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道教的现世性与基督教的超越性——从信仰方式及其内容方面审视[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0:32:39 哲学论文
Worldliness of Daoism and the Transcendence of Christianity, in Their Primitive Development
---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Way of Believing and Its Contents. Dr. Zha Changping
初期道教,在时间上指公元二世纪末(东汉末年)至六世纪末(南北朝【420-589】前)的道教。其核心教义为“长生不死”、“肉体飞升”或“肉体成仙” 。信徒的个人人生理想是“精、气、神三者混一而成仙”;其宗教共同体的目标是“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即实现肉体生命的共在。道教的初期,相当于基督教的逼迫时期(100-313)和国教时期(313-590)。初期的基督教,应当指主后30-100年期间,其标志为耶稣复活升天事件与使徒约翰完成启示录(约95)。本文将从初期道教与基督教的信仰方式及其着手,审视它们所表现出的现世性与超越性的差异 。
道教产生的,正逢广义玄学兴起的时候。广义玄学出现在东汉末年以发扬儒家为传统的经学走向衰亡的时代,渗透在魏晋的种种文化思潮中,正始十年为其昌盛时期。广义玄学是魏晋人日常生活的化形式,道教是其日常生活的准宗教化形式。在人们不再信仰儒术后,他们只有寻找新的信仰在观念上在终极的意义上解释自己的生活。两汉官方的经学转化为魏晋的广义玄学,民间的种种信仰转化为以现世性为内在特性的道教。初期道教源于巫术、神仙术、五德终始说、讖纬及道家学说。这便是道教诞生时的时代精神特质。
所谓现世性,就是指道教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长生不朽为个体修炼的人生目标、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彼此共在(太平世界)为道教徒共同体的信念旨规。对于后者,初期道教的创立者们往往采取了同现世皇权对抗或合作的形式,因为太平世界必须在信仰者的今生得到实现;所谓超越性,就是指基督教以承受超验的精神生命(上帝的灵)的永生同在为个体信仰的人生目标、以超验的上帝之国的期盼降临为基督徒共同体的教义信仰。对于后者,不仅耶稣而且他的门徒们都采取了顺服上帝旨意、忍耐现实逼迫的形式,因为上帝之国客观上不取决于人为的努力。
道教在起源上承袭了巫术、神仙术、五德终始说、讖纬的现世性,这和基督教诞生时人们对弥赛亚的盼望所体现出来的超越性形成对照。耶稣时代,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以及邻近的外邦人,都充满对弥赛亚的盼望;彼得代表其他门徒宣告耶稣为弥赛亚(马可福音8:2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初期基督教为什么具有超越性与末世论倾向的一个原因。正是耶稣作为被盼望的弥赛亚的到来以及他升天应许基督徒他必再来,产生出初期基督教关于上帝的末世论教义。
道教的信仰方式源于巫术与神仙术,其信仰的范围由五德终始说所设定。谶纬把道教纳入日常生活宗教化的文化传统。墨子学派涉及天、鬼、幻术,构成道教思想的渊源之一。道教这种现世的宗教,事实世界是它的彼岸世界,过去先秦的典籍是它的经典的思想发源地。道家在本质上最接近于道教。道家以天地阴阳气这些事实性在者为最高的存在,以人的长生为学术使命。这离道教的肉体成仙学说只隔一步之差。从演进看,巫术是原始人的宗教,神仙术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宗教,谶纬是东汉后期的宗教,五德终始说是关于它们的思维方式的宗教,道教是这些宗教的总纲。
由于信仰方式与信仰目的的不同,人类创造了不同的宗教。道教以现世人生的不朽为信仰目的(“致太平”,不过是这种目的附带产生的现世结果),以信仰事实性的力量为信仰手段。这种现世的宗教,相信肉体生命生存的不朽和肉体生命共在的不朽,相信日常生活的永恒性。现世是人生在精神上的终极寄托,事实世界为其最后的依恋对象。道教的时间观念为:当下的现世由于过去的现世而永恒,未来的现世由于当下的现世的过去而永恒。古代文化在宗教上的幼体持续形式还没有为本真宗教的时候,道教就宣告了自己的自足性。正是不完全的现世而不是彼岸的世界,成为道教的天堂。它的神仙体系、宗教教义、组织形式,无不带有现世性的品质。从道教的创立者的意志看,圣人以神道设教,最初不是为了把个人的内心信仰冲动召唤出来,而是由天地、四时、鬼神、圣人构成的现象世界给出神秘的宗教意义。如果用准宗教的内容审视道教,道教的宗教性即非宗教性的现世性。它以宗教的态度对待非宗教性的对象,以宗教的方式阐释非宗教性的事实世界。道教给与事实性在者以神性,使其所信仰的神是多元的神。原始道教,信仰天神地祇这些性的在者及人鬼仙真这些人物性的在者,还有同事实相关联的土地神、风神、雨神、雷神、灶神、门神、山神。信仰对象的事实性引出信仰的多神性。不管元始天尊还是老子,道教的神仅仅为仙化的人而不是神化的神,是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