次 : 基本能力结构。包括 : 感觉能力、认知思维和原情感。这是人类在孩童时期即可形成的能力 , 最佳发展期为 6 岁 -12 岁。第二层次 : 深层能力结构。包括 : 感知能力、多维思维和再生情感。这是在基本能力结构基础上,随着一般智力水平,抽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形成的能力。最佳发展期为 12 岁 -25 岁,中学生、大学生能否通过作文关,关键要看这一能力结构是否形成。第三层次 : 顶端能力结构 。包括深度感受能力,语言——思维同步表现力和情感审美能力。

2.作文能力结构的工作机制——交互决定论

把作文能力结构中三个基本要素 : 感觉、思维、情感看做是相互影响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动态系统。就一般而言 , 这三者相互包涵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之中,某一个因素起支配作用。这一观点可用如下图示: 感觉←→ 思维←→情感

在这一交互决定的模式里,感觉、思维和情感都是作为相互交错的决定因素而起作用的,而且这些决定因素双向地相互影响。交互性并不意味着这种影响的双边具有同等的强度,他们之间作用力度及表现方式会因不同写作对象、不同的写作背景、不同的写作时间以及不同的写作文体而不同。

3.作文能力形成的三个阶段

(1)操作技能阶段

作文能力最初是以技能的形式来表现的:感觉技能、思维技能和情感技能。技能是经过反复多次熟练化的行为。比方训练感觉物的能力,可以由感受小草,转到感受大树,老虎,白鼠等。感受对象变了,但距离原来的感受对象并不远,学生很快就可以适应。,这一过程就是信息输入和编码的过程。

(2)定势固化阶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并不能直接发展成为作文能力,中间还要经过定势固化过程。它是写作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续作文技能的趋势和形成。比如全方位感受人的基本技能,一旦形成定势,随便呈现一个人或物,写作人就会下意识地打开所有感觉器官同时朝向他 (它),而无需做更多的提示。

(3)迁移变换阶段

将作文技能的使用由此对象转移到彼对象就叫迁移。例如由于学会感受小学生,从而也会感受一座水塔或高山。

4.作文三步法的精神要义

基本思路在感觉支配下获取材料,包括生成词汇、语句;用思维梳理、编织材料:将情感附着于思维。

先建立感觉系统 ,而非词汇系统 ,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去引导感觉 。先建立思维系统 ,而非语言系统 ,用思维去编织语言而不是用语言或语法规范思维 。先建立情感系统 ,而非主题系统 ,用情感去升华主题 ,而不是用主题定格情感 。

这就是三步法的根本要义。这里要强调几点:一、先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并不意味着只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不顾及其他,相反,字词句教学、语言教学也要同时跟进,不可有所偏废。感觉、思维和情感的表达须臾离不开语言字词。这里所强调的是时间上、地位上熟先熟后、何者为重。以往的作文教学是建立在词汇系统。看重的是语言、字词等,感觉、思维、情感训练可有可无、时有时无,始终不能与字词句教学并驾齐驱,更谈不上先行发展。所以,学生只得用感觉去适应词汇,用思维去适应语言,用情感去适应主题。

其二、先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让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训练与字词句、语言教学齐头并进,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两套“学统”能够同时形成,语词系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感觉系统、思维系统、情感系统的形成,一定要先期实现,不能滞后。否则,将制约作文能力的发展。以往的作文教学也是在感觉、思维和情感养成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主动性,显得零星琐碎,不成体系,因而没有形成感觉、思维和情感的能力系统,因而当学生完成高中学业时可能具备了相对完成的语词系统,却没有形成完备的作文能力结构。

二 作文三步法实施步骤概括介绍(源于作文三步法研究成果)

内容上分三个阶段,程序上分三个步骤。

(一)内容三阶段

第一阶段 : 感知能力训练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感受,被称为感知。它包括:一、调动全部感觉器官感受事物;二、调动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感受;

三、对事物进行换时换位换情感受。

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就是从感觉到感知的过渡。当然这种过渡绝不可能自发完成,需要有效得法的训练。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由于缺乏这种训练而最终未能建立起感知能力,同时也使原本很薄弱的感觉能力逐渐丧失,致使作文能力最终没有形成,并演化成根深蒂固的作文障碍。

第二阶段:多维思维训练

在感知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抽象意义上的思维加工,这一过程叫做多维思维。包括:

1.后分想

简单地讲就是分想加抽象,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种或若干种现象从背景当中分离出来,分别对其进行抽象,然后用中间特征或矛盾或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一思维过程叫后分想。通常它由三个重要的环节构成:分离——抽象——概括

2. 形象联想

把两个形象、性状接近的东西联系起来的能力,就叫形象联想,这种能力越强,学生的想象力就越丰富。比如把红色想象成“火”, 把白云想象成“棉花”, 把火车想象成“长蛇”, 把鲜花想象成“少女”, 把人流想象成“长河”……这种能力锻炼可增强作文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文学色彩和诗意。

3.再生联想

通过丰富的联系,利用给定的一种或几种事物获得一种全新的事物,就是再生联想。举例来说:“木头”和“皮球”是两个离得很远的概念 , 只要通过四步中间联想 (每个联想都是很自然的)就可以从木头联想到皮球。木头——树林 , 树林——田野 , 田野——足球场 , 足球场——皮球。再如 ,“天空”和“ 茶” 。天空——土地 , 土地——水 , 水——喝 , 喝——茶。 这些词语是从词典中信手捻来的 , 用这样一对字词一共进行了几万次试验 , 为 了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概念 ,通过四步就可由一个事物联想出另一个崭新的事物。学生在做这样的练习时,非常活跃,气氛异常热闹。

第三阶段 : 再生情感训练

在多维思维和感知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和时代印记的情感叫再生情感。进入青少年时期, 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在原情感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伦理标准,形成价值判断,并由此产生情感体验。因为这种情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打磨”而成 , 所以被称为再生情感。原情感真挚、直白,突出了纯度。再生情感丰富、 厚重 , 突出了“深度” 。原情感是自然生成,再生情感则是后天再造,原情感指向人和自然,再生情感则涵盖人、自然和社会。中学生的再生情感应当由原情感自然演化而来,这种情感应显示特有的纯度和深度。如果是外界强加或无限拨高, 那么情感发育 就会畸变、扭曲,甚至表现为病态反应,在作文当中就会出现双重人格。即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并存的现象。假话作文多发端于此。

再生情感训练包括爱自然、爱人类、爱社会等三方面的内容。爱是人类情感当中的母情感,教会爱就教会了恨,懂得了喜欢、快乐、满意,同时也就懂得了痛苦、忿恨、不满。有了对真理的追求,就有了对谬误的槟弃;有了对科学的向往,就有了对迷信的拒绝;有了对民主的热爱,就有了对专制的痛恨。赞扬真善美就会抨击假恶丑。热爱自然,就会仇视毁损。所有诸如此类的情感和情绪都源于母情感:

爱。

爱自然:自然界的可爱有二:一是美丽,一是实用。爱人类,人类的可爱有三:

一 是真,一是善,一是美。爱社会:社会的可爱有二:一是文明,一是进步。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但爱人类、爱自然、爱社会并不是一回事,社会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它所涵盖的内容有积极的、消极的、进步的、落后的、文明的、愚昧的。训练学生热爱社会中的两种东西:文明和进步。文明包括:物质、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民主、科学;进步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生产。作文主题的深化得力于再生情感的训练。

(二) 程序三步骤

第一步 : 理论训练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把三种基本能力要素分解成若干项目,再以一定的逻辑方式将它们排序,然后以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训练,这种训练的机理是:让学生明白规则 (包括感觉规则、思维规则、情感规则),继而在大脑当中强化规则。

理论训练提纲,包括感知提纲,即感知能力训练提纲、维思维能力训练提纲、再生情感训练提纲。

第二步 : 操作训练

把理论训练的成果应用于作文剖析就叫操作训练。精选典型例文 , 按理论训练所给定的规则进行分步解剖,将学生的训练从抽象带到具体。选的例文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分析例文时简明易懂,循序渐进,思路明确,自然顺畅,重在教会学生思维的方式, 而不在于例文本身。让学生在行云流水般的分析当中领悟感受事物的技法,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经略,挥洒情感,点题、切题的要领,从而忽略了材料自身的存在。

第三步 : 成形训练

在事先约定的题目下,借助感受器官,把对事物的客观印象依照多维思维规律刻录下来,亮出好恶,这就是成形训练。这里强调三点:一是约定题目,二是亲身感受,三是思维和情感。这是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形成文章,它是一个训练阶段的终结。训练内容三阶段与作文结构简单对应关系是:内容三阶段——作文结构;感知能力训练——字、词、句、语言材料;多维思维能力训练——结构、布局;再生情感能力训练——主题。

三.推广运用的概况

(一)推广范围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