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近代西方“本体论”的发展(3)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0:40:07 哲学论文
“本体论”与基督教
巴门尼德扬弃了古代关于世界本原学说,创立了西方“本体论”。发现了客观纯粹思维的存在,真理乃是客观纯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柏拉图更是将其发展,构造了一个理型的世界,真理就居住在这个理型世界里。人们在感官的刺激下通过曾今居住在理型世界的灵魂回忆出真理。
公元1世纪,耶稣以“弥赛亚”(救世主)的身份,创立了基督教。基督教从一成立,就注定了被排斥的命运。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以后,其门徒将教义传向希腊和罗马。在传播的过程中,基督教很好地吸收了罗马文化,这为后来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基督教一开始没有受到罗马帝国的迫害。相反,基督教从一开始就受到了犹太教、罗马帝国的双重迫害。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才成为罗马的合法宗教;391年,罗马皇帝迪奥多斯一世宣布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广为流传,不久,地中海沿岸就都基督化了。
在中世纪,整个欧洲都基督教化了,基督教统治欧洲长达千年之久。随着基督教的盛行,此时的哲学与宗教融合在了一起。其核心问题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讨论真理到底来自于自在自为的理型世界,还是物质本身,转而研究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即考虑我们到底要不要信仰基督的启示,还是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来探索基督教的真理,《圣经》的记载与哲学冲突吗?还是两者是相容的?
于是出现了中世纪最为重要的一个哲学家:奥古斯丁。他把柏拉图置于所有其他哲学家之上,认为一切哲学家都该让位于柏拉图。他将基督神学与柏拉图的理论结合了起来。在这个时期,上帝创造世界是铁律,是不能违背的,但是柏拉图的“理型”却是永远存在的,于是奥古斯丁说,一切真理源自上帝,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那些“理型”乃是存在于上帝的心中。他借把“理型”安放在上帝的心中,保持了柏拉图有关“理型”永恒的观点。这种改造表现了奥古斯丁在将哲学与基督神学融合方面所做的努力,这种改造消除了柏拉图的“本体论”与宗教文化的矛盾,使得双方得以并存。
奥古斯丁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了善的本体(上帝)。
奥古斯丁还提出了“光照说”。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即人的心灵运用理性看到了上帝的真理之光)。按照这种“光照说”,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最终被认识。在关于“恶”的问题上,奥古斯丁吸取了普罗汀的理论,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恶”是上帝不在,其本身并不存在。
奥古斯丁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重新解释了上帝创世及关于“恶”的问题,使古代的”本体论”在基督教的统治下得以延续。
12世纪后,阿拉伯人不断来到意大利讲学,并带来了他们深信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因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被翻译为拉丁文,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得以重新流传,此举使得人们对自然科学重燃希望,于是就出现了托玛斯·阿奎那。
托马斯在新的背景下通过仔细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宣布上帝既可以透过圣经也可以透过理性向我们揭示真理,所以理性也是我们获取真理的一条途径,尽管它只是一部分,但对了一部分并不意味着就是错。所以世界上既有“信仰神学”也有“自然神学”。托马斯借这个改造,在基督教的世界里,融入了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哲学。但尽管如此,对托马斯而言,理性也不可能超过信仰。
在整个中世纪,奥古斯丁的神学控制了千年之久,后期的托马斯吸取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重新解释了基督神学,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打下了基础。于是由巴门尼德创立的“本体论”在中世纪哲学家的改造下,与基督神学融合在一起,并得以延续了下来。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