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哲学论文 > 教育资讯

论观世音菩萨和观音信仰实践之意涵(3)[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0:28:25 哲学论文
论观世音菩萨和观音信仰实践之意涵(3)[1]哲学论文
【找论文网 - 哲学论文】
四、增长观音信仰正行的方式
经文中明白告诉我们,修习观音法门的方法:“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观世音菩最初用功是用耳根返观自己能闻声音的闻性。心念耳闻便是在返观自性。依音声修持而证菩提的观世音,“耳根圆通”,能澈万法根源,十方世界来去自如;贯澈三世、无不自在。观世音菩萨最初的修持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这样如实地观察、分析世间声音之虚妄不实、不受所动而得证清净圆通的境界。

观世音法门,依据《楞严经》卷六所说,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这种法门的特殊,在于行者们不受外在的诽谤与赞誉所动摇。当声尘生起时,让听只是听,上下左右十方一切音声都不执着,欢喜与烦恼也无从生起,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例如:用功法门中,当我们持咒时,静听每个咒文的字音,就把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了,将身心放于能闻的法性当中去,就是“入流”。入流就是将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置于能闻声音的法性当中去。“亡所”就是外面的客观环境(如声音)就全都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来,不为外界环境干扰了,所以做功夫第一步要做到心念耳闻,才能抓住妄念不随之流浪,才能入定。

观世音菩萨修行之法门,以观闻自性而得开悟,正是“大士不独以眼观,眼既观声,耳亦听色,色不自色,声不自声,一心不生,六用俱寂”(注二十七)以上得知,不论那一个法门的修持,其方法不致相同,然督摄六根,摄心专意,将整个身心融入修行法门之中,舍除外缘,心一境性,才有成就之可能。观世音菩的修行方式,更是进一步要我们达到清净自性的体证,所以对观音的信仰绝不能停留在祈求感应的认知上。正如《法华经指掌疏》:“虽以种种形,惟是一真。虽游诸国土,不难当处。”(注二十八)当我们能觉悟自性时,则一切众生如镜明照临,而我们对观音信仰所要学的真是这觉悟之道。

观世音菩萨在总结自己修持的心得时,认为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最适合娑婆世界的有情众生。“此亦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不管是在行住坐卧,都可以修习听自己内在声音的呼唤;在静态之时,行者们可以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在热闹的人群中,也一样可以修习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所以,观世音法门的修习,随时随处,不限时间与地点,自己的耳根和内心就是清净的道场,理想的道场。

宋孝宗(1163|1189在位)曾见观世音菩萨手持念珠,孝宗问旁边的和尚:“何用?”僧人回答:“念观音菩萨。”问:“自念则甚?”曰:“求人不如求己。”(注二十九)所以归依信仰观音,真正的意涵在于寻找每个人自身内的自性观音。但如何反闻闻自性?其次第在楞严经中明示:“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注三十)也就是必须不断透过听经闻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之修学过程,以了知本有清净自性为因地心,依悟而起思修,而得证入。

叁、结论

信仰最忌一味盲信,为学不应止于肤浅,佛法的修持法门中,以修习三昧为重要,以收摄身心之定境,去除修道之障碍,更为悟入自性之基本条件,承如经中:“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以自性清净心的开显为对佛菩萨之信仰与修学之目标。

由此论文之探讨得知,“慈悲、智慧、无畏”是观世音菩萨精神之总合,在大乘所发的菩提心中,就是以“菩提所缘,缘苦众生”为悲心发动,而落实在每一位众生,实行人间的救济、慈悲的伦理,更能时时反闻闻自性,誓成无上道。期望透过本文的探讨,每个人都能深入观音信仰的意涵,从中修学大悲行,做一个真实的“大悲救苦”观音菩萨!

当我们落实慈悲行时,千万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如何“用心”倾听自己内在声音的呼唤,时时起“观照”。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照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情感与智慧才会有所突破并臻圆满成熟。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是智慧成长的表征,能够倾听别人的心声并给予适当的援助,是慈悲行为的显现。我们学习观世音法门,一定要“悲智双运”才对!

【注解】
〈注一〉《法苑珠林》卷二十三,《大正藏》第五十三册,页376上。
〈注二〉《悲华经》卷三,《大正藏》第三册,页186上。
〈注三〉本田兼英,《观音古名》,龙谷大学论丛(昭和六年,第296号),页1-23。
〈注四〉〈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大正藏》第九册,页57中。
〈注五〉〈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八,《大正藏》第十册,页367。
〈注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二十册,页110。
〈注七〉《悲华经》卷三,《大正藏》第三册,页186上。
〈注八〉同上注,页104。
〈注九〉《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经》《大正藏》第二十册,页83。
〈注十〉同注6。
哲学论文