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哲学论文 > 教育资讯

哲学论文:浅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2:44:57 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浅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1]哲学论文
【找论文网 - 哲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是和中国战国时期的孟子同时代的人,但前者的境界和造诣非后者所能比拟。亚里士多德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还是多门科学(即包括今天说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奠基人和鼻祖。所以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终结者黑格尔、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许多著名思想家都对他抱以崇高的评价。说他是古往今来“最多才、最渊博、最深刻”的科学天才之一一点也不为过。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教学和著述广泛涉及形而上学、逻辑学、物理学(在当时是广义的自然科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文艺理论等诸多领域,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了解的亚里士多德多是从小学时代的语文课开始的。在那篇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在当时那种比较原始的思维和落后的科技条件下,这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但一千多年后的伽利略通过缜密的思考和现实证明,在比萨斜塔用实验推翻了这一传统观点,而后者也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思考问题时的经验主义倾向,而这也决定了他的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具有重视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特色,这在很多西方古典哲学家那里很难找到。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学”基本等同于“城邦学”或“政府学”,因为他认为政治学是研究政府机构和职能的设置、人员的任免以及最高权力机关等的性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的思路是先分析一百多个希腊城邦的各种不同政体,然后分别加以批判和思索,再总结出具有“普适”功能色彩的理想政体,最后推导出这一理想政体应该达到的最高意义上的(终极)目标。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些类似于同时代的中国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政局动荡的年代。当时希腊诸城邦相互对立,矛盾尖锐,政治混乱,而马其顿的兴起迫使希腊诸城邦联合抗敌。但马其顿在菲利普二世的带领下最终还是控制了整个希腊。而亚里士多德就经历过这一历史事件,他同时也是菲利普二世的继承人即亚历山大大帝曾经的“太傅”。不过虽然亚历山大很敬重他的老师,但毕竟二人性格与理想不合:前者征服欲望强烈,崇尚武力,而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则希望通过教育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亚里士多德感到自己身上的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比一般人更强烈。他认为政体的差异是导致战争频繁、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现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以从这一点出发,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他全面而又深刻的政治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理想的政体应由中产阶级执政,他认为由穷人或富人主导政体,必然会由于他们自身财富的极多或极少而难以践行“中庸之道”,容易走极端,从而难以平衡各种因素和矛盾。这种观点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经不住推敲的,政体的产生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和必然的因素(具体说是阶级力量的对比)。但他灌输给这一理想政体“应然”的各种执政理念对我们来说直至今天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比如他说的城邦的最高政治目标和追求是达到“至善”,人民实现“幸福的优良生活”;掌权者应严格自律、取信于民,建立法治,防止贪污腐化;讲求民主和平等,协调好各阶级和各阶层利益,推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要能深谋远虑,引导民众树立居安思危的戒备心理……等等。这些原则不仅在当时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官员贪污腐化、随意擅权,思想政治觉悟不高,消极应变的令人愤慨而又无奈的表现具有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有他认为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幸福的优良生活”,在资源分配和成果共享方面应当实行“数量均衡”和“质量均衡”的原则。“质量均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按效率分配,“数量均衡”就是分配的公平原则。我们今天说的是“在国民财富分配上……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的思维方式来看的话,我们可以将它和同时代的战国时期的孟子等诸子的道德伦理型政治思想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重视政府的性质及其“改良和觉悟”,而孟子等的相关方面的思想更重视个人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修为的提炼;比较相似的是他们都重视政府(为官者)的道德引领作用。似乎一个是推崇外部“器物”,另一个重视“思想”(个人道德)。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成就同样加强了我们对他及很多西方古代哲学家“多产”即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全能型、博大精深的印象。这也映照了古代中国和西方整体的世界观、思维方法的差异。我们中国人自古就从整体出发,拥有“大局观”,很多方面的思想可以交融在一个体系里,并最终上升为最高的哲学道理。我们也更重实用性的现实指导意义及功能。西方人却有一种“为了思考而思考”、“为了学术而学术”的“纯科学”。我们是从普遍到特殊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