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论孟子的民本思想[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2:31:37 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论孟子的民本思想[1]哲学论文
【找论文网 - 哲学论文】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百姓是尤为重要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诸侯的赏识可以成为大夫,得到天子的欢心可以成为诸侯,得到百姓的拥护才可以成为天子。由此可见,在百姓、大夫、诸侯、天子的层层结构中,天子的地位最高、最尊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失去了民心,天子也就不复存在了。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那么统治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 经济上要富民、惠民
在孟子以前,孔子就主张在经济上惠民。他说:“养民也惠,”(《论语·公冶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日》)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富民、惠民,给人民好处,就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惠民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说,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去引导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乐。“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产”。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犯上作乱了。所以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上》)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加以处罚,这就等于陷害。所以说,英明仁德的君主应该首先使人们有固定的产业收入,这样百姓就会有“恒心”,就可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了。
要使百姓有“恒产”,就必须从划分土地界限开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汗吏必慢其经界。经界即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就是说,如果田界划分得不正确,田地的大小就不均匀,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也就不会公平合理,所以暴虐的君主和贪官污吏就要打乱正确的田界。如果田界正确了,给百姓分配田地,都可以毫不费力地作出决定了。在这里,孟子看到,土地界限划分的重要性,认识到田界如果划分不正确,暴君汗吏就会大肆兼并土地;土地被大量兼并,百姓就会失去“恒产”流离失所,以至于违法乱纪。
在如何正确划分经界的问题上,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照孟子所说,“井田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块,每块一百亩,九块一组,排列成井字形。在一组中,中间一块是公田其余八块为私田,授于八家农民使用。八家农民合力耕种中间的公田,收入归土地的所有者,其私田的收入农民可以自己享用。“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按照孟子的设想,“井田制”可以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无论埋葬还是搬家,都不离开本乡本土。
从事实上讲的确我国古代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一切矛盾、问题都由此而来:一切斗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争夺土地。孟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主张公平分给农民土地,以此作为“仁政”的开始。在此基础上,他还主张实行适宜的赋税制度,即“助法”。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日:“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推行的这种税收制度,即“助法”,是古代就已经使用过的夏代用的是“贡法”,商朝用的是“助法”,周朝用的是“彻法”。它们的税率都是十分抽一,但对比而言,“助法”应该是最好的税收制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贡法”不分年成好坏,非收满一定的数额不成。那么,丰年尚且好说,可是到了灾年,农民连养家糊151都不够,根本无法承受。对比而言,实行“助法”.在井田中,“中为公哲学论文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百姓是尤为重要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诸侯的赏识可以成为大夫,得到天子的欢心可以成为诸侯,得到百姓的拥护才可以成为天子。由此可见,在百姓、大夫、诸侯、天子的层层结构中,天子的地位最高、最尊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失去了民心,天子也就不复存在了。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那么统治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 经济上要富民、惠民
在孟子以前,孔子就主张在经济上惠民。他说:“养民也惠,”(《论语·公冶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日》)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富民、惠民,给人民好处,就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惠民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说,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去引导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乐。“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产”。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犯上作乱了。所以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上》)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加以处罚,这就等于陷害。所以说,英明仁德的君主应该首先使人们有固定的产业收入,这样百姓就会有“恒心”,就可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了。
要使百姓有“恒产”,就必须从划分土地界限开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汗吏必慢其经界。经界即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就是说,如果田界划分得不正确,田地的大小就不均匀,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也就不会公平合理,所以暴虐的君主和贪官污吏就要打乱正确的田界。如果田界正确了,给百姓分配田地,都可以毫不费力地作出决定了。在这里,孟子看到,土地界限划分的重要性,认识到田界如果划分不正确,暴君汗吏就会大肆兼并土地;土地被大量兼并,百姓就会失去“恒产”流离失所,以至于违法乱纪。
在如何正确划分经界的问题上,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照孟子所说,“井田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块,每块一百亩,九块一组,排列成井字形。在一组中,中间一块是公田其余八块为私田,授于八家农民使用。八家农民合力耕种中间的公田,收入归土地的所有者,其私田的收入农民可以自己享用。“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按照孟子的设想,“井田制”可以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无论埋葬还是搬家,都不离开本乡本土。
从事实上讲的确我国古代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一切矛盾、问题都由此而来:一切斗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争夺土地。孟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主张公平分给农民土地,以此作为“仁政”的开始。在此基础上,他还主张实行适宜的赋税制度,即“助法”。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日:“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推行的这种税收制度,即“助法”,是古代就已经使用过的夏代用的是“贡法”,商朝用的是“助法”,周朝用的是“彻法”。它们的税率都是十分抽一,但对比而言,“助法”应该是最好的税收制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贡法”不分年成好坏,非收满一定的数额不成。那么,丰年尚且好说,可是到了灾年,农民连养家糊151都不够,根本无法承受。对比而言,实行“助法”.在井田中,“中为公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