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全面深邃的文化理想[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0:18:28 哲学论文
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理想:当下地打开天下,个体地接纳全体
大可以打开的三本,也即载物之地、覆物之天、成物之人,可以在任何一个个体生命、任何一个存在物那里打开,如同在手、足或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发现整全的身体的总体信息,因而,世界全体总是在抵达它的每一个区域,而任何一个存在物也都以它的方式,在抵达着世界总体,将世界在自己的不同部位以全息胚胎或映射区域的方式保持下来。中庸之道将人的生命打开在每一个人的自身,也打开在每一个存在物中,打开在宇宙的整体之中;同时,也将整体的宇宙、将其他的存在物,打开在个人身体的每一个当下细节中。这样,上天的高明、大地的博厚、人道的悠久,这些不同的德性便可以集大成地纳入到人的个体生命中,纳入到他的当下,在这个时候,诚也就达到了它的最大限度的开放状态。尽管在这个时候,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天还是天,人还是人,不同事物的差异与分别仍然保持着自身,但诚之与诚的分离,诚与明的分离,正如天、地、人的分离,人与事物的分离,等等,都通过这不言之诚消解了。只有在这个时候,诚才以“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的方式,也就是诚之自诚、诚之自明的方式打开自身。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人才以“纯亦不已”的生命将“为物不贰,生物不测”的天地的德性接纳到自身,“纯亦不已”的生命也才成为天道之“于穆不已”德性的直接显示,诚之或不诚才真正地在这不言之诚中退隐。与此相应,在此时,文王或人文也就成为文之自明,成为天文在人的身体中的自己打开。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生命的形态已经不能由自觉地诚之的君子所规定,而是抵达了真正的“圣者”境界。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圣的本意是“通”, 《说文》云:“圣,通也。” 《风俗通》曰:“圣者,声也,通也,言其闻声知情,通于天地,条畅万物也。” 一方面,出口为听,入耳为听,闻声知情,通心为圣, 另一方面,圣从耳从呈,听通于看,看通于听,因而在古典思想的圣人想象中,声音、心灵、观看种种官觉之间达到了相互的和谐,由此和谐而使得身体通于天地,条畅万物。所以,《白虎通·圣人》对圣人的解释,特别强调身体的不同官觉的彼此通达以及由此身体自身的通达而导致的与万物的通达:“圣人者何?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徳,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自身的通达以及与万物的通达,使得圣人能测万物之情性,能在其存在中给出或接纳万物之情性。“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 由此,圣人如同生养万物之天地,他所从事的也就是天地所从事的,是那个以生养为唯一事情的事业。
作为圣者,他个人的事业,也同时是天下(世界、宇宙)的事业,而宇宙的事业不过是他在自己的生命中所打开的个人的日常生活。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达到了如此高度的和谐,所有的当下都是既沉重又轻松,一方面,他总是“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另一方面,“心广体胖”、从容自若、不思不勉,又总是伴随着他的生命过程,以至于一切都是那么坦然而平淡,普通而平常。的惊讶之情不能发现这种普通与平淡,而神学、与形而上学则往往以其轻蔑之情来打发这种坦然平淡。而圣人面对着这种轻蔑,却不愠不悔,微笑着接纳哲学、科学与神学,并将它们安置在中庸的世界中,让它们在自己的位置上向着自身开放,淡淡地说: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圣人的伟大德性,这一伟大的德性的根源不仅仅在人性自身,在人类文化最为深刻的基础之中;而且,还根基在以“大自然”的方式出现的天地之中,在原发的意义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也正是伟大的天地德性。或者说,正是这一德性本身,展示了天人之间内在的一体性,人的世界与天地的世界不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最初和最终的意义上,它们是同一个世界,但只有通过这样一种伟大的德性,这两个世界的内在一体性才能在人的生命中呈现出来。
从中庸的视角看,只要我们还将自己的生命放置在互为区域、不相往来、相互拒绝的那些人为的封畛中,那么,生命所能打开的世界就还未曾超出生命自身所封闭的世界,而科学、哲学与神学等等,在某些时候,恰恰是这样一些封畛,它们阻止了世界向着我们的原初呈现。在这个意义上,对于世界的更大广度、更高深度上的接纳,需要有一种超越由于人类的文化形式(科学、哲学、神学、法学、伦等等)所设立的一切人为封畛的襟怀。也只有在向着这种襟怀的开放中,世界的每一个部分才作为它自身,也同时作为世界的整体而存在。每一个存在个体,也才将自身放置在世界的一个有限的位置与区域上,不以世界的某一部分替代其他,从而君临一切的狭隘才会瓦解;同时,这个个体也才得以以它自身的特殊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