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人类未来科技展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21:27:09 字数作文
人类未来科技展望字数作文

篇一: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关系的辩证思考

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关系的辩证思考

【摘要】: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更是被看做“第一生产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可是,在我们一味关注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用的同时,如果不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它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本文简要分析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危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 人类发展 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学技术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枚双刃剑。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已经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引起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荒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威胁等问题。就连计算机使用两位数字表达年份也造成困扰世界的“千年难题” ,仅仅为了让计算机避免混淆2001年与1901年,一些专家估计全世界就已经付出几千亿美元的代价。

一、科学技术促进人类进步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科技就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在不断前行。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一步步走过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科学技术的积累和发展。让我们想一下,如果没有科技,人类社会在现在会是一个什么状况。不要说我们不能轻松的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不能方便的收看各种电视节目,不能乘坐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不能穿到各种漂亮的衣服。我们甚至不能用火,不能建造现代化的住房,甚至我们也将不能生产各种粮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文明!人类将一直生活在不开化的史前文明阶段!人类进行各种生产活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类社会。到了21世纪的今天,科技甚至成为了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第一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邓小平在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 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决定着生产中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与劳动方式,它不但使生产力在量上增加,而且使生产力在质上发生飞跃,成为现代生产发展的开路先锋。在当代,取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首先在实验室被创造出来,然后为人类生活、生产带来福音。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中,在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仅占10%-15%,而到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40%。到了70年代,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经济增长所占比重已达到50%-70%,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0%。这充分显示出科学技术进步对当代经济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新的生产部门的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等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创造了生产活动的新领域,使人类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农业为例,应用遗传工程技术,通过切割和重组植物遗传密码,可以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植物产品,提高植物固氮能力和光合作用,这对解决能源危机,降低农业成本,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提高产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

不幸的是,科学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逐渐暴露了它的问题。1945年8月6日,当爱因斯坦的助手杜卡斯告诉他“今天早晨,一架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下了原子弹”,“OWeh!”爱因斯坦喊了一声,德语中

痛苦和绝望的呼叫。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回忆原子弹第一次爆炸成功时的情景的时候说,“有几个人笑了,有几个人却哭了,大多数人惊呆了,一声不响。我心中浮上了古印度圣诗勃哈加瓦基达中克里希那试图说服王子执行他使命的一首诗:‘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问世。这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在这之前,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蕾切尔·卡逊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人类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背负上了沉重的环境包袱。

科技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于是乎,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科技在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方便的时候,也让太多的人成了科技的奴隶。在美国大城市,汽车往往开的起来,却停不下来。而交通堵塞也变成了一个时髦的现代词进入了词典。据统计,美国平均每人每年因交通堵塞拜拜浪费46个小时,每年造成损失630亿美元。人类向往自由而发明了汽车,到头来却丧失了自由。据一项调查显示,正是那些最新出现的大量高科技产品害了大家,众多新技术产品识人变得效率低下、精神紧张,而宝贵的时间、管理的能力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们已经成为富有技术短缺时间的一代。接收调查的500人都表示,现在比以前更为忙碌,但是仍感觉自己落到高科技的后面。1/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使用互联网、移动电话、PDA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落后于别人。92%的受访者认为,在他们身上,高科技的优势并灭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而60%的人承认每周至少三天时间让他们感到压力。

百年难解的白色恐慌——塑料。塑料这一可与金属一决雌雄的发明,使人类一度欣喜若狂,可现在人们却不得不为如何处理它而煞费苦心。蟑螂曾经被誉为顽强生命力的象征,但是塑料却使蟑螂相形见绌,也许塑料几百年不能降解的无奈,会带着人类历史进入下一个冰河时期。

城市生活中的流动杀手——汽车。汽车的发明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几乎同鞋子一样必不可少。然而也正是这柄锋利的“双刃剑”,不仅制造了频繁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而且还是消耗能源的无底洞和大气污染的移动污染源。

祸福未卜的午夜凶铃——手机。手机的发明无疑给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便捷,然而就在手机备受人们青睐时,关于手机无线电波辐射是否会伤害人体DNA并杀死肿块的细胞修复系统这一话题,前后矛盾的传言漫天飞舞,让人不知应该相信谁。

魔鬼签订的未来契约——转基因。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似乎是一位美丽的天使,成为人们攻克重大疾病,提高生命质量的一把钥匙。但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实用化,却渐渐改变了模样,经转基因技术“任意修改”过的生物释放到自然界后,是否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污染自然基因库,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甚或对人类健康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对此人类忧虑重重。

为什么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技术还会危害人类呢?一些学者把它归咎于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这是错误的。法国著名科学家约?居里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技术成就的人。科学技术不是,也不可能是邪恶的力量。科学技术究竟扮演什么角色,这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取决于一定生产关系下的人。

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正如陷入流沙一样,人类将陷入他自己非凡能力的陷阱,人类对自然干预手段越高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越大。最终的结果终将毁灭人类自身!

三、科技双刃剑效应产生的原因

下面,我们来讨论产生科技双刃剑效应的原因。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中说,人类在诞生之初,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没有某些动物那样强悍凶猛,也没有另一些动物那样灵巧敏捷”,所以,他本来是一种“有缺陷”的存在。但由于人和其他动物毕竟不同,他能“思”而其他动物不能,为了能生存下来,他就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这就是科技的起源。所以,科技的诞生之初,其原意是为人类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服务,人类发展科技为了克服“自然对人的奴役”,进而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实现对不自由的一种突围,所以,也从

这个意义上使我们感受到了科技对人有益一面的巨大价值。但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科技却越来越表现出双刃剑效应,这肯定是原始人所未能料及的。双刃剑效应的出现有必然性吗?回答似乎是肯定的。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虽然是一种“有缺陷”的存在,但同时却又是一种时时处在“超前”中的存在。即人是这样一种存在:他属于以过去为起点的现在,但又不仅仅属于“现在”,因为他会“思”,他始终以“未来”引领着“现在”,一个人“现在”的生命总是伸展于“已经”和“尚未”之间。这种“超前”表现在自然人面前,就体现出了“计划、准备、顽强、贪婪”等种种特性。所以,有时,即使“当生理欲望已平息,意志仍要提出要求”。在人类的这种“超前”特性面前,科技也就走上了日益强大的道路,以至任何一种科技发展上的可能性都有可能在这种“超前”行动中被发现,被延伸。于是技术物体的存在意义就不仅在于“它的机能在外界机置中产生的结果”,而且也在于它们载有的、使之获得“后代”的“未饱和”现象的“生殖性”,所以技术体系就总是朝着更加复杂、更加完整的方向发展。这种“生殖”、“饱和”趋势是如此之快,如此不可抵挡,以至现在有人惊呼科技已越出了“时间”的界限,使人越来越对它失去了驾驭的能力。

那么,人类又为什么会对它失去这种驾驭的能力呢?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人类虽然在本性上就有推动它发展的动因,却无法保证它的发展处在正确的轨道上。首先,正如玻姆等众多科学家指出的那样,科学理论并不能做到正确反映客观上可证实的世界,它能提供的只是范式,不仅“每一理论和每一仪器都只选择了在质和量上均为无限的总体世界之一定侧面。”而且,在原子和亚原子水平上,量子理论还表明了“观测仪器跟观测对象之间的不可分性”。对此,波普尔则强调“一切理论都是假说,并且始终是假说:它们是和不容置疑的知识相对立的猜测”。其二,技在形成中都已包含着无数的偶然因素,它的发展过程有时恰如“乡村原野上形成小路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对于科技知识的增长方向事实上也是无法加以完全调控的。对此,波普尔认为:“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了解理论固有的全部可能性,不论是它的创立者,还是设法掌握它的人都不行。”“知识的增长在原则上是一定不可预测的”。按哈耶克的说法则是“我们做不到对它的成长进行支配”。所以,从本质上说,科技发展到今天这个结果,并不能说都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而得到的,而恰恰是在无数“错中之错”、“错中之正”基础

篇二: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

浅谈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

——观《逃离克隆岛》有感

初教院 小教114 竺丽雯

就影片中展现的场景来说,由于背景是2019年,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未来,未来的高科技造就了高尚、舒适却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生活,在我们感慨、羡慕以后便利惬意的同时,也让人不得不反思人类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究竟该何去何从。 ——这类影片的确发人深省。

总所周知,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诉求,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要要求,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物化的当今社会,科学转变为是实践技术的同时(即科学到科技的这个过程中),由于科学家或是机构正在“异化”。我们对自然怀有一种敌意、不敬,由此产生了一种分裂和对抗的情绪。人类心灵深处从前不曾被激发的趋利性、盲目性,在一些世界范围内的实例中完全地展现出来。

从人性上,我们几乎迷失自我、抛却人伦道德,用一种病态的理念、态度妄想支配超越本身能力的东西——为了什么?欲望、财富?!我甚至可以说:人类彼此之间已经没有了完全的相互信任,因为这是一种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生物。而这种对高深莫测的科学都毫不敬畏的态度,比什么都可怕。

曾有科学家这样预言:“人类如毁灭,应归咎于自身。”

那么,“人类会自我灭亡”,真的只是一种大胆夸张吗?我不这样认为。

显然,科学技术现在已经人类进步的动力,然而,深藏再这种表象下的,是深深的隐患——科技给人类造成一种不安全感。表面上,我们的生产生活因其而愈加轻松灵便,以便于我们尽早脱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而寻求高端享受。但是,当这个速度过快、欲望过强时,这种基本、善意的保障就转变为某些智者的担忧,“超人文”的社会科学造成了人类的“快餐式”生活、破坏了生态平衡、加速了能源枯竭、增加了人性迷障??如果睁大双眼我们就会发现:潜在的危险正在一次次以危机乃至灾难的形式上演??上类无限度的探索、破坏、发展,最终以自然的形式报应在我们身上。

我们倡导“可持续发展”① ,但显然,实现它还任重道远。具体来说,我们能够做的有以下几大点:

1、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2、对传统高耗产业进行改造,用高新技术改造。

3、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4、尽力保护环境,消除污染。

5、提高人类科技素质,实现人与科技同调的现代化。

另外,在影片中,男主角的个性鲜明,属于思维大胆奔放(很契合他被克隆的对象的性格)、敢想敢为的个性。而事实上,在其他机器人或是生化人(克隆人)的类似灾难片中,主角都是独具新意,勇于冲破悲剧命运的勇士。这让我们不得不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

怀疑、批判精神是人类最具颠覆性的力量,能够揭开科学和生命的庞大骗局,当然,这首先需要勇气和实力。外国人相较于中国人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有一颗敢于冲破世俗、不畏艰险困苦的心吧。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思考,衍生出大胆创新的民族性格。这一点上,也

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每个人都有惰性,总喜欢习以为常,安于现状,遵从习惯的力量。原来是怎样的就怎样,昨天怎么做的,今天照本宣科地做,这样轻车熟路,不用太多思考,也不费什么劲,更不会有什么困难、风险。但这样也难以有创新和巨大的进步发展。惰性也可以称为惯性,这是事物的劣根性。习惯于常规,不求开拓创新,这是许多人之所以一辈子平庸的原因。

开拓创新是前进、发展的动力,只有开拓创新,才能超越自我,做一个时时自新的我。 但创新有度,不能太出格,太没有原则。(如凤姐,那就是哗众取丑了!)

创新,首先需要认识本我,洞察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其次要明确发展目标,方向明才能决心大,有动力;再次要打好基础,脚踏实地,尽可能收获知识技能,积累能量以待时变;最后就是勇于实践,常常自省总结,锲而不舍,不耻下问。

不平等的问题不仅凸显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在科学的庞大领域内,我们需要时时谨慎、处处提防,因为后果人还无法承担。

所谓的科学本无止境,甚至我们至今还无法人为地明确划分出不同科学种类之间的界限。所以,面对未知的未来,谁敢肯定的说:

诺亚方舟只是个传说?空中楼阁只是个幻想?机器人永远不会产生思维?克隆者一定会臣服于(人类为他们制定的)既定命运?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一旦机器人(或生化人)有思维了,就可以创造自己,创造出比人类更有劳动力的奴隶,自然也不需要人类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机器人又有了感情那就不一定了!??可是,要有感情比要有思维难多少?!

也许又有人反驳,人类制造的东西,怎么可能超越自身存在呢?那么我只能说你太自信了。放眼世界,人类能掌控的部分远远小于未知的部分。未知技术是否能超越人类极限,科学家都无法下论断。人工智能②的未来,远远比人类的未来更莫测。因为他是人类人工智能的扩展和延伸。

备注:

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定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②“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 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除了计算机科学以外,人工智能还涉及信息论、控制论、自动化、仿生学、生物学、心理学、数理逻辑、语言学、医学和哲学等多门学科。

主要成果有:人机对弈、模式识别、自动工程、知识工程等等。

篇三:电子技术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电子技术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摘要:当今的世界已经迈入信息化社会,电子通信产品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类对电的开发和利用,大到工厂里面的生产流水线,小到只有不到一毫米的芯片,无一不渗透着人类对电子产品的研发智慧。回顾过去,我们看到了前辈们一路走来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展望未来,现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又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对人类电子技术发展的历程的总览以及对一些里程碑式的巨大跨越的详述,结合当今时代最新的电子技术成果,来分析很展望人类未来电子技术的前景。

关键词:电子技术;历史发展;未来前景

1引言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人们面临的是以微电子技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为代表)、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社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和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现在电子技术在国防、科学、工业、医学、通讯(信息处理、传输和交流)及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现在的世界,电子技术无处不在:收音机、彩电、VCD、DVD、电子手表、数码相机、电脑、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流水线、因特网、机器人、航天飞机、宇宙探测仪??可以说,人们现在生活在电子世界中,一天也离不开它。

从十九世纪末电报、电话和留声机的发明到现在电脑、液晶电视和超大规模计算机的应用,电子技术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如今的电子产品已经不再是奢侈品,反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它的价格降得越来越低,就像摩尔定律(注: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积体电路(IC)上可容纳的电晶体数目,约每隔24个月(1975年摩尔将24个月更改为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说的那样。

2电子技术发展历史

1)发展初期(电子管、晶体管时代)

1895年,荷兰物理学家Hendrik Antoon Lorentz假定了电子的存在。1897年,著名英国物理学家Thomson,Joseph John用实验找出了电子。188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弗莱明将制成的第一支电子管用来检测电波,标志着电子时代的到来。过了不久,美国的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在灯丝和极板之间加人了栅极,从而发明了三极管,并于1906年申请了专利。比起二极管,三极管有更高的敏感度,而且集检波、放大和振荡三种功能于一体。1925年,苏格兰的贝尔德公开展示了他制造的电视,成功地传送了人的面部活动,分辨率为30线,重复频率为每秒5帧。

然而,电子管体积大、笨重、能耗大、寿命短的缺点,使得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电子元件来替代电子管。飞速发展的半导体物理为新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理论物理学家们建立了量子物理,1928年普朗克应用量子力学,提出了能带理论(能带理论(Energy band theory )是讨论晶体(包括金属、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晶体)中电子的状态及其运动的一种重要的近似理论。它把晶体中每个电子的运动看成是独立的在一个等效势场中的运动,即是单电子近似的理论;对于晶体中的价电子而言,等效势场包括原子实的势场、其他价电子的平均势场和考虑电子波函数反对称而带来的交换作用,是一种晶体周期性的势场)的基本思想,1931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在能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半导体的物理模型,1939年肖特基、莫特和达维多夫,建立了扩散理论。这些理论上的突破,为半导体的问世提供了理论基础。

说到电子技术,就不得不提全世界非常著名的一个实验室——贝尔实验室。1947年l2月23日,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和布拉顿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点接触三极管,这是世界上第一只晶体三极管,它标志着电子技术从电子管时代进入到晶体管时代迈开第一步。此后不久,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又于1948年11月提出一种更好的结型晶体管的设想。到了1954年,实用的晶体管开发成功,并由贝尔实验室率先应用在电子开关系统中。与以前的电子管相比,晶体管体积小、能耗低、寿命长、更可靠,因此,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晶体管在众多领域逐步取代了电子管。更重要的是,体积微小的晶体管使集成电路的出现有了可能。 1956年,巴丁、肖克利、布拉顿三人因对晶体管的研究共享了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8年后,IBM360问世,计算机从而完成了电子管到晶体管的转变,计算机技术从而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集成电路时代

1952年,英国雷达研究所的一个著名科学家达默提出能否将晶体管等元件不通过连接线而直接集成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有特定功能的电路。之后,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基比尔按其思路,于1958年制成了第一个集成电路的模型,1959年德州仪器公司宣布发明集成电路,从此,电子技术进入集成电路时代。同年,美国著名的仙童电子公司也宣布研究成功集成电路,该公司赫尔尼等人发明的一整套制造微型晶体管的“平面工艺”被移用到集成电路的制作中,集成电路很快就由实验室试验阶段转入了工业生产阶段。1959年,德州仪器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集成电路生产线。1962年,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正式商品问世。与分立元件的电路相比,集成电路体积重量都大大减小,同时,功耗小,更可靠,更适合大批量生产。集成电路发明后,其发展非常迅速,其制作工艺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

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1958年,贝尔实验室制造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尽管它比双极型晶体管晚了近十年,但由于其制造工艺简单,为集成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硅平面工艺技术的发展,MOS集成电路遵循Moore定律,即一个芯片上所集成的器件,以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的速度向前飞速发展(见图1.4.1)。至今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已提高了500万倍,特征尺寸缩小200倍,单个器件成本下降100万倍。

3当今电子技术

当今社会,电子技术又发展出很多分支。例如现下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的微电子技术,此外还有应用前景相当广阔的纳米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

一: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工作速度快,微电子技术对信息时代具有巨大的影响。微电子技术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得到迅猛发展,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心脏和高科技的原动力。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光学等领域结合而诞生的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结合的DNA生物芯片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微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集成、高速度、低功耗和智能化。

在微电子技术方面,来自中国的华裔科学家施敏博士为微电子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纳米电子技术

纳米电子学主要在纳米尺度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研究纳米尺度空间内的纳米膜、纳米线。纳米点和纳米点阵构成的基于量子特性的纳米电子器件的电子学功能、特性以及加工组装技术。其性能涉及放大、振荡、脉冲技术、运算处理和读写等基本问题。其新原理主要基于电子(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人类未来科技展望)的波动性、电子的量子隧道效应、电子能级的不连续性、量子尺寸效应和统计涨落特性等。

说道纳米电子学,就不得不提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磁电子学。磁电子学是基于电子传导和磁性间的关联效应,通过磁场实现对输运特性调制的新兴学科。它涉及自旋极化。自旋相关散射和隧穿、自旋积累及弛豫、电荷自旋一轨道一晶格间相互作用等强关联和量子干涉效应,是当今凝聚态物理的重大课题。磁电子学在磁记录、磁头读出、非易失信息随机存储、自旋晶体管及量子计算机等领域将获得广泛应用,成为未来信息科学技术的主导技术。

从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器件将是电子器件发展的第二次变革,与从真空管到晶体管的第一次变革相比,它含有更深刻的理论意义和丰富的科技内容。在这次变革中,传统理论将不再适用,需要发展新的理论,并探索出相应的材料和技术。在纳米电子技术中,将大量用到量子物理的相关内容。 三:光电子技术 光电子技术是由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而成的新技术,涉及光显示、光存储、激光等领域,是未来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

光电子技术又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围绕着光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和接收,涵盖了新材料(新型发光感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衬底材料、传输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微结构等)、微加工和微机电、器件和系统集成等一系列从基础到应用的各个领域。光电子技术科学是光电信息产业的支柱与基础,涉及光电子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等前沿学科理论,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学科。

4电子技术前景展望

人类目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现在世界上

最小的芯片的宽度仅有一个人手指相邻两条指纹的大小,然而其集成度却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水平。虽然根据摩尔定律的预言,电路的集成度终将到达一个极限。然而随着纳米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不断发展和渐渐成熟,未来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终将实现巨大的进步。我们目前所用的光纤通信就跟光电子学息息相关,这种通信方式相对于我们平常使用的无线电通信有着很多优点,例如它的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无辐射,难于窃听,抗电磁干扰,通信质量佳等等都是无线电通信难以比拟的。纳米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终将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产业革命,将使得未来人类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未来的电子系统和装备都将运行在量子力学原理之上。对这些微观世界里面物质运动规律的研究必将给人类科技带来巨大的变革。我们的网速会更快,我们所用的电子设备会更小,然而质量、精度却会更高,我们的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会更快,电脑电视的图像显示会更加清晰 ??而这些,同时又会带动航天产业、服务业、国防、通信以及医学等等相关产业的巨大前进,并最终带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结束语:人类在电子技术这条路上一路走来相当不易,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电子技术一直在向高频,高速,低能耗,多元化发展,无数科学家倾其一生为电子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是现在,仍然还有很多科学家及工程师在研究着世界最前沿的电子技术。正是因为有这些人不屑的努力,我们的电子技术的前景将会更加光明,人类社会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增国,《电子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2】梅遂生,《光电子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毕克允,《微电子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姜岩峰 ,《硅基纳米电子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篇四:怎样正确认识人类未来的发展

怎样正确认识人类未来的发展

2102级生物工程

【摘要】人类的过去和未来问题,是人类文明亟待深入探讨和再认识的问题。有了正确地认识,才能在地球灾变而失去人类生存的条件前,及早的准备人类未来的出路问题,为进一步发展人类文明找到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人类 未来 发展 生态文明

大量的考古研究证明:每隔十五万年地球电磁场就有一次较大的波动。一亿二千万年前的特大灾难,使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绝迹;六千万年前的特大灾难,使恐龙等动植物灭绝;化石证据表明,每三千万年就发生一次大灾变,都发生生物灭绝现象。二百万年里,上海地区发生了五次较严重的海侵;冰川考察证明,相对温暖期与相对寒冷期的间隔约一万三千年,最近一次相对温暖期大约持续了一万二千年。??考古研究让人类进一步认识了自我,考古研究也让人类不寒而栗。大量的证据表明:威胁人类生存的大灾难已经临近!人类在地球上的好日子不会超过两千年了。

地球人类是宇宙文明的一个分支,经过五千余年的再发展历程,终于实现了文明在地球的初步复兴。当人们陶醉于现代技术繁荣时,逐渐发现技术繁荣的反效应在向人类拼命的报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物链失调逐渐加剧,??人类自己竟把自己生存的地球破坏得千疮百孔,使地球逐渐失去良好的生存条件。 从地球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的社会状态估计,地球人类比较好的生存条件还有六十年,六十年后,将出现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危机;人口压力危机;生态失调危机;自然灾害加重的危机;战争狂人挑起的世界大战危机。每种危机都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的生存。如果六种危机同时发生,将出现地球文明的相对萧条期。

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文明面临着更加残酷的自然动荡的威胁。由于放射性元素计时法存在有电磁场条件所决定的阶段性偏差,所以对自然大灾难将在什么时候到来的估计不能较准确的知道。但,早晚它是要来到的。宁可信其短,不可信其长;宁可信其早来,不可信其晚来。从现在起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常备不懈,有备无患。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报复。”人类通过对工业文明时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冷静思考和深刻反思,认识到必须建立一种以生态产业为标志,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为特征的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呢,学界有不同的看法。1987年,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中国学术界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叶谦吉教授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这是从生态学及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看生态文明。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Ecological Democracy)一书中,明确使用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这一概念。并将“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industrial civilization)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而我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先生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也有人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有学者这样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以追求人类与环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既不同于以牺牲环境谋求发展的工业文明,也不同于以牺牲人的发展来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早期文明,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同步发展的自觉和谐。虽然生态文明已初露端倪,但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对漠视自然、非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文明的扬弃,因而可视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文明。i学者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解释大同小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良性循环,并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区分开来。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ii

时代呼唤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在经历了大自然的惩罚之后作出的必然选择。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我们依稀看到了生

态文明的曙光,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依然漫长,任务依然艰巨。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当代青年有必要承担起责任。

当代青年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树立生态价值观,也就是生态意识。所谓生态意识,是指对生态环境及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感觉、思维、了解和关心工业文明引起的生态危机,从反面刺激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心,使科学界觉察到了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性,这种研究的结果又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态意识。这就要我们摒弃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文明的这种价值与工业文明的成败紧密相关。生态文明要求形成“人——自然”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人一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即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要同时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生态文明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但有物质和精神需求,还有满足自身生存发展、休养生息、享受自然美、安全、健康、舒适愉快的生态需求。长期以来,社会的发展强调了人的物欲即物质需求,压抑了人的生态需求,使人性和社会都呈现出某种病态,现代工业文明更使这一病态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生态文明张调满足人的生态需求,提高人的整体生活素质。当代青年要自觉的树立生态价值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整个社会起带头和先锋作用。

青年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力,也是人类的生命力,他们是人类的未来。

生态文明既是工业文明的继承,又是工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发展意味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整体转变,包括价值观念的转变、过度消费向适度消费的转变、食物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人口生产模式的转变、灰色文明向绿色文明的转变、科技发展方面的转变、不平等社会向平等社会的转变,等等。我们对生态文明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和憧憬,那么,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奋斗吧!

参考文献:

刘兴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 2006,09,139~141.

刘兴先:生态文明: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理论观察,2000,05.

潘岳:生态文明:延续人类生存的新文明,中国新闻周刊,2006,37.

申曙光,宝贡欲,蒋和平: 生态文明——文明的未来,浙江社会科学,1994,01.

何文君,全小梅:绿色消费的障碍因素分析,消费经济, 2001,2.

篇五:纳米科技与人类发展的未来

西南大学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题目:

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专业:机械类

年级:2009级

学号:222009322210230

姓名:程磊

指导教师:聂明

成绩:________

时间:2010年12月16日

纳米科技微探

摘要

纳米科学与技术是新兴的前沿与交叉领域,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不断增加对该领域的投资强度。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将会对人类的健康、安全、环境、及现有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等提出新的挑战。本文内容包括:界定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含义;总结有关纳米技术的科学知识现状;简析已经在使用的以及将要使用的纳米技术;对这些技术的应用进行前瞻性研究。

纳米科学与技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和开发在中国也受到了广泛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纳米科学与技术的正负效应都正在显现。如何发挥纳米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浅显的研究

关键词 纳米 纳米技术 微探 发展 应用

引言

三、五年前,除了为数不多的科技工作者和极少数企业之外,纳米、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这些名词还鲜为人知。然而,时至今日通过各种媒体的介绍,特别是股市的热炒,纳米、纳米科技、纳米材料已逐渐成为寻常百姓茶佘饭后的谈资。比如:山东济南的“小鸭纳米洗衣机”,青岛“双星纳米鞋”以及“美菱纳米电冰箱”和“安 然纳米”保健品等一些纳米材料产品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纳米科技被称为21世纪人类继电脑互联网、生物基因之后的第三大高新科学技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纳米技术是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的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还会是一次产业革命。”纳米技术将会彻底改变我们人类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那到底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呢?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了解和分析。

正文

纳米是物理学上的一个长度计量单位,它跟米、毫米和公里等的含义没有两样,它是英文“Nanometer”的中译名“纳诺米特”的简称,英文中的前缀“Nano”是十亿分之一的意思。1纳米(nm)=1/1000微米(um)=1/1000,000毫米(mm)=1/10亿米(m)

1纳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5-10万分之一,把一个纳米放到一个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一个乒乓球放到地求上差不多是一样的比例。纳米尺度如此之微小,在1982年之前整个人类都没能够发现它,直到1982年美国一位科学家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人类才看到了纳米世界。从那以后世界便诞生了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就是纳米科技。

一 纳米技术

以1-100nm尺度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称之为纳米技术。

毫米技术——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和改良蒸气机引发第一次工业产业大革命。

微米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电气(微电子技术)时代。即第二次工业产业革命。 纳米技术——以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为标志,引发第三次工业产业大革命。

二 纳米材料及应用

当物质经过纳米技术处理以后所组成的材料就是纳米材料。它是由很多原子、分子组成的具有纳米结构特征的物质。它与常规材料不同的是,它有着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一些奇异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比如:磁性、导电性、过红外线强吸收和所射作用、紫外线阻隔及强吸附性和灭菌作用等。

1、自然界的纳米现象

人的牙齿骨骼(纳米结构)。人死后,几百年牙齿骨骼都不烂掉。荷叶上的绒毛(绒毛的尺度是700纳米)使荷叶从来不沾水。(自洁效应)

2、 应用材料

复合纳米陶瓷具有坚硬柔韧的特性;纳米铜具有不导电的特性;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军事、信息、通讯、微电子、环保、医学保健领域等:

1、医药 使用纳米技术能使药品生产过程越来越精细,并在纳米材料的尺度上直接利用原子、分子的排布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药品。纳米材料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的传输更为方便,用数层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器只需检测少量血液,就能通过其中的蛋白质和DNA诊断出各种疾病。

2、家电 用纳米材料制成的纳米材料多功能塑料,具有抗菌、除味、防腐、抗老化、抗紫外线等作用,可用处作电冰霜、空调外壳里的抗菌除味塑料。

3、电子计算机和电子工业 可以从阅读硬盘上读卡机以及存储容量为目前芯片上千倍的纳米材料级存储器芯片都已投入生产。计算机在普遍采用纳米材料后,可以缩小成为“掌上电脑”。

4、环境保护 环境科学领域将出现功能独特的纳米膜。这种膜能够探测到由化学和生物制剂造成的污染,并能够对这些制剂进行过滤,从而消除污染。

5、纺织工业 在合成纤维树脂中添加纳米SiO2、纳米ZnO、纳米SiO2复配粉体材料,经抽丝、织布,可制成杀菌、防霉、除臭和抗紫外线辐射的内衣和服装,可用于制造抗菌内衣、用品,可制得满足国防工业要求的抗紫外线辐射的功能纤维。

6、机械工业 采用纳米材料技术对机械关键零部件进行金属表面纳米粉涂层处理,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耐磨性、硬度和使用寿命。

我国纳米技术已广泛地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如:我国首都音乐厅的窗户玻璃就是采用纳米技术的制造工艺,可在下雨或下雪的时候产生自洁作用。还有我国首都 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也是此工艺制成,亦可达到防灰防雨之作用。纳米级的药物和营养保健品可以不经消化直接完全吸收,快速查出目前尚示发现的身体潜在的疾 病,快速调整达到健康效果并且除病根,而健康总投资是普通技术生产的产品的五分之一。

1克纳米药品可以代替1吨的传统药汤,因为纳米药品具有非常强的靶向性,它进入人体之后像巡航导弹一样可以到处游走,专门寻找杀死癌变的细胞和病变的细胞。

·纳米探针能及早地发现癌细胞,并能及早诊断病情。

·纳米技术已攻克乳腺癌。

·纳米眼球不仅可以像真眼睛一样同步移动也可以通过电脉冲刺激大脑神经看到精彩世界。 ·纳米可称出能量十亿分之一克的物体,这十亿分之一克刚好是一个病毒的重量。

三 纳米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1、研究形状和趋势

世纪之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十分紧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美国已成功地制备了晶粒为50urn的纳米cu材料,硬度比粗晶cu提高5倍;晶粒为7urn的pd,屈服应力比粗晶pd高5倍;具有高强度的金属间化合物的增

塑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晶粒的纳米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希望,根据纳米材料发展趋势以及它在对世纪高技术发展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世界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在部署本来10~15年有关纳米科技研究规划。

2、国际动态和发展战略

1999年7月8日《自然》(400卷)发布重要消息题为“美国政府计划加大投资支持纳米技术的兴起”。在这篇文章里,报道了美国政府在3年内对纳米技术研究经费投入加倍,从2.5亿美元增加到5亿美元。《美国商业周刊》8月19日报道,美国政府决定把纳米技术研究列人21世纪前10年前11个关键领域之一,美国基础研究的负责人威廉姆斯说:纳米技术本来的应用远远超过计算机工业。1988年法国人首先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到1997年巨磁电阻为原理的纳米结构器件已在美国问世,在磁存储、磁记忆和计算机读写磁头将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和技术领域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源泉,新的规律新原理的发现和新理论的建立给基础科学提供了新的机遇。

3、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纳米材料研究始于80年代末,“八五”期间,“纳米材料科学”列入国家攀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分别组织了8项重大、重点项目,组织相关的科技人员分别在纳米材料各个分支领域开展工作。目前,我国有60多个研究小组,有600多人从事纳米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我国纳米材料基础研究在过去1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研究成果。已做到纳米微粒的尺寸可控,并制成了纳米薄膜和块材。在纳米材料的表征、团聚体的起因和消除、表面吸附和脱附、纳米复合微粒和粉体的制取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新,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成功地研制出致密度高、形状复杂、性能优越的纳米陶瓷;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纳米氧化铝晶粒在拉伸疲劳中应力集中区出现超塑性形变;在颗粒膜的巨磁电阻效应、磁光效应和自旋波共振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纳米类钙钛矿化合物微粒的磁嫡变超过金属gd;设计和制备了纳米复合氧化物新体系,它们的中红外波段吸收率可达 92%,在红外保暖纤维得到了应用;发展了非晶完全晶化制备纳米合金的?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椒ǎ环⑾秩旅苣擅缀辖鹬械姆闯all-petch效应。近年来,我国在功能纳米材料研究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首次利用碳纳米管作模板成功地制备出直径为3~40urn、长度达微米量级的发蓝光氮化像一维纳米棒,并提出了碳纳米管限制反应的概念。该项成果被评为1998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在高压釜中用中温(70℃)催化热解法使四氯化碳和钠反应制备出金刚石纳米粉,论文发表在1998年的《科学》杂志上。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还发表题为“稻草变黄金---从四氯化碳(cc14)制成金刚石”一文,予以高度评价。我国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研究已有10年的工作基础和工作积累,在“八五”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几个纳米材料研究基地。综上所述,“八五”期间我国在纳米材料研究上获得了一批创新性的成果,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为我国纳米材料研究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纳米材料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院部级自然科学一、二等奖3项,发明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申请专利 79项,其中发明专利占50%,已正式授权的发明专利6项,已实现成果转化的发明专利6项。 结论

纳米技术的许多应用没有引起新的健康、环境或安全方面的问题,例如,纳米技术在计算机芯片上一定数量节点上的应用,数据储存装置比如硬盘中的纳米薄膜的应用。在纳米尺度的游离颗粒引起人们对健康、环境、安全问题的关注及它们的毒性不能从同种化学组成的大尺寸物质的毒性推出。这种区别主要来自两个尺寸依赖因素:相同数量小颗粒有比大颗粒相对大的表面积,相比大颗粒而言纳米颗粒会有可能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相对容易渗入细胞内。暴露在周围环境和室内的自然的和污染产生的纳米颗粒是很普遍的,大多数的人和许多行业的工人暴露在高浓度的没有明显害处的纳米颗粒中。毒理学的研究主要是用低毒性、低表面反应活度的纳米颗粒来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些颗粒在肺中引起炎症的能力和细胞与颗粒的大量表面间(可能携带着活性金属和其它化学物质)的反应之间有一

定的因果关系。虽然将新的人造纳米颗粒以足量引入人体以致其剂量等同于空气污染时的剂量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制造场所和研究试验室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限制暴露来控制潜在的危害性是很重要的。并且,看起来很可能工业界的需要将会随着多种具有不同特性的纳米颗粒的发展而实现,这也可能形成具有大的表面反应活性和有较强穿透细胞能力的纳米颗粒产品,从而进入血液或破坏组织。目前量化纳米颗粒尤其是纳米管的方法有严重的问题。这里需要更多的有关工业安全、流行病方面的证据并利用不同颗粒计量学来指导法规制定人。这要求研究恰当的仪器学和测试标准。直到在同行评审的文献出版研究结果之前,要全面评价纳米颗粒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和它们在环境媒体中的行为是不可能的。在知道更多有关纳米颗粒和纳米管对环境影响的信息之前,我们建议尽可能的避免人造纳米颗粒和纳米管向环境的释放。如果纳米技术要持续发展,纳米材料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中将会广泛使用。使其对健康、安全、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跟上它预计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考虑怎样将这些风险控制的方法合并成一些相关法规框架,就像那些有关雇员和消费者安全方面的法规框架。

参考文献:

1. 纳米科学与技术:机遇和不确定性 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皇家工程院

出版ISBN 0 85403 604 0 The Royal Society 2004

2. www.3ihome.com/pdfdir/3i_nanotech_techpaper.pdf

3.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沿,维纳电子技术,2002(1);2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