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 :现代中国价值体系的建构及其特点[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4:24:25 哲学论文
价值体系的建构应该是文化建构的关键,它决定着文化建构的方向和途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它要解决有关精神领域的一切重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之为人的问题,人的本质问题,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这些问题都内蕴着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信念、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人们之所以提出价值体系重建的问题,是因为传统的价值体系已经崩溃,社会出现严重的价值失范。人们期望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能尽快建立起来,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能按照规范理性的轨道健康发展。
一、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化社会的冲突
所谓价值观念,是人类在其文化创造过程中,为了达到与社会的和谐一致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规范或准则,也是一种文化心理模式,它表现了人类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传统的本质特征。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原则上是一种价值冲突,是人的现有价值形态与未来理想价值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基于矛盾的价值取向所发生的全面冲突。特别是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就更为激烈,带来整个社会的震荡,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在许多方面都发生着激烈的冲突。如祖先崇拜与现代自由意识的冲突;人治传统与法制传统的冲突;重农抑商与现代商品经济的冲突;平均主义传统与现代社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冲突;悠闲散漫传统与现代社会讲求效率原则的冲突;因循守旧传统与现代社会追求革新创造精神的冲突;崇古意识与现代社会崇尚民主的冲突;中庸之道与现代社会拚搏冒险精神的冲突;道德本位与现代社会追求科学理性观念的冲突,等等方面。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深入进行,这种深层次的冲突已越来越不可避免,愈来愈激烈。古代中国是一个超稳定的封建专制国家,除了依靠封建国家机器维持外,很重要的是中国社会有一套十分完备的封建纲常伦理体系,在中国这个以封建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里,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它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完全生活在封闭家庭经济的小天地中的农民,纲常伦理道德成为人们生存和相处的最高准则和最高需要。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从中脱胎而来,并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这种天然的脐带将传统价值观念的养分源源不断地很容易输送给新社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经常高喊要与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但同时又捡起另一种传统观念作为武器。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急剧变革,使人们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发生的变化,也没有时间去思考曾经一贯坚守的观念为何就失效了呢?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更新和建构新的观念。新观念的出现和旧观念的失效都同时出现在极短的时间内,使人难以作出准确和客观的判断,人们不知道新观念出现和存在的依据,也不了解观念失效的背景和条件,个体一时失于慌乱,公众舆论也陷于模糊,今天肯定,明天否定,明天否定后天又肯定。甚至出现新旧并存、不作结论的而让公众作出判断的现象,传播媒体的渲染增加了公众作出判断的难度,由此形成人们一再提到的价值失范的现象。
二、现代社会出现价值失范现象
价值失范是社会改革必然带来的结果,因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改革旧的思想和观念,建立新的思想和观念,但旧的思想和观念的改革与新的思想和观念的建立都非一蹴而就,而都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不完成就必然出现价值失范现象,当然,对价值失范这一现象有不同的认识。
价值失范现象是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事实,它已引起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强烈关注。如有的文章指出:“处于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在出现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处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之中的中国民众正在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个体主体意识与整体主义(集体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同传统‘正谊明道’的超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与传统节俭美德,技术批判理性与启蒙理性,后现代文化与工业文明精神,等等。显而易见,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次深刻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衣俊卿:《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塑造》,《北方论丛》,1995年第4期。)
价值失范是改革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从其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它说明改革的进程在不断推进,说明改革是实实在在进行,因此才有许多价值观念与现实不适应而显得陈旧过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而进行重建。另一方面,价值失范引发道德的滑坡,大量非道德或不道德现象公开登台。有文章指出,近年来文化发生劣变,特别是精神文化劣变更加严重,具体表现是:德育严重弱化,青少年和儿童在很大幅面上精神劣化以及综合素质下降,表现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至各种健康精神薄弱,好逸恶劳、遍求享受、浮娇脆、少坚毅、乏卓行等缺陷和病态成了常见现象。经济领域里的廉洁问题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