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人性之学:修身养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2:43:37 哲学论文
浅谈儒家人性之学:修身养性哲学论文
【找论文网 - 哲学论文】
学习古文学时,我们发现先辈们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古语有云:修身、治国、平天下。他们把修身正气放在第一位不是没有道理的,儒学作为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得到如此之多的认得推崇、传承,的确不是偶然,国学就是国学,就是有他的过人之处……
我们常论人善恶,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常说感性做人、理性做事,那么什么是感性,什么是理性呢?我们常说某人是性情中人,那么到底怎样的人才算是性情中人呢?
儒学之心性之学告诉我们,人心与人性并不相同。各路英豪的见解殊途同归,无论是人之初生是善是恶,他们都不会真正左右人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善人和恶人的区分在幼年期评判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无法达到的。真正决定一个人善恶归属的是后天,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发展成为不同的心性,这种心性将左右一个人的情绪、言语、甚至是举止。所以善恶的本质是心性的优劣,它体现于人得情绪、言语、举止。
孔孟之道: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人得灵魂都是善良的,也许这就是人们喜欢看婴儿的眼神的根本原因,因为那双眼睛才真正是人心灵的窗户,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人的思维开始多元化,人们渐渐的习惯了掩饰自己,所以,人的眼睛不再那么纯,它变成了一个暗道,这个暗道通向了一个错误的空间,误导了人们对世间的种种产生误解。心性之学让我明白世人都是“伪善”的,既然人心伪善,那为何又有善恶之分呢?其实,古人所说的伪善和现代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古人说的伪是“人为地,后天加工的”,而现代人强加伪装给他,因此,人们就“善恶”不分了。其实,善恶之间是没有一个准确而纯粹的评判标准的,是随着人对世事的认识程度和对价值的评判的观念而定的。古人所说的伪善随心性的不同分为两类人,一类人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故意伪装自己,一旦目标得以实现,满足一己私欲就“功成身退”甚至杀人灭口,这就是伪之恶者。相反,另一类人从心底想帮助人,这种意识有性而生,受思维控制,这就是真善。世人皆伪善,所以素养再好的大家也是有私欲的,觉悟再好的人也有自私的一面,因为要想让人完全摆脱天性而生于世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故古人云: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对于世间的一切,既然存在那就是合理。就像儒学对人心的理解一样,人心可以游离于身体之外而独立存在,表现不同的形态,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只停留在其表面,而因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提升,就是说,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相信我们都知道人与动物的区别,其实动物的行为由心而生,由感而发不受性的控制而人则不同,人的行为由心而生,由性而定,有感而发,所以古人一再强调做事要明智,要真正控制自己的心和脑,因为心以情治事很有可能在满足自己的私欲的同时违背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而脑以理处事才是长久之计。人性与兽性的区别也是如此,人性强调理性思维即用道心处理事务,所以人有为与不为,而动物不同,物性更注重满足自己的私欲,有利则为之,很少在乎是否合乎时宜。
然而,人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性,所以有所放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明智而已,试想倘若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的控制自己的心性,哪真的就是“六亿神州尽舜尧”了。其实性情中人并不是无所顾忌想啥说啥而是有所言有所不言,有所作有所不做,即“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
各位朋友,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所以,修身养性是必不可少的。哲学论文
学习古文学时,我们发现先辈们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古语有云:修身、治国、平天下。他们把修身正气放在第一位不是没有道理的,儒学作为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得到如此之多的认得推崇、传承,的确不是偶然,国学就是国学,就是有他的过人之处……
我们常论人善恶,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常说感性做人、理性做事,那么什么是感性,什么是理性呢?我们常说某人是性情中人,那么到底怎样的人才算是性情中人呢?
儒学之心性之学告诉我们,人心与人性并不相同。各路英豪的见解殊途同归,无论是人之初生是善是恶,他们都不会真正左右人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善人和恶人的区分在幼年期评判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无法达到的。真正决定一个人善恶归属的是后天,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发展成为不同的心性,这种心性将左右一个人的情绪、言语、甚至是举止。所以善恶的本质是心性的优劣,它体现于人得情绪、言语、举止。
孔孟之道: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人得灵魂都是善良的,也许这就是人们喜欢看婴儿的眼神的根本原因,因为那双眼睛才真正是人心灵的窗户,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人的思维开始多元化,人们渐渐的习惯了掩饰自己,所以,人的眼睛不再那么纯,它变成了一个暗道,这个暗道通向了一个错误的空间,误导了人们对世间的种种产生误解。心性之学让我明白世人都是“伪善”的,既然人心伪善,那为何又有善恶之分呢?其实,古人所说的伪善和现代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古人说的伪是“人为地,后天加工的”,而现代人强加伪装给他,因此,人们就“善恶”不分了。其实,善恶之间是没有一个准确而纯粹的评判标准的,是随着人对世事的认识程度和对价值的评判的观念而定的。古人所说的伪善随心性的不同分为两类人,一类人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故意伪装自己,一旦目标得以实现,满足一己私欲就“功成身退”甚至杀人灭口,这就是伪之恶者。相反,另一类人从心底想帮助人,这种意识有性而生,受思维控制,这就是真善。世人皆伪善,所以素养再好的大家也是有私欲的,觉悟再好的人也有自私的一面,因为要想让人完全摆脱天性而生于世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故古人云: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对于世间的一切,既然存在那就是合理。就像儒学对人心的理解一样,人心可以游离于身体之外而独立存在,表现不同的形态,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只停留在其表面,而因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提升,就是说,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相信我们都知道人与动物的区别,其实动物的行为由心而生,由感而发不受性的控制而人则不同,人的行为由心而生,由性而定,有感而发,所以古人一再强调做事要明智,要真正控制自己的心和脑,因为心以情治事很有可能在满足自己的私欲的同时违背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而脑以理处事才是长久之计。人性与兽性的区别也是如此,人性强调理性思维即用道心处理事务,所以人有为与不为,而动物不同,物性更注重满足自己的私欲,有利则为之,很少在乎是否合乎时宜。
然而,人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性,所以有所放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明智而已,试想倘若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的控制自己的心性,哪真的就是“六亿神州尽舜尧”了。其实性情中人并不是无所顾忌想啥说啥而是有所言有所不言,有所作有所不做,即“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
各位朋友,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所以,修身养性是必不可少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