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骆冬青:激发的智慧—谈谈高考作文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9:27:13 高中作文
骆冬青:激发的智慧—谈谈高考作文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骆冬青:激发的智慧—谈谈高考作文作文

激发的智慧

——谈谈高考作文

骆冬青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毋庸置疑,高考作文的第一要务即“审题”,而“审题”的要点就在于“切”。高考作文有限制,但也有自由。考生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仅仅看到了限制,却忘记自己仍然拥有的广阔的发挥空间。高考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所以开头、中间和临门一脚,都须讲究。写议论文,要学会将情感投注到理性之中,这样你的“议论”才能插上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高考作文 审题 切题 被逼自由 反对空论

一 切到“痛”处

高考作文的限定很多,但最大的限定就是给定了一个“题目”,所有考生都必须按照给定的“题目”来写文章。对于考试来讲,这是必然的、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正常的。这就给高考作文提出了首要的要求:考生必须好好“审题”,写出来的作文才可能符合“题意”。反之,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任意写一个东西,有可能是准备好的,这就失去了公平。所以,在题意的限制下作文,是高考作文最重要的要求。

什么是好的审题方式?要点在于切题。如果构思的过程能够很好地切题,那么,文章写作就有了最重要的基础。什么叫切题?“切”,用锋利的物品对准目标,垂直向下,叫“切”。有一年过春节,有人送了一条冷冻的狗腿给我,我该拿这条狗腿怎么办呢?要先把它用刀切开。一般的刀切不动,我找了一把很锋利的刀,切的时候用力向下,突然感觉到一种“晶晶亮、透心凉”的爽利,一种很冷酷、很亲密的快感,按住狗腿的那一只手感觉到很舒服——手指头已快被利刃切到骨头了!那个春节过得很惨……但这让我很好地领悟到了什么叫“切”。“切”就是要透过皮肤,透过脂肪、血脉……透过好多东西,直到骨头!

“切”,一个垂直向下的动作,一种压强极大的深入方式。这在写作中就体现为经过选择之后从某一方面对主题进行深刻的阐发。这是作文对审题所作出的要求。也就是说,当我们在面对一个既定的命题的时候,尽管它“横看成岭侧成峰”,具有无限的以供发挥的可能性,我们却并不一定要兼顾全貌,但求“风景这边独好”——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独景”,来展现对连绵山岭的独特理解。譬如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考“智慧”,由于提示语中给出了“经验”“能力”“境界”“自身的景象”等各种提示词,让众多“胆小”的害怕“跑题”的考生在短短的800字的文章中,硬是包罗涵盖了所有提示语中所涉及的概念,并给它们扯上生硬牵强的逻辑关系——这只是“读”了题而已,并非“审”题,更谈不上“切”题,这种写法徘徊在概念的表层,没有从任何一个角度深入至“智慧”的内核。

因而,“周全”未必“安全”。如果敬畏提示语或材料中的每一个字,则我们就从根本上丧失了提刃的勇气,更不必说准而狠的切杀了。要知道,题意只是构成了一个供考生发挥自己平生所学的空间,而不是一道容不得半点违拗的圣旨。考生首先应当拉近自己与题目的距离,在“审”与“切”中凝神其间,使之成为一个承载自我心灵的载体。

高考作文的题目,往往都是比较宏大的主题,由一些大的概念构成。即便是看似具体乃至具象的事物,作为高考作文的题目,也必须引申为高远的概念或观念。这是合理的。那么,面对看似宏大的概念,我们如何下手?——必须“切”下去,一直切到我们自己的感觉,切到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种特别的感觉,从何而来?我想,就是你“切”到了自己。“切”不到自己,比如,写“青春”却找不到你对青春的任何感觉,完全跟自己不搭界,那么,你就没有进入到这个题目,也就没有进入到这个题目所规定的构思状态。要把自己“感”到题目当中去,把自己整个儿的感觉、感受、感悟,“感”到“题意”之中。否则,你切的还是“狗腿”,你写的文章就缺乏自己的直觉。那么,文章就不可能深入到“题意”的核心。

所以,审题的关键,就是你首先自己要进入到题目当中去,要自己作刀来切入,要切到你自己的痛点、痛处。没有找到那种“透心凉”的感觉,没有体验到那种“透心凉”之后的疼痛,那就还未真正切到内心深处。我们中国人一般说“心疼”,指的是一种深层的情感,一种深挚的关切。我说的“切”,说的“疼”,其实,就是要唤起“心疼”的感觉。当作文的“题意”,与我们自己内心深处最重要、最温柔、最娇嫩,同时也是最坚定、最固执、最强硬的部分,在“切”时相遇,痛感之后快感并生,那么,我们就寻找到了文章乃至生命中最牢靠的基石。

作文中的“大路货”,往往是在概念上兜兜转转,空话多而实感少,写自己没有真切体会和感悟的东西几乎成为一种“新常态”。这就说明我们的切题有问题,写的只是几句正确的废话,而不是自己想写的,不是自己觉得很重要的,未能跟自己的内心世界、跟自己心痛心疼的某种体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作文你连自己都打动不了,还能指望用它来打动别人?

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题目,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可是更需要一个投入或曰“感”入的过程。无论如何,这个过程不能省。没有任何预先的准备可以全然替代临时的思考,美文是别人心中的“美”,心灵鸡汤也不会放诸各题而皆准。一切相关的准备只能作为调动考场作文灵机“急”动的积累,说到底,要把一切知识、经验、感悟、智慧……化作自己手上的一把利刃,直刺向题目最核心的部分。尽管留给写作高考作文的时间急迫得要命,可是考生在此时更需要把真实的生命投入其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构思的起点,就在于“审题”;在“审题”时,如同在“审美”中一样,需要真切的生命和心灵的灌注。当“题意”与你的心灵在“碰撞”“切入”下,相互进入,融合为一时,它就跟你内心深处的某种体验很好地挂上了钩。这就是“审题”过后,必须切题,切到自己内心最重要的地方。在考试那么短的时间里,找到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那就够了。高考作文篇幅有限,不用你想那么多,你想多了,就真的“想多了”。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如何找到对自己来说感觉最深刻、最痛彻的某个点,从这个点出发来写,就有了自信的根基。只有这样审题、切题,你才能超越其他同学。每年高考每个省都差不多有几十万人参与,最容易发生的就是跟人家“撞车”。“心往一处想”,在高考作文中是可怕的。而发生“群体性”事件,出现大面积的平庸、呆板、格式化的文章,其源头就在于不能自己感受、思考问题。无论是为歌颂而歌颂,还是为批判而批判,都在口号式的叙述与呐喊中透出底气的虚浮。要避免,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只写自己具有的感觉、感受、感悟,这些别人未必有,即便有,但他人的感觉、感受方式跟你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在群体中生活了太久而找不到自己,很容易把别人当作自己,把别人的思想误认作自己的思想。为什么成年人往往觉得一些儿童的诗作很惊人、一些孩子画的画作堪比天才?因为他们还没有被一些公共的知识、真理所侵染。每个孩子都还只是他们自己本来的样子,他们写的、画的,就是他们每一个独特的自己。这种原初的坚守常常能震撼已经见惯太多常识的成年人。因此,如果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需要一定程度上把头脑中属于公共的、他人的内容驱逐出去,用纯粹的自我去构思即将要书写的文章。写作时不妨稍作停留,确认一下,脑海中的素材,究竟是我独有的,还是稀松平常到不会有人再愿意多注视一眼的“大路货”。只有当你写的是自己,是自己的性情气质、生命意志、思想才华……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找到了“我”,找到了独特的“世界”,我们就在限定的“题意”中,找到了一个自由的天地。

二 被逼自由

在那么多的限制之下,写考场作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享有自由?即使在生活中,自由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在一定的法律、道德框架内行使我们的权利。考场作文同样如此,它既让考生舞蹈,却又禁锢考生以镣铐,使考生只能在符合题意的空间里驰骋上下。因此,高考作文的自由,是一种带有限制的自由。然而问题是,很多考生只看到了限制,看不到自己仍然拥有的广阔的发挥空间。他们把限制放大了,他们在已有的局限之中又进一步给自己画地为牢,于是,千军万马过后,“路”反而没了。

这种自我限制首先体现在文体的确定上。高考作文有一项规定,叫作“文体不限”。对此,好多教师和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我感觉其中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对“文体”的理解过于宽泛,使得中学生未能有效利用“文体不限”的规定。“记叙”“议论”两个文类,似乎涵盖了全部“文体”,这种“大而化之”,这种思想意识上的模糊体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写作才华的发挥。众所周知,通常所谓的“记叙文”“议论文”是给学生练习用的训练式文章,并不是独立文体,这种训练式文章,对初学者或可有方便之效,对高中生,我以为早就该进行提高式的文体训练了。高考中出现的“记叙文”“议论文”,其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或许,都与针对考试的不恰当训练有关。

其实,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许多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小说这种文体,还可以分为许多种类,例如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爱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你很难想象用读侦探小说的方式读《红楼梦》,或是用读武侠小说的方式读卡夫卡。也就是说,每种小说有每种小说固定的程式,带给读者的也是不同的阅读感受。散文中,可以划分出来的文体,也是纷繁复杂的。这么多不同的“文体”,给我们不同的程式,也给我们不同的期待。假如失去了丰富复杂的“期待”,也就失却了创造的动力,我们的文章就成为用蛮力制造出来的一批批没有灵气的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复制品。当仔细回想学过的那么多文体,考生应该能够发现,有那么一种文体特别适合自己当下想要表达的情感。于是,考生或许就有了一种“底气”和“依据”,就有了自由选择的可能和空间。

所有的文体本就不是既定的,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谈论过这个问题,任何文体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发生递变——文体之间相互渗透,打破彼此的边界,诞生出新的文体。“杂交”与“寄生”,“创构”与“解构”,在文体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方式。也就是说,高考作文,我们可以写的文体有无限多种;甚至,我们可以自己创造一种文体。开放了“文体”观念,就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眼界,就可以放飞我们的想象力!而通常认为的记叙、议论这样的两分法之所以是错误的,就在于把那么复杂、那么丰富多彩、那么具体细致的“文体”期待给忽略掉了,让考生无法选择。考生眼前本应有无数条路可以选择,而考生却只给自己留了两条路,这两条路就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这样就很难走了。本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现在却告诉你,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这就把原本具有的无限可能的选择,变得狭窄化、狭隘化、狭小化了,最终,让考生无法选择。

缺少“文体”感,令考生丧失了文学的想象力,丧失了一种自由思考的心境。在高考时发挥自己积极、自由的想象力,是高考作文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最近几年,情况却不大好,个人感觉,似有下滑、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是文章变得幼稚化。这主要体现在记叙类文体上,高考作文写得像小学生的作文。高中毕业生已经成人,为什么写的作文还那么幼稚?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体”的理解有偏差,还是写那种训练体的所谓“记叙文”。在写这样的“记叙文”时,还要求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这就形成了一种荒谬的局面。高中生,还在“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这种低级的层次上写作,幼稚化,甚至弱智化,就成为必然的结果。我们很多很多同学都知道,往往是要求我们写真人真事,却变成逼得我们必然撒谎,真是悖论呀!所以,有人说,自己的第一次撒谎经历就从写作文开始——“真人真事”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解放了“文体”观念,才能解放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才能让学生的心灵远游。那么,目前学生迫切需要的就是假设、虚构,就是无羁的想象和创造了。在一种想象的情境中,我们却能够真正地进入一种特别的情感世界。当我们表达自己真心感觉到的喜怒哀乐时,却正需要我们用虚构的方式来完成。而且,高中生正值青春期,裹挟着强烈的激情,怎么会被“真人真事”这样的生活经历限制住呢?不应该。作为高中生,我们已经成长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应该在写作中追求文学的、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真实。当我们在写“真人真事”的时候,或许书写的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但其中的情感却可能是虚伪轻浮、不堪一击的;而在文学的虚构中,想象的情境未必真实,但它有生活的原型,倾注其中的情感是真实而汹涌的,自然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突破这种“真人真事”的限制,才能在写作的时候进入到自由飞翔的状态,而不是让自己一直低低低,低到尘土里。

面对高考作文,无论是教师还是考生,似乎都表现得太过于诚惶诚恐,以致画地为牢,并时不时地警诫自己:只要跨出一步,便是万劫不复的死地。事实上,正是这种诚惶诚恐将很多考生逼上了绝境。而高考中“文体”的开放,逼着考生打开心灵的枷锁,去自由地选择,去将自己最深刻、最主要、最美好的东西,用一种最精练、最自信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展示不是千篇一律的卑微模样,而是注入了个体最真实而深切的情感,从尘埃里拔地而起,一飞冲天。

有人认为,贵族精神是阅读《红楼梦》的前提之一,而这在当下却是严重阙如的。为何贵族精神对于阅读《红楼梦》而言如此重要?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照应了《红楼梦》的精神内核,也彰显了作者的写作姿态。具有卑微的奴隶意识的人不可能读懂钗、黛、玉,也不可能与曹雪芹进行平等的对话。

写作的时候需不需要贵族精神?高考作文无疑是不自由的,限定的时间,限定的字数,限定的题目……这一切都构成了考生写作的枷锁。而一旦在心理上对这些限制“投降”,作文就成了一种消极的抵抗。在这种“消极”中,创作应有的想象与积极就会被消磨殆尽,考生可能就会去背诵一个一个的事例,套用一个一个的标签,不管是否合适,只管以完成字数为最终目标。而真正的贵族,是即使戴上镣铐,也不会丢盔弃甲仓皇而逃的。他不会因为一些限制就放弃全部的自由,而是会在允许的空间里,从容而高傲地指点江山。尽管高考作文有着诸多限制,但真正智慧的考生,定懂得如何利用这些限制,将其幻化成为调动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有利因素,在这种逼仄的不自由中,最大限度地抓取自由。

因此,我们的学生要骄傲一点,再骄傲一点。不去做考题的奴隶,而是去做它的主人、挚友与恋人,在禁锢中突破文体的局限,在限制中显示身手,即使是被“逼”出来的,也要高贵地完成这场漂亮的战役。

三 亲爱的,你慢慢飞

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怎样叙事?这是高考作文写“记叙”类文章的主要关切。高中毕业生已经读过无数文章,仅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也足够揣摩、借鉴之用了。可是,到写作的时候,许多考生却自动地把自己“幼稚”化了——语文教师教给的好多叙述技巧,在写作时却很难调动出来。

我想,只有注意运用多种手段,精心裁剪,巧妙构思,才能使这短小的“记叙”类文章焕发光华。这就要求,文章切入要害必须“快”。千字文难写,难在哪儿?你要把所有的精华部分一下子都呈现出来。最好是一看到你的开头,就被吸引住、诱惑住,忍不住想要看到底,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求考生好好揣摩,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文章可以是重点写一个人物,或者一个情节、一个场景,但是都要在头脑里构思:这些内容怎样在这个很短的文章里呈现?考生们都学过倒叙、插叙、补叙之类,但是,很可怕的,到了作文中这些都没有了,都变成了从头至尾的平铺直叙。平铺直叙是写文章的大忌,一路平铺直叙下去,800字很快没了,想调动什么也调动不出来了。一位作家请契诃夫看他的小说,求教为什么写得不精彩。契诃夫看完说,你把小说前边的一部分砍掉,再把后面的一部分砍掉,再看看。那个人这样试了后,觉得似乎比原来好了很多。就是说,他保留了最好的那一块,反而精粹、集中;有时候没有“结尾”,却能引人无限遐想,“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就变得不一样了。通过剪裁,将核心凸显出来;为了精粹,还要调动倒叙、插叙等方式。叙事性文体还要注意选择叙事的角度,看从哪个人的角度来讲故事才最适合。小学生式的第一人称叙事,再加上平铺直叙,这样的考场作文常常是最平庸的。

因此,精心剪裁,才可以很快切入到你要表达的主题。很快地切入,很快地退出,就可赋予文章一种艺术的意味。

集中到叙事的核心,人物、情节、场景,就要注意少叙述,多描写。叙述的特点在于陈述“过程”,着力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描写则注重具体描绘人物或景物的状态、样貌,尤其是事情发生发展的细节和特征。一旦展开叙述,可贵的篇幅很快就浪费了。大家应当把力量集中到主要的、关键的人物,以及情节与场景的描写当中。电影《让子弹飞》,开头是土匪头子带人在铁道边拦截县长,土匪头子瞄准后打了一枪,好像过了好久,没有听到声音,旁边的土匪说要不要再打一枪,那个土匪头子很拽,很淡定地说:“不,让子弹飞一会儿。”“让子弹飞一会儿”,就将本来很短的时间赋予了长度。有的电影里,当子弹从枪口出来,似乎“滞空”,缓缓推进,让人观察到其飞旋与前行的样态。为什么要把“子弹飞”的过程拉长?原来,在这一刹那,在这短短的决定人的生死的瞬间,对观众的重要性却超出了通常的许多时光。把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拉长,让观众“看到”,就能够有效地调动观众的情感。所以,它必须要拉长。歌里面唱的“马儿啊,你慢些走”“亲爱的,你慢慢飞”,都表达了用空间换时间,让时间“慢”下来,才能够仔细观察细节的意向。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谷中的一条公路边,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驾车人:“慢慢走,欣赏啊!”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这句话说出了美的真谛。美就是要慢下来,慢下来才能够好好欣赏。所以,描写就是让文章慢下来,在某个重要的地方慢下来,把慢下来的节奏用来描写,在这种描写当中进行各种各样的刻画。只有经过这样的刻画,经过这样一种艰难复杂的心理过程,你的文章才会变得有血有肉。

写文章有时要慢下来,其实有时也需要快起来:描写的时候要慢,叙述的时候要快;到主要情节的时候要慢,次要情节的时候要快(甚至可以舍弃掉)。这样进行裁剪,我们的文章才会精练、精彩。突出最重要的一切,最后还要画龙点睛——点的“睛”是什么?值得考生们好好想一想。当我有某种意识、某种意图、某种意想、某种想法,贯穿到其中的时候,前面的所有东西一下子活起来了,一下子飞起来了。这就是“临门一脚”。怎样实现这个“临门一脚”?没有临门一脚,满场跑,跑到最后都是白跑。所有的奔跑都是为了这一脚,为了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把它找到。要让你的文章飞起来,就要踢出这临门一脚。这一脚,把之前的“慢”一下子变成了“快”,准准地射进了“门”。

四 反对空论

议论类文章似乎是好多教师、学生最宠爱的一类文章,好多教师要求学生高考时写议论文,以为这样能得个保险分。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现在没有保险分这回事。因为许多所谓的“议论文”,都是训练式的,往往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并没有独立的见解、优美的表达,非常乏味。高考阅卷时,看了那么多所谓的“议论文”之后,确实会产生很不好的生理反应,都想直接把它吐掉。写让人家想吐掉的文章,可能得高分吗?

首先,“议论”文类下,包含着许多文体,有高头讲章式的论文、专著,更多的是哲理性的散文、批判性的杂文、抒情性的随笔,等等。要之,这些文章中,既有坚强的逻辑之“骨”,又有强烈的情感之“风”:“风清骨峻”,文章才会有“光华”。

可是,无论你选择何种文体进行“议论”,都需要找到生发“议论”的“论点”所在。这是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很重要的写作基点,它必然跟我们的感觉、感受、感悟相关。我们只有由此出发,才能把议论文写好。空洞的所谓“议论”文,只能谈谈公理、常理、大道理,缺乏独立的见解,更没有深刻的情感,只能令人生厌。

“议论”的内在逻辑,就像学生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所昭示的那样,由一个可靠的前提,根据严密的概念、推理,到达判断。其中的“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直到最后“证毕”,都包含着严密的思维结构。所以,只要你弄通几何学,就懂得了论证的方法。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上有一行字:不通几何者不得入内。因为哲学思辨的最好的范式就是几何。应当重视“议论”文的“讲理”,知道“讲理”,就要注意逻辑推理。最近几年高考中,总有“不讲理”的议论文。比方说写“拒绝平庸”,就写这样几条:拒绝平庸,我们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拒绝平庸,我们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拒绝平庸,我们要……这样的文章,让我们想到了什么?说的似乎都有道理,可是却与题意差之千里。这种“万能”的文章,是万万不能写的。因为,缺少了关键部分——概念分析。

写议论文,任何题目都需要有很好的概念分析,分析概念的时候,要努力从某个角度把自己切入其中,寻找到独特的见解。否则,你所写的议论文就没有自己的感觉,没有自己的情感,就不可能“议论风生”。“写议论文要情感干什么?我写的议论文跟数学、物理、化学课本一样的。”这样想就错了。科学定理在书上是现成的,但当初得到这些定理时,却充满了奇迹,充满了灵感,是思维的一种跳跃。所以,在自然科学中,同样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作过程中,必须体现出一种创造的精神和审美的灵性。“议论”类文章,同样需要作者的思维有一种跳跃,有一种拓展,有一种飞翔。也就是说,我即使写出像几何学那样逻辑严密的一篇作文,它也未必是合格的。因为,如果你论证的是尽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而没有自己的体会感悟,从立意上,已然失败。何况,许多文字,像几何学那样,只有抽象的“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干巴巴的不见一点儿“水分”,没有自己的感觉、感情和感悟,把学到的“语文”丢到了九霄云外,这样的训练体“议论”,能不糟糕吗?所以,为了提炼观点,为了得到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命题,必然要把自己带入,从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找到这个点,从这个点扩展、发展,寻找到独特的判断。这就表现为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成果。“讲理”对高中生而言是一个难题,要学会遵循其规则;在此基础上,又得注意,不能讲别人已讲过的“道理”;你必须在人家已讲过的“道理”上哪怕变动一点,那就要抓住那“一点”,展开充分的论述。

写“议论”类文章,要注重论证,减少叙述。论证是有理有据地展开论点的过程。可是,好多学生都觉得写一篇“议论”文太难了,其主要因由在于论证的困难。所以,许多学生找到的取巧之道,是多多举例——以论据的列举代替论证。其模式往往是把文章分三段,每段举一个例子,三个例子一举,这个文章就自动完成了。这种做法鼓励学生变懒——省略了思考。很多指导高考作文的书,弄了好多好多例证,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挑这些例证往文章里面塞,这样似乎文章完成就变得容易了。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如果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例证上——放在例证上就是放在了叙述上,哪里还有时间思考论点的推进?“论点”才是“议论”类文章的灵魂,要紧紧地贴着“论点”来写。举例,却并非必要。假如需要举例,你就要充分地分析这个例子,让它为你的文章服务。是我在写文章,一切都为文章服务;一旦让举的例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就变成为例子服务了,我的文章就不可能写好。

对高考议论文来讲,考生还应该想到自己说的观点可能有人反驳,有时我们甚至就是针对人家的观点来发表议论的。总而言之,你所有的观点都有一个对立面,而你头脑里有没有这个对立面,是很不一样的。所有的学生在写作议论类文体的时候都不能勇往直前,而是要注意到,当你前行的时候,很可能有人来阻挡你。必须给自己设置一个假想敌,如果学生意识中有一个假想敌,写文章的时候头脑就不会那么简单,否则文章就会直线地往前推进。当能想到自己所有的观点都会有人来反驳、攻击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去考虑怎样来打倒这个假想敌。捍卫自己的观点,是让文章充满激情的根源。

古人云,议论须带情韵以行。议论的行进要带着一种强烈的情感,带着一种韵味,这样才会在我们内心产生一种跌宕起伏的美感。如果一点激情也没有,一点灵感也没有,就产生不了那种写作的快感。作文需要一种适度的奇遇感和陌生感,才能激起灵性。所以,“议论”类文章需要有强烈的情感来推进。逻辑的、情感的,两个方面要并重。我甚至认为,情感的要高于逻辑的。因为文章需要作者把自己内在的体验,把内心最深层次的痛苦,把最深层次的痛苦所产生的欢乐凝聚在议论当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看起来像一个哲学家的话,但我们体会不到其中很深的情感吗?我们要好好揣摩一些既有哲性又具诗性的文章,体会它们是如何带着一种激情的力量进行论证的。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不是哲理性的?它讲的好像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无非是站得高一点,就会看得远一点。但我们感到这首诗好像不是那么简单。开头两个写景的句子,让我们产生无限的感慨。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白日,在山的那边不知被什么吞噬,只留下了依依惜别的一道光芒。黄河流向大海,却只给我们一种虚幻的前景。一个是纵向的,一个是横向的。两句写出了一种很深远、很可怕的时间感。如此,登楼的远眺,就充盈着逆向引发的情志。指向远方的态势、情境,给我们的感觉就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内涵。所以,当我们投注了很深的情感到理性之中,我们的“议论”就带上了翅膀,带着我们飞向更高更远更不可知的天空。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邮发代号22-462015年第9期)

 

篇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骆冬青《激发的智慧——谈谈高考作文》

激发的智慧

——谈谈高考作文

骆冬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毋庸置疑,高考作文的

似宏大的概念,我们如何下手?——必须“切”下去,一直切到我们自己的感觉,切到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种特别的感觉,从何而来?我想,就是你“切”到了自己。“切”不到自己,比如,写“青春”却找不到你对青春的任何感觉,完全跟自己不搭界,那么,你就没有进入到这个题目,也就没有进入到这个题目所规定的构思状态。要把自己“感”到题目当中去,把自己整个儿的感觉、感受、感悟,“感”到“题意”之中。否则,你切的还是“狗腿”,你写的文章就缺乏自己的直觉。那么,文章就不可能深入到“题意”的核心。

所以,审题的关键,就是你首先自己要进入到题目当中去,要自己作刀来切入,要切到你自己的痛点、痛处。没有找到那种“透心凉”的感觉,没有体验到那种“透心凉”之后的疼痛,那就还未真正切到内心深处。我们中国人一般说“心疼”,指的是一种深层的情感,一种深挚的关切。我说的“切”,说的“疼”,其实,就是要唤起“心疼”的感觉。当作文的“题意”,与我们自己内心深处最重要、最温柔、最娇嫩,同时也是最坚定、最固执、最强硬的部分,在“切”时相遇,痛感之后快感并生,那么,我们就寻找到了文章乃至生命中最牢靠的基石。

作文中的“大路货”,往往是在概念上兜兜转转,空话多而实感少,写自己没有真切体会和感悟的东西几乎成为一种“新常态”。这就说明我们的切题有问题,写的只是几句正确的废话,而不是自己想写的,不是自己觉得很重要的,未能跟自己的内心世界、跟自己心痛心疼的某种体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作文你连自己都打动不了,还能指望用它来打动别人?

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题目,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可是更需要一个投入或曰“感”入的过程。无论如何,这个过程不能省。没有任何预先的准备可以全然替代临时的思考,美文是别人心中的“美”,心灵鸡汤也不会放诸各题而皆准。一切相关的准备只能作为调动考场作文灵机“急”动的积累,说到底,要把一切知识、经验、感悟、智慧??化作自己手上的一把利刃,直刺向题目最核心的部分。尽管留给写作高考作文的时间急迫得要命,可是考生在此时更需要把真实的生命投入其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构思的起点,就在于“审题”;在“审题”时,如同在“审美”中一样,需要真切的生命和心灵的灌注。当“题意”与你的心灵在“碰撞”“切入”下,相互进入,融合为一时,它就跟你内心深处的某种体验很好地挂上了钩。这就是“审题”过后,必须切题,切到自己内心最重要的地方。在考试那么短的时间里,找到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那就够了。高考作文篇幅有限,不用你想那么多,你想多了,就真的“想多了”。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如何找到对自己来说感觉最深刻、最痛彻的某个点,从这个点出发来写,就有了自信的根基。只有这样审题、切题,你才能超越其他同学。每年高考每个省都差不多有几十万人参与,最容易发生的就是跟人家“撞车”。“心往一处想”,在高考作文中是可怕的。而发生“群体性”事件,出现大面积的平庸、呆板、格式化的文章,其源头就在于不能自己感受、思考问题。无论是为歌颂而歌颂,还是为批判而批判,都在口号式的叙述与呐喊中透出底气的虚浮。要避免,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只写自己具有的感觉、感受、感悟,这些别人未必有,即便有,但他人的感觉、感受方式跟你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在群体中生活了太久而找不到自己,很容易把别人当作自己,把别人的思想误认作自己的思想。为什么成年人往往觉得一些儿童的诗作很惊人、一些孩子画的画作堪比天才?因为他们还没有被一些公共的知识、真理所侵染。每个孩子都还只是他们自己本来的样子,他们写的、画的,就是他们每一个独特的自己。这种原初的坚守常常能震撼已经见惯太多常识的成年人。因此,如果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需要一定程度上把头脑中属于公共的、他人的内容驱逐出去,用纯粹的自我去构思即将要书写的文章。写作时不妨稍作停留,确认一下,脑海中的素材,究竟是我独有的,还是稀松平常到不会有人再愿意多注视一眼的“大路货”。只有当你写的是自己,是自己的性情气质、生命意志、思想才华??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找到了“我”,找到了独特的“世界”,我们就在限定的“题意”中,找到了一个自由的天地。

二被逼自由

在那么多的限制之下,写考场作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享有自由?即使在生活中,自由也并不

意味着我们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在一定的法律、道德框架内行使我们的权利。考场作文同样如此,它既让考生舞蹈,却又禁锢考生以镣铐,使考生只能在符合题意的空间里驰骋上下。因此,高考作文的自由,是一种带有限制的自由。然而问题是,很多考生只看到了限制,看不到自己仍然拥有的广阔的发挥空间。他们把限制放大了,他们在已有的局限之中又进一步给自己画地为牢,于是,千军万马过后,“路”反而没了。

这种自我限制首先体现在文体的确定上。高考作文有一项规定,叫作“文体不限”。对此,好多教师和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我感觉其中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对“文体”的理解过于宽泛,使得中学生未能有效利用“文体不限”的规定。“记叙”“议论”两个文类,似乎涵盖了全部“文体”,这种“大而化之”,这种思想意识上的模糊体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写作才华的发挥。众所周知,通常所谓的“记叙文”“议论文”是给学生练习用的训练式文章,并不是独立文体,这种训练式文章,对初学者或可有方便之效,对高中生,我以为早就该进行提高式的文体训练了。高考中出现的“记叙文”“议论文”,其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或许,都与针对考试的不恰当训练有关。

其实,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许多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小说这种文体,还可以分为许多种类,例如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爱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你很难想象用读侦探小说的方式读《红楼梦》,或是用读武侠小说的方式读卡夫卡。也就是说,每种小说有每种小说固定的程式,带给读者的也是不同的阅读感受。散文中,可以划分出来的文体,也是纷繁复杂的。这么多不同的“文体”,给我们不同的程式,也给我们不同的期待。假如失去了丰富复杂的“期待”,也就失却了创造的动力,我们的文章就成为用蛮力制造出来的一批批没有灵气的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复制品。当仔细回想学过的那么多文体,考生应该能够发现,有那么一种文体特别适合自己当下想要表达的情感。于是,考生或许就有了一种“底气”和“依据”,就有了自由选择的可能和空间。

所有的文体本就不是既定的,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谈论过这个问题,任何文体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发生递变——文体之间相互渗透,打破彼此的边界,诞生出新的文体。“杂交”与“寄生”,“创构”与“解构”,在文体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方式。也就是说,高考作文,我们可以写的文体有无限多种;甚至,我们可以自己创造一种文体。开放了“文体”观念,就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眼界,就可以放飞我们的想象力!而通常认为的记叙、议论这样的两分法之所以是错误的,就在于把那么复杂、那么丰富多彩、那么具体细致的“文体”期待给忽略掉了,让考生无法选择。考生眼前本应有无数条路可以选择,而考生却只给自己留了两条路,这两条路就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这样就很难走了。本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现在却告诉你,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这就把原本具有的无限可能的选择,变得狭窄化、狭隘化、狭小化了,最终,让考生无法选择。

缺少“文体”感,令考生丧失了文学的想象力,丧失了一种自由思考的心境。在高考时发挥自己积极、自由的想象力,是高考作文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最近几年,情况却不大好,个人感觉,似有下滑、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是文章变得幼稚化。这主要体现在记叙类文体上,高考作文写得像小学生的作文。高中毕业生已经成人,为什么写的作文还那么幼稚?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体”的理解有偏差,还是写那种训练体的所谓“记叙文”。在写这样的“记叙文”时,还要求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这就形成了一种荒谬的局面。高中生,还在“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这种低级的层次上写作,幼稚化,甚至弱智化,就成为必然的结果。我们很多很多同学都知道,往往是要求我们写真人真事,却变成逼得我们必然撒谎,真是悖论呀!所以,有人说,自己的

的方式来完成。而且,高中生正值青春期,裹挟着强烈的激情,怎么会被“真人真事”这样的生活经历限制住呢?不应该。作为高中生,我们已经成长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应该在写作中追求文学的、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真实。当我们在写“真人真事”的时候,或许书写的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但其中的情感却可能是虚伪轻浮、不堪一击的;而在文学的虚构中,想象的情境未必真实,但它有生活的原型,倾注其中的情感是真实而汹涌的,自然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突破这种“真人真事”的限制,才能在写作的时候进入到自由飞翔的状态,而不是让自己一直低低低,低到尘土里。

面对高考作文,无论是教师还是考生,似乎都表现得太过于诚惶诚恐,以致画地为牢,并时不时地警诫自己:只要跨出一步,便是万劫不复的死地。事实上,正是这种诚惶诚恐将很多考生逼上了绝境。而高考中“文体”的开放,逼着考生打开心灵的枷锁,去自由地选择,去将自己最深刻、最主要、最美好的东西,用一种最精练、最自信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展示不是千篇一律的卑微模样,而是注入了个体最真实而深切的情感,从尘埃里拔地而起,一飞冲天。

有人认为,贵族精神是阅读《红楼梦》的前提之一,而这在当下却是严重阙如的。为何贵族精神对于阅读《红楼梦》而言如此重要?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照应了《红楼梦》的精神内核,也彰显了作者的写作姿态。具有卑微的奴隶意识的人不可能读懂钗、黛、玉,也不可能与曹雪芹进行平等的对话。

写作的时候需不需要贵族精神?高考作文无疑是不自由的,限定的时间,限定的字数,限定的题目??这一切都构成了考生写作的枷锁。而一旦在心理上对这些限制“投降”,作文就成了一种消极的抵抗。在这种“消极”中,创作应有的想象与积极就会被消磨殆尽,考生可能就会去背诵一个一个的事例,套用一个一个的标签,不管是否合适,只管以完成字数为最终目标。而真正的贵族,是即使戴上镣铐,也不会丢盔弃甲仓皇而逃的。他不会因为一些限制就放弃全部的自由,而是会在允许的空间里,从容而高傲地指点江山。尽管高考作文有着诸多限制,但真正智慧的考生,定懂得如何利用这些限制,将其幻化成为调动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有利因素,在这种逼仄的不自由中,最大限度地抓取自由。

因此,我们的学生要骄傲一点,再骄傲一点。不去做考题的奴隶,而是去做它的主人、挚友与恋人,在禁锢中突破文体的局限,在限制中显示身手,即使是被“逼”出来的,也要高贵地完成这场漂亮的战役。

三亲爱的,你慢慢飞

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怎样叙事?这是高考作文写“记叙”类文章的主要关切。高中毕业生已经读过无数文章,仅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也足够揣摩、借鉴之用了。可是,到写作的时候,许多考生却自动地把自己“幼稚”化了——语文教师教给的好多叙述技巧,在写作时却很难调动出来。

我想,只有注意运用多种手段,精心裁剪,巧妙构思,才能使这短小的“记叙”类文章焕发光华。这就要求,文章切入要害必须“快”。千字文难写,难在哪儿?你要把所有的精华部分一下子都呈现出来。最好是一看到你的开头,就被吸引住、诱惑住,忍不住想要看到底,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求考生好好揣摩,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文章可以是重点写一个人物,或者一个情节、一个场景,但是都要在头脑里构思:这些内容怎样在这个很短的文章里呈现?考生们都学过倒叙、插叙、补叙之类,但是,很可怕的,到了作文中这些都没有了,都变成了从头至尾的平铺直叙。平铺直叙是写文章的大忌,一路平铺直叙下去,800字很快没了,想调动什么也调动不出来了。一位作家请契诃夫看他的小说,求教为什么写得不精彩。契诃夫看完说,你把小说前边的一部分砍掉,再把后面的一部分砍掉,再看看。那个人这样试了后,觉得似乎比原来好了很多。就是说,他保留了最好的那一块,反而精粹、集中;有时候没有“结尾”,却能引人无限遐想,“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就变得不一样了。通过剪裁,将核心凸显出来;为了精粹,还要

调动倒叙、插叙等方式。叙事性文体还要注意选择叙事的角度,看从哪个人的角度来讲故事才最适合。小学生式的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骆冬青谈2014高考作文

从以知识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

语文阅卷点负责人:南师大文学院院长骆冬青教授

扬子晚报2014年6月17日星期二

评析语文卷作文:总体佳作多于去年,满分作文已出现

阅卷组负责人、南师大文学院院长骆冬青教授介绍,今年总体佳作多于去年,已经出现了不少满分作文,比例应该比去年略高。“满分作文中既有写议论文的,也有写记叙文的,还有带有一定抒情性的散文。相对来说,青春不朽的话题,选择记叙文更好写,也让中学生更能结合自身的感受和体会去写。”骆冬青说,“那些写得好的议论文也都是有感而发,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比如有一位考生写的是尼采和青春哲学的关系,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同时又是有感而发,提炼自己的感受再推到理性的高度”。

写议论文多但质量不高

但今年作文卷也反映出不少问题。“面对青春、不朽的话题,大部分学生选择写议论文,但质量不高,而且很多考生的议论文明显看出是按照一个套路机械训练出来的,格式化倾向明显。具体表现在观点单一,如有高尚的思想情趣才能青春不朽,只有努力才能青春不朽等,千篇一律,而写‘大路’观点完全也可套用在其他作文题上,如‘拒绝平庸’。论述过程中没有逻辑关系,没有推理。只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优秀的议论文要有独特的观点,抽丝剥茧,才能一步步达到终点目标。也因此和记叙文相比,议论文需要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这种逻辑推理能力再加上情感等要素才能形成议论文。”骆冬青认为,这种现状与部分中学老师大量训练学生写议论文有关,“老师错误地认为议论文有套路,

学生可

以按图索骥,至少拿个保险分,其实这是走入了误区,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高,议论文相对来说更难驾驭,这么做反而禁锢了有才气学生的思维”。

写记叙文要防低幼化

在阅卷中,骆冬青还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是背范文而来。“这种做法很蠢,只要一查就查出来了,而且一篇范文通常不止一个考生去写,大面积地出现时阅卷老师能不怀疑吗?”部分考生在写记叙文时也有错误观念。“认为要写真人实事,其实这还是小学作文的要求,高中学生已经不能再满足这种要求,完全可以大胆想象。”

写青春却几乎没有写“爱情”的

今年的作文题关乎青春,提到青春,与之紧密联系的就是爱情,然而在阅卷中,老师们发现鲜有考生涉及这个话题。“这是很可悲的一个现象。写记叙文的考生不敢写爱情,写议论的又很难涉及到爱情话题。这也反映出中学生作文普遍的题材单调,文体单一。”骆冬青进一步解释说,现在中学作文训练中通常只有两种文体,一是议论,一是记叙。而高考作文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也就是小说、戏剧、抒情散文、杂文,只要你愿意,都可以选择,而现在只有两种。

对中学教学启示:作文易拿保险分是误区

“虽然作文在高考中有70分,但不少学校压根没有作文教学,这不是耸人听闻。”骆冬青说,好多老师认为,作文反正很容易拿个保险分也有40多分,因此费大力气去训练得不偿失。“这是一个误区,我们阅卷时特别注意消灭保险分,拉开好作文和差作文的距离。”骆冬青介绍说,“作文阅卷是由中学老师组成的,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向来处于全国很高的水平,至少是三评,不少作文还要经过四评五评,此外还有‘别动队’负责总复查。负责消灭‘保险分’,发现好作文,把差的分数打下去,这样才能把作文档次一层层区分开来。我们特别强调作文一定要拉开差距,让好的差的各归其位。”为了让阅卷老师始终绷紧一根弦,今年作文阅卷组还隔天发简报,及时把发现的优秀作文和差作文发给阅卷老师,让他们在阅卷时做到心中有数。

骆冬青建议中学作文教学也应当做出变革:“一、文体应当让学生放开,不能局限在记叙和议论。二、多写记叙文。三、要有个性,要有独特发现的观点。四、要有构思,高中生是才思最敏锐的时候,要有激情,有智慧。五、要放胆,越是重要的考试,越有超水平的发挥。”

评析语文卷变化:从以知识为导向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

今年语文卷让很多人有大变脸的感觉。比如去除了延续年多的字音、成语或病句,比如阅读材料中文本的选择,赋分的变化等。对于这种变化,骆冬青教授形容为“温水煮青蛙”,是一种“温润”的变化。2017年,中国高考将迎来新一轮大的变革,而今年的考卷则在一

定程度上起了一种明显的导向作用,那就是从以知识为导向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以文本为最重要的考核点。

这是一种“温润”的变化

“今年考卷的确有变化,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是‘温润’的,像‘温水煮青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告别。”骆冬青说,考生在考试中没有产生不适之感,新的题型也好,新的结构也好,都是“润物细无声”。“如延续多年的语知部分的字音字形,虽然只有6分,却占用了高考语文复习30%的时间,我们坚决去掉了这两道题,以后也绝对不会再出现。这就是一个导向,高考应着眼于考查能力,而不是单个的知识点,死记硬背的东西。”从评卷情况看,新题型得分情况不错。“如开头5道选择题不难,虽然出现了新鲜题型,如漫画,诗歌对仗,但得分不错。古诗词鉴赏今年也有调整,从一个作品变成两个作品的比较鉴赏,但内容比较清新、明快,没有典故,学生读起来没有障碍,能清楚的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没有对考生造成麻烦。”

去除命题套路,以文本为最重要考核点

多年来,高考命题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套路,比如文本的选择,甚至每道题的赋分,都有固定的套路。比如文言文阅读的选材多年来都是传记类文章,现代文阅读则是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文学,甚至每道题的分值都是固定的。今年调整较大,文言文选用了柳宗元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这样一篇说理散文,现代文则选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样一篇外国经典,“这种变化就是打破套路,回归到文本上来,根据文本选择题型,而不是先做好题目的框架、模版,再填进去,看菜吃饭。这也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外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我们完全可以考任何一种文本,只要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就可以。”部分题目的分值也出现了变化,比如诗歌鉴赏一向是10分,今年是11分,“其实没有特别的深意,只是根据选择的文本来决定的。而且不见得今年是11分明年就非11分不可。”骆冬青说。

关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骆冬青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说,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是对的,但并非意味着解释无限,反过来也可以说,1000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只有一个公认的哈姆雷特。对文本的细读和感悟是我们要考查的最重要能力。高考中我们不要求考生太多关注作者背景、时代,只剩下文本,然后真正考学生的感悟鉴赏的文学能力。”骆冬青指出,今年试卷的变化正体现出要改变过去以知识为导向,成为以能力为导向,以文本为最重要的考核点的用意,让考生能自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审美的感悟力直接面对文本,考查学生真正的能力,让语文考试真正回归到语文上来。

中学教学应回归到实在的文本中来

“今年的考卷凸显了经典的价值,凸显了文本的支撑作用,这也引导将来语文教学必须回到实在的文本上来。”骆冬青教授说,不少学校高考语文复习就是不停做练习,未来单纯地做练习其实是在做无用功。“例如附加卷的

里。很多人知道《列女传》作者是西汉刘向,但仔细看试卷中给出的文本,里面提到了范晔,就会自然想到《后汉书》。这种引导是很有价值的,那就是以文本为支撑。假如所有教学围绕这样的模式展开,相信一定会看到效果。其实很多中学老师也很矛盾,一方面已经习惯了固有的模式,但同时大家也很忧虑,这样教语文把人教死了,老师也变得麻木僵化。”

2017年将迎来更大变革

骆冬青教授认为,2017年高考改革将迎来新一轮更大的变化,未来几年是逐渐过渡的过程。“单纯的记忆性知识在试卷上呈现的会越来越少,体现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而且将来的题目不大可能游离在文本之外,而是在文本框架范围内进行。属于知识记忆的内容更多会放到学业水平测试中,这样考生也可以省下力气好好研究阅读、表达,研究更有意义的文本。”

篇三:骆冬青教授谈高考作文

骆冬青教授谈高考作文

今天先登出

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题目,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可是更需要一个投入或曰“感”入的过程。无论如何,这个过程不能省。尽管留给高考作文的时间急迫得要命,可是我们在此时更需要把真实的生命投入其中。

“不能输在起点上”,构思的起点,就在于“审题”;在“审题”时,如同在“审美”中一样,需要真切的生命和心灵的灌注。当“题意”在我的心灵的“碰撞”、“切入”下,相互进入,融洽为一时,它就跟我内心深处的某种体验很好地挂上钩。这就是“审题”过后,必须切题,切到自己内心最重要的地方。

在考试那么短的时间里,找到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那就够了。高考作文篇幅有限,不用你想那么多,你想多了,就真的“想多了”。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如何找到对自己来说感觉最深刻、最痛彻的某个点,从这个点来出发来写,就有了自信的根基。只有这样审题、切题,你才能超越其他同学。

高考全省几十万人考,最容易发生的就是跟人家撞车、碰撞。“心往一处想”,在高考作文中是可怕的。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大面积的平庸、呆板、格式化的文章,其源头就在于不能自己感受、思考问题。

要避免,最好的办法就是,我只写自己具有的感觉、感受、感悟,这些别人未必有,即便有,但他的感觉、感受方式跟我不可能一模一样。因为我写的是自己,自己的性情气质、生命意志、思想才华??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找到了“我”,找到了独特的“世界”,我们就在限定的“题意”中,找到了一个自由的天地。

原标题:高考临近,本报特邀南师大骆冬青教授解读高考作文,今推出

边的一部分砍掉,再把后面的一部分砍掉,再看看。那个人这样试了后,觉得似乎比原来好了很多。就是说,他保留了最好的那一块,反而精粹、集中;有时候没有“结尾”,却引人无限的遐想,“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就变得不一样了。为了精粹,还要求我们调动倒叙、插叙等方式。叙事性文体还要注意选择叙事的角度,看从哪个人的角度来讲故事,才最适合。小学生式的

可是,无论你选择何种文体的“议论”,都需要找到生发“议论”的“论点”所在。这是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很重要的基点,它必然跟我们的感觉、感受、感悟相关。我们只有由此出发,才能把议论文写好。空洞的所谓“议论”文,只能谈谈公理、常理、大道理,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更没有深刻的情感,只能令人生厌。

写好议论还要会“讲理”

应当重视“议论”文的“讲理”,知道“讲理”,就要注意逻辑推理。最近几年高考中,总有“不讲理”的议论文。比方说写“拒绝平庸”,就写这样几条:拒绝平庸,我们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拒绝平庸,我们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拒绝平庸,我们要??这样的文章,让我们想到了什么?说的似乎都有道理,可是却与题意差之千里。这种“万能”的文章,是万万不能写的。因为,缺少的关键部分,是概念分析。

任何题目都需要这种很好的概念分析,分析概念的时候,要从某个角度把自己切入其中,寻找到独特的见解。否则,你写议论文就没有自己的感觉,没有情感,怎么可能“议论风生”?“写议论文要情感干什么?我写的议论文跟数学物理化学课本一样的。”这样想就错了。科学定理在书上是现成的,但当初得到这些定理时,却是充满了奇迹,充满了灵感,是思维的一种跳跃。所以,在自然科学中,同样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作中,必须体现出一种创造的精神和审美的灵性。“议论”类文章,同样需要我们的思维有一种跳跃,有一种拓展,有一种飞翔。许多文字,像几何学那样,只有抽象的“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干巴巴的不见一点儿“水分”,没有自己的感觉、感情和感悟,把学到的“语文”丢到了九霄云外,这样的训练体“议论”,能不糟糕吗?所以,为了提炼观点,为了得到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命题,必然要把自己带入,从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找到这个点,从这个点扩展、发展,寻找到独特的判断。这就表现为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成果。“讲理”对高中生来讲是一个难题,我们要遵循其规则;在此基础上,又得注意,我们不能讲别人已讲过的“道理”;你必须在人家已讲过的“道理”上哪怕挪动一点,那就要抓住那“一点”,展开充分的论述。

议论文最重要是论证而非“举例”

写“议论”类文章,要注重论证,减少叙述。论证是有理有据的展开论点的过程。可是,好多同学都觉得写一篇训练性的“议论”文太难了,其主要因由在于论证的困难。所以,找到的取巧之道,是多举例。以论据的列举代替论证。往往是把文章分三段,每段举一个例子,三个例子一举,这个文章就自动完成了。这种做法鼓励我们变得懒惰,减少了思考。

很多指导高考作文的书,给我们弄了好多好多例证,让我们在考试的时候挑这些例证往文章里面塞,这样似乎文章完成就变得容易了。我觉得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它让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例证上;放在例证上就是放在了叙述上。哪里还有时间思考论点的推进?这样最容易不负责任地列出缺乏逻辑联系的论点。“论点”才是文章的灵魂,要紧紧地贴着“论点”来写。

有个“假想敌”会让文章充满激情

对我们高考议论文来讲,我们就要想到我们说的观点可能有人要来反驳我,有时我们甚至就是针对人家的观点来发我的议论的,那就更不用说了。总而言之,我所有的观点都

有一个对立面,而我头脑里有没有这个对立面,是很不一样的。我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对立面,所有的同学在写作议论类的文体的时候不能勇往直前,而是要注意到,当你往前的时候,很可能有人来阻挡你。必须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假想敌,如果我们意识中有一个假想敌,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头脑那么简单,否则文章就很简单往前推进。当我们想到我们所有的观点都会有人来反驳我、攻击我的时候,来对我不利的时候,我就会想怎样来打倒这个假想敌。必须捍卫自己的观点,是我们文章充满激情的根源。

古人云,议论须带情韵以行。议论的行进要带着一种强烈的情感,带着一种韵味,这样才会在我们内心产生一种跌宕起伏的美感。作文需要一种适度的奇遇感和陌生感,才能激起灵性。所以,“议论”类文章要有强烈的情感来推进。逻辑的,情感的,两个方面要并重。我甚至认为,情感的要高于逻辑的。因为需要我们把自己内在的体验,把内心的最深层次的痛苦,把最深层次的痛苦所产生的欢乐凝聚在议论当中。

篇四:2015年4月江苏省高中作文研讨会骆冬青高朝俊谈2015届高三作文复习

2015年4月江苏省高中作文研讨会骆冬青高朝俊谈2015届高三作文复习

一、南师大骆冬青:

1、高考必然有审题。13年是无审题,因为它是叙事材料,叙事材料不适宜审题。叙事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审题,很难限定在一点上,是多义的。但高考从选拔角度说,审题一定是必要的,是必须的。14年是材料作文,保持了江苏一贯的风格,其实是命题作文,围绕青春不朽来审题写作。审题很重要,前提丢了,后面就没办法界定。高三老师要好好下功夫,教学生审题切入题目。比如怀想天空,看起来很大的题目,一定要有一个切入的意识,切入,切的越深越好。

2、作文

1、要留意关系型命题,现在的作文命题呈现二元对立的矛盾现象,一定要兼顾两面。

2、作文审题如何抓住核心语义:抓住主干句、抓住中心句、抓转折句。

四、南京市语文教研员洪劬颉:

1、后阶段高三作文教学要力求三个强化:强化升格训练;强化语段训练;强化短平快的阅读。同时向课内佳作学点语文路数。素材积累上,可尝试专题式积累。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