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社会中公共行政的整合追求[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2:43:19 哲学论文
市场的逻辑是人类近代以来推动时代发展最根本的动力。而市场逻辑主导下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分化的社会,这种不断分化的社会对政府治理模式最主要的影响是出现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化,以及私人领域内部的分化,体现在公共行政领域就是两大主题,其一是“如何控制政府”,其二是“如何使政府有效率”,本质而言就是对分化社会的整合,就是政府在构建自身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提供更好的公共性。于是乎,新的社会形态的变革,不仅对思维范式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对治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标准;思维范式的革新,也会直接影响到治理模式的革新。
同时,市场逻辑下不断分化的社会历史的看,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当市场的分化局限在一国范围内时,是利益层面的分化,经济越发展,社会越分裂,这样的分化必然要求政府治理模式加大对社会的整合和调控,从哲学抽象来概括,就是现代性范畴的问题,体现在公共行政理论上,就是以“理性”为核心,追求效率至上、技术至上、工具至上的官僚制理论。第二个层面是当先发的资本主义国家把利益的分化由“一国之内”转化为“一国与他国”时,是思想层面的分化,经济越发展,社会越均质,这样的分化是社会大多数人都有条件去追求个性化发展的分化,因此必然要求政府治理模式减少对社会的控制和干预,创造更多的的条件让人们自我管理,自我实现,从哲学抽象来概括,就是后现代性范畴的问题,体现在公共行政理论上,就是以“语言”为核心,追求差异化、个性化、及时化的话语行政理论。
虽然当下中西方都面临着市场经济逻辑下不断分化的社会的现实,但由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政治架构的制约,西方是第二个层面的分化,中国是第一个层面的分化。因此,通过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历程的梳理,找到一面镜子和参照,从而反思中国近代以来社会转型的特殊性何在?中国是否处于一个完全异质于西方的独特文化传统之中?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追问是否本身就陷入某种西方话语?在经历了各种外来文化与制度力量的冲击后,中国公共行政理论的重构是否依然可能完全在自身脉络中予以解释?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历程在多大程度上与当下中国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关性或相似性等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此,为了探索转型期适合中国自身政治气质、文化性格、社会土壤的公共行政理论的出路,笔者首先立足于西方近代自进入市场经济逻辑后的历史背景,对孵化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有决定性作用的社会形态和思维范式的种种革新进行了整体的宏观性把握;紧接着,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两种视角出发,完整的梳理了美国公共行政理论发展,尤其是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后的全部历程,重点并不是对具体的理论进行概念阐述,而是关注美国公共行政理论整体历程背后所经历的哲学范式的演化,分析出哲学范式演化背后社会形态的演进,挖掘出社会形态演进背后起根本作用的动力源,总结出公共行政理论在不同时期遇到的不同悖论和解决之道;在此基础上,结合转型期中国自身的实际,通过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历程反思,从中挖掘出中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相接的平台与启发的关键;最后以此为底色,通过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基石——“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反思,从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提出“让现代性充分发展:价值理性基础上的工具理性”与“让后现代性顺利到来:交往理性基础上的公共理性”的观点,并在如何本体化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罗列了主要的参考文献,也许对同样关注转型期问题的朋友有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类
[德] 尼采:《权力意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德] 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灵的书》,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德] 尼采:《偶像的黄昏》,茂卫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德]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
[英]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法] 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2007年。
[法] 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07年。
[美]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1997年。
[美] 利奥塔:《后现代道德》,学林出版社,2000年。
[德] 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德]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
[德]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德]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
[德] 哈贝马斯: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